体育信息文化传播体系理论研究*

2019-11-26 00:45林立球王石峰
体育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受众体育信息

林立球 王石峰

体育信息文化传播体系理论研究*

林立球1王石峰2

(1.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体育健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2.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珠海 519041)

从文化学的角度,基于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郎菲的一般系统论的观点,从体育信息文化传播体系的构成要素出发,系统论述体育信息文化的概念、对象,传播媒介、内容与途径等基本理论问题,以进一步完善其理论研究体系。

体育信息文化;传播媒介;理论体系

人类经历的重要三次工业革命,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新时代、新征程的到来,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明显,扮演着不可替代的社会角色。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科技时代的快速发展,体育信息文化作为一种以信息内容为主要载体的现代化数据信息,与其他文化存在着不同特征,它为我们的体育生活方式注入了最为快捷、便利、高效的传播方式,使得人们生活变得更加健康和美好。

1 体育信息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1.1 体育信息文化概念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体育信息文化泛指一切与体育相关联的,能反映体育本质内容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或者能够满足体育运动某种特定需要的信息[1],它是以体育观念文化、体育技术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为信息载体,通过合法有效的传播途径,客观反映体育事物的状态和特征。

1.2 体育信息文化特征

1.2.1 实效性

在新媒体语境下,信息的实时传播是其典型的特征。体育信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具有同步性质的,它通过一定的媒介为传播方式,传播范围非常广泛,以达到消息共享。众所周知,当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花落北京时,全国人民在第一时间知晓,甚至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是在这个时间点知道这令人振奋的消息。此外,它的实效性不仅仅体现在信息传播上,而且在运动技术上也具有明显的特点,一场体育竞赛,在比分上的来回起伏给比赛结果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球类竞赛中甚至在最后一秒比赛结果才能见分晓。

1.2.2 客观性

体育活动是人类社会中的客观存在现象,从体育内涵的外延上看,体育信息文化则属于体育的组成部分,它是体育活动的事实作为重要依据,真实客观的反映体育的本质内容。如在一些常见的体育问题上,兴奋剂一直以来是竞技体育经久不衰的话题,有没有服用违禁药物它是以事实为主要证据的,必须进行检验来确保比赛的公平性。

1.2.3 多样性

体育信息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内容上,本文的研究将体育信息文化的内容分为了体育观念信息文化、体育技术信息文化、体育制度信息文化三大类,每一个大类还可以细分不同的小类。分类的标准不同,其内容也将会不同,有些学者按照体育的评估方法,分为了群众体育信息、竞技体育信息和学校体育信息文化,而按照体育内容来分析,又可以分为体育政治、产业、科技、医疗、卫生等信息文化,同时,每一种信息文化包含着丰富而又多样的体育内容。

2 体育信息文化传播的目标

2.1 总目标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呈现出新的多元化特征,受众需求也有新的变化。因此,体育文化传播也必须顺应这种新的传播环境,努力做到体育信息传播网络化、客观化、理性化、规范化和正能量化,在传播过程中积极调整传播策略,以增强体育信息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2 具体目标

2.2.1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同可持续发展”的传播理念,促进体育教育信息化发展。在近代,许多教育家认为,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要回归教育的本质。体育要现代化发展,必须要以“人”为中心,使体育融入到教育上来,体育的发展要回归到人的发展上,以体促进人的全面可实现发展。

2.2.2 加强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丰富和完善体育信息化传播理论体系。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对体育信息文化的研究大多聚焦在大众体育传播与人们体育生活方式、大众传播的模式、途径与方式、大众传播与体育价值观念等方向上,而对以信息文化的概念、内涵、受众对象、内容及影响因素缺乏相对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2.3 体育信息传播内容多元化、人性化、正能量化,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从体育信息文化的特征来看,体育信息传播的内容源自于体育信息文化内容的多样化,依据分类的标准不同,体育信息内容的表现形式也将体现出差异性,而受众对体育信息文化的传播也将出现不同的态度与看法。

2.2.4 搭建体育信息化平台,提高社区体育信息化服务水平。基于互联网思维,搭建体育服务信息化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效衔接和融合,方便居民快捷、高效的选择锻炼的场地、时间、人员,以社区互联网信息服务为基站点,利用社区内的和就近体育公园的场地设施开展区域体育活动,辐射社区居民多元化的体育需求。

2.2.5 建立多渠道的体育信息文化传播模式,优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结构。新常态下的媒体的个性化更加鲜明,能够迎合更加广泛的受众群体,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推广是密切相关的,现阶段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二者的相互融合是必然的趋势[2]。

3 体育信息文化传播的对象

3.1 按性别、年龄特征。在性别上,体育信息文化传播的受众可以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种,一般来说,男性的受众要多于女性,而在年龄上,依据国际通用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婴幼儿、青少年、青年和老年,以青少年和青年的群众居多。

3.2 按职业特征划分。依据职业阶级属性和体育活动范畴来看,可划分为农民体育、学生体育、工人体育、军人体育和知识分子体育受众。从当前体育活动现象来看,军人体育、学生体育和知识分子体育受众稍多。

3.3 按喜好程度划分。根据体育信息受众的关注程度可划分为体育爱好者和非体育爱好者,两者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前者是对体育信息的态度是关注的、喜欢的,并且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主动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后者则是被动的或者是无所谓的态度,对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表现出不感兴趣。

4 体育信息文化传播的内容

4.1 体育观念信息文化

中国文化的特质决定了体育文化的方向,儒家、道家的文化背景使中国体育文化存在着内敛的特性[3]。体育观念信息文化在整个文化结构中处于最内层,也是体育精神文化的核心与灵魂部分,它主要由体育价值观念信息、体育精神信息、体育道德信息、体育审美信息、体育伦理信息等五部分构成。

4.2 体育技术信息文化

体育技术信息文化在整个文化结构中处于最外层,是体育文化最外观的直接体现,具有感性和直观性的形态和特征,而体育观念信息文化是通过体育技术信息文化为载体从而实现体育观念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体育技术信息文化包含四类:第一为体育运动项目类,即涵盖了所有的运动项目,既有奥运项目也有非奥运项目,第二类是体育场地器械与场馆信息类。器材、设备通常是是人们利用某种特殊器械和工具以完成某项体育运动或比赛的工具,如网球比赛中的网球拍、武术比赛中的刀、棍,场馆则是一般完成某项体育竞赛的场地,如某某体育中心、体育馆等;第三类是体育科技信息手段类,主要有体育传媒、高端智能制造、体育信息技术等方向的技术产品;第四类是体育衍生产品信息类;具有纪念意义的体育产品和服饰、体育书籍与影像等等。

4.3 体育制度信息文化

体育制度信息文化主要从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的角度将其分为体育竞赛规则信息类、体育法律法规信息类、体育组织信息类三部分。体育竞赛规则信息一般是指为了完成某项体育运动而采用的方法与手段,公平公正的完成竞赛的目的,因不同的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不同,而比赛的形式与方法也表现出差异性,如乒乓球和网球的竞赛规则信息是显然不同的;体育法律法规信息类是指由国家行政部门所制定和颁发与体育相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文件,通常有《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等等;体育组织信息类则包含了体育行政机构、群众性体育组织、学术性体育组织、体育社团、单项体育协会等。

5 新媒体语境下体育信息文化传播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5.1 构建体育信息化服务平台

早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结束后,广州市体育局于2013年在国内首创体育场馆预订官方平台—广州市全民健身网“群体通”开通上线,广大市民可在线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预订好时间及场馆地点,在线完成下单及支付流程,线下凭借订单凭证就可到场馆享受体育服务。天津市于今年的8月8日当天,在天津市体育博物馆举行“互联网+全民健身入户工程”启动仪式,将“HBL云健身矩阵”项目落户天津,市民可通过手机移动端方便、快捷地获取全民健身教程、健康检测和便民应用工具等诸多内容[4]。从具体实施来看,在目前我国的一些一二线城市已取得显著效果,且进一步渗透到居民生活之中,体育信息化服务平台是促进体育生活化的有效渠道。

5.2 大众传媒和新媒体的共融

体育信息文化的受众是要通过一定的体育媒介传播才能实现目标,在大数据时代新的遇和挑战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势在必行[5]。在体育行业领域,传统媒体一般是指体育电视频道、体育期刊杂志、报刊等媒介,体育受众接受体育文化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而且受到转播权和市场占有率的影响,一些小众和新兴的运动项目难以满足其他受众的观赏需求,而新兴的体育媒体可解决这一瓶颈,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体育网站、体育网络媒体等技术手段的深受广大受众的亲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图片、文字、视频、互动等新的多元化信息表达,成为内容创新的重要形式。

5.3 挖掘综合性竞技体育赛事的内在效益

竞技体育赛事具有多重的综合效益,通常表现在政治、社会、经济和竞赛本身等外在效益上,但我们应该更多关注竞技体育赛事的内在效益上,即体育文化传播上,它向受众传播的是体育最本质的灵魂,体育精神文化的传递,诸如中国女排所创造的各项奇迹,它蕴喻着女排精神,永不言弃的体育态度,同时,体育精神还具有迁移性,它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上,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需要正确看待体育赛事的内在效益,即它的衍生功能,传播体育文化的历史使命[6]。

[1]王慧琳,阎伟.体育传播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74-75.

[2]马壮.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面临问题及对策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8(9):54.

[3]王妍妍.“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体育文化的传播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7.

[4]天津市体育局.“HBL云健身矩阵”落地天津 我市“互联网+全民健身入户工程”启动[EB/OL].http:// www.tjtyj.gov.cn/info/1983/10627.htm.

[5]张苏秋,顾江.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特征、动力与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5(11):50-54.

[6]刘悦,陈锡尧.体育竞赛效益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6):56-57+65.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Sports Information Cul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

LIN Liqiu, etal.

(Guang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 Zhuhai 519090, Guangdong, China)

广东省图书文化信息协会课题:《新媒体语境下体育信息文化传播研究》(批号:GDTWKT2017-15)。

林立球(1982—),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受众体育信息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订阅信息
我们的“体育梦”
展会信息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