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老海侗族月牙镗武术表演习俗研究*

2019-11-26 00:45刘礼国吴国娟
体育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月牙村寨侗族

刘礼国 徐 烨 吴国娟

贵州老海侗族月牙镗武术表演习俗研究*

刘礼国1徐 烨1吴国娟2

(1.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方体育文化研究所,江苏 南通 226010;2.停侗镇中心小学,贵州 从江 557406)

对贵州老海侗族月牙镗武术表演习俗进行研究。指出老海侗族月牙镗武术表演是一种地方性春节习俗,是一种村落传统体育文化;月牙镗武术是受汉族武术文化影响后进行本土化改造的武术种类,具有鲜明的姓氏家族特征,在构建地方社会秩序、促进人际交流和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提出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下,要坚持老海侗族月牙镗武术表演习俗的节日传承、活态传承,发挥其在构建地方和谐社会秩序中的独特作用。

老海侗族;月牙镗武术;拜年表演;姓氏家族;社会和谐

1 老海村侗族月牙镗武术概况

镗是中国历史上传承千年的古老兵器,贵州天柱县老海村至今仍完整地保留了其中一款极为罕见的兵器月牙镗,随着战争、狩猎等活动的消逝,月牙镗兵器逐渐演变成月牙镗武术,成为贵州特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列为贵州省、黔东南州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老海村一带,月牙镗武术表演队和玩龙灯队搭配成拜年队伍(天柱县北部侗族地区玩龙队也有武术表演活动),从二者的密切练习可以看出侗族月牙镗武术表演与玩龙队的舞蹈表演具有天然的联系。在天柱县侗族地区,龙灯队实际上就是舞龙队,玩龙就是舞龙,玩龙队的表演是一种舞蹈表演,舞龙技艺高超的队员往往具有较好的武术功底。据人类学资料考证,原始舞蹈与武术在起源上是有关联的,从这里又可以找到“舞”与“武”在技术上的某些关联。月牙镗武术表演时可将武术与舞蹈融为一体,动作刚柔并济、动静结合,体现二者浑然一体的关系。老海拜年队伍利用春节农闲期间村寨之间集体走访做客时表演这两个项目,形成体育与民俗相互交融的节日习俗。其起源历史有据可查,其姓氏家族传承方式、传承谱系清晰、器械种类齐全、形制原始古朴、套路丰富多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体育价值。作为村寨之间集体交往的文化载体,月牙镗武术春节拜年表演习俗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念、包容和谐的处世观念、特定地域内的传承性、集体交往的礼仪规范性、独特的集体性活动方式、显著的社会影响力,因而形成习俗性活动,成为老海一带村民的节日生活习俗和集体交往模式。春节期间村寨集体之间的拜年习俗为月牙镗武术提供了生存的文化空间,同时月牙镗武术表演充当了拜年活动的压轴戏,月牙镗武术与侗族集体走访习俗互相依附、相互促进。鉴于节日交往习俗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有必要通过月牙镗武术表演习俗来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地方社会秩序互为依存的关系。

2 老海村侗族月牙镗武术依存的村落环境

人文服从自然,人类社会的任何文化现象都是适应自然和社会的产物。月牙镗武术的产生和存在都依存于贵州省天柱县高酿镇老海村特定的村落环境,是人们适应这种村落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文化现象。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清水江下游,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交界,与湖南省新晃县、靖州县、会同县、芷江县及贵州省剑河县、锦屏县、三穗县接壤,是川渝黔通往两广、江浙的重要门户,天柱县及其周边地区为侗族集中分布地区,侗族文化特色突出,同时,又是多元文化交流汇集之地,使得该地较早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月牙镗武术主要分布在天柱县的六个乡镇的八个村,分别是高酿镇的老海村和摆洞村、远口镇的六池村、坌处镇的抱塘村,社学乡的桥联村、兰田镇的碧雅村、注溪乡的上寨和下寨村,至今保存完好的只有高酿镇的老海村。老海村位于天柱县东南部,距县城30公里,距高酿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老海村东抵春花村、金井村,南抵白坌村,西抵座寨村,北抵皎凡村,流传区域总面积20平方公里。[1]可见,月牙镗武术流传界限清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老海村所处的地理环境复杂,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带来的生存压力巨大。从自然环境来看,老海村周围群山峻岭,沟壑纵横,古木丛杂,洞多潭深,古时有长蛇当道,虎狼出没,猛兽成群,侵害人畜。为了战胜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聚居此地的侗族先民形成尚武习战之风,世代相传,蔚然成风。从人文环境来看,清朝道光年间,老海村一带匪寇猖獗,生存环境极为恶劣。为了自卫保命,以龙孔卜为首的先辈组建武术队,并邀请来湖南省松桃县武术大师龙正大来老海村传授武术。当地人认为月牙镗武术是武术大师龙正大创造的,当地盛行这样的传说,某个冬天的午夜,老虎摸进侗寨,先吃了一只猪仔,然后跃进侗家叼走一个五六岁的小孩。龙大正闻讯,拿起一把钉耙追打老虎,在乡民们的帮助下将猛虎杀毙。龙大正根据自己多年的习武经验,参照钉耙的形制,打制一把对付老虎的铁镗,并创造了一套手足并用的套路,于农闲时将多种技击套路传授给侗家子弟,将镗杀入老虎的血盆大口,让它吞进去,吐不出,趁机杀之。后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一整套拳脚功夫。由于镗形似弯月,就把这套武术叫作月牙镗,并传承下来,用于防御野兽,抵御外来干扰。老海村至今保存的《月牙镗》碑文中详实记录着:“道光十九年,为防匪患及猛兽袭击,以龙孔卜为首的先祖们组建了一支武术队,聘请松桃武术大师龙大正传授月牙镗武艺”。追溯至清朝道光十九年(1840年),老海村月牙镗武术已有将近180年的历史。在老海村尚武的民风氛围中,月牙镗武术是其尚武民风的特质性标志。

3 老海村侗族月牙镗武术的形制与技法

3.1 老海村侗族月牙镗的初始形制

月牙镗器械的原型很早就存在于生产生活实践之中,月牙镗是在继承这种原型的某些特征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造而创造出来的,这符合人类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历史逻辑。月牙镗器械的起源传说有自创说和引进说两种版本。据中文百科在线《侗族月牙铛》介绍,清朝道光年间,武术大师龙大正根据钉耙的原理和他多年的习武经验,为御敌、擒兽、健身而创造月牙镋。[2]这就是自创说的观点,认为月牙镗的最初原型是劳动工具钉耙。镗钯是从农具演变来的兵器,外形像马叉,上有利刃,两面出锋,刃下左右横出两尖股,向上弯,可以刺击,也可以防御。这种观点不是主流,引进说才是主流观点。

引进说认为,月牙镗是很早就存在的一种古老兵器,引进到老海一带后进行本土化改造后在形制上具有地方性特色。月牙镗又称月牙冀齿镋、冀齿月牙镋、月牙冀齿铛,属于古老兵器镗的一个类别。据史书介绍,镗为中国古代兵器,是由枪发展而来的。枪是中国古代兵器之一,是由利刃加棍棒组成的长柄刺击兵器,属于长矛类武器,被誉为“百兵之王”。隋朝已有此物,此后历代将官曾使用过。茅元仪所著《武备志》曰:“此器自有倭时始用,在闽、粤、川、贵、云、湖皆旧有之,而制不同”。它始于明代,在清代应用甚广,随后,逐渐减少。戚继光所著《练兵实纪》曰:“此器柄长八尺,于马上最便,可戳可格,利器也。此自杀倭始。”说明镗钯是明军为御倭所创制的。镗的最初原型是,镗头的两边形似马叉,中间似剑状。它上有利刃,称正锋,长1尺半,尖锐如枪,横有弯股刃,两锋中有脊。锋与横刃互镶,并嵌于七、八尺长的柄上,柄下端有长约半尺的梭状铁钻。镗的形状较多,主要有月牙镗、四节镗、五齿镗、三节镗、雁尾镗、雁翅镗、雁嘴镗、凤翅镏金镗、锯翅镗、金牛镗、燕子镗、凤翅镗、夜战镗、牛头镗、燕子镗、雷震镗等,可见,月牙镗是镗的一个种类而已。

3.2 老海村侗族月牙镗的器械形制

周纬所著《中国兵器史稿》曰:“镗兵之重要者为枪头齿翼月牙镗,长与月牙铲同。”从形制上看,老海村侗族月牙镗为翼齿形,月牙镗呈弯月形,状似水牛角,一般为10~15公斤,径长0.6~1米,中间用梗木贯穿,硬木长1米,作为手柄,镗的外形又如一对粗壮、锋利的小牛角。镗一般头的两边形似马叉,中间似剑状。它上有利刃,长1尺半,尖锐如枪,横有弯股刃,两锋中有脊。锋与横刃互镶,并嵌于七、八尺长的柄上,柄下端有长约半尺的梭状铁钻。镗长且重,多为刚劲有力、身材高大者使用。镗尖有倒勾刺,镗背镗心分别安有状如镑铖的刀片一边一块,有的安装有2~3块,两翼都有,用钢材反复铸成。镗背对称安装3个铃铛,舞起镗来叮当作响,从而增添一些音韵。另外,手柄与镗的结合部缠上红、黄、蓝、绿等色布条,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

3.3 老海村侗族月牙镗的演练技法

从武术器械和技法来看,月牙镗训练和表演所用器械有镗、铁尺、棍等。表演形式有拳术、单尺、单棍、锏、镗等单项表演,有铁尺对镗、铁尺对棍、双棍对打、棍对镗、含镗(以口咬住镗)、抛镗等对打表演,有三人、四人、五人、七人混合打,还有扫镗棍表演。训练和表演时主要有镗尺对打、镗镗对打、镗棍对打、单人抛镗、单人咬镗、单人扫镗、集体混打等十余种技法。它的基本技法有捕、折、翻、撩、勾、捅、捞、咬、拨等。

从技击效果来看,镗长而重,多为力大身高者使用。月牙镗不是花拳绣腿,实战性强,杀伤力巨大,只需用力一镗,轻则伤筋断骨,重则致命。动作招式有“水中练塘”“雄鹰叼鸟伙”“金箭离弦”“神猴捞月”等[3]。用于表演时,月牙镗武术动作威猛,刚劲有力,身械并用,呼呼生风,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无论是作为战斗武器,还是作为表演器械,月牙镗构造特殊,即使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极大的震慑力。

4 老海侗族月牙镗武术表演习俗的文化形态

就月牙镗武术的文化空间来说,春节拜年表演是其传承、发展的舞台。月牙镗武术表演是老海村玩龙队春节拜年的表演活动之一。作为习俗性活动,月牙镗武术表演的时间、表演队伍的组织结构、成员组成、活动程序、拜年礼节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一套固定的习俗惯例。拜年队伍的组织结构包括戏班、器乐手、歌队、玩龙队、吉利手(玩龙队伍中说吉利话的人)、月牙镗武术表演队等,月牙镗武术表演通常与玩龙灯连接在一起。而玩龙灯又有着古朴神秘的请龙和送龙仪式。龙灯队和月牙镗武术表演队伍是同时必备的,表演者为侗寨老海村清一色龙姓。寨上小伙子利用闲暇时间请寨上老人传习武艺,青年小伙练就一身功夫,加上寨上有专人唱贺年吉语,又有人掌握扎龙灯手艺,依此条件,老海人于每年春节都能组成玩龙队,到附近侗族村寨去拜年,庆贺元宵,欢度佳节。由于老海玩龙队成员纪律严明、武术技艺强,深得友邻村寨的好评。

老海玩龙队的拜年习俗已经形成定律。每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期间,村民们都要聚集在一起准备好玩龙、习武的道具(包括月牙镗、龙灯、长号、牛皮鼓、钹、锣等),穿上古装衣服,祭拜完天地祖师,接着就以村寨为单位,集体组织队伍敲锣打鼓,走村串寨,挨家挨户去给主家拜年贺新春送祝福语。外出拜年时间约半个月,甚至二十天之久。他们每到一个侗族寨子,主寨就要迎接龙灯队伍(俗称接龙)。接龙之前,玩龙队要拜庙、拜井水,尊重对方的神灵信仰,说唱贺词,恭贺老百姓安居乐业。玩龙队进寨和出寨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即玩龙队进寨时龙头向前,玩龙队出寨时龙尾向前,做到不让龙灯屁股对着寨子,以示尊重主家,与古代大臣觐见皇帝时的礼节惊人相似。上述拜年程序被成为“龙扫寨”,龙扫寨结束后,拜年队伍来到寨上的空地进行舞龙技巧和月牙镗武术功夫表演,并带有戏班去唱戏,其场面无比热闹。[4]玩龙队要表演月牙镗武术给主寨村民观赏,否则,他们就不会接龙,也不会请吃饭,吃饭、住宿问题都得不到解决。月牙镗武术表演结束后,玩龙队的二三十名队员就被分别安排到几个家庭食宿,饭桌上宾主之间话长道短,其乐融融,俨然如兄弟手足。第二天清晨,玩龙队耍龙进寨,到每家每户钻家拜年,恭贺新年。每到一家,主人要在桌上摆上祭品“安神”“安土地”,以示迎接龙神。龙灯一般是左门进右门出,始终以龙头对着主人家的房舍,还要边走边唱。唱时,玩龙队说唱吉语的人要见机行事,见到主人家的老人就祝贺老人子孙满堂、福寿安康。见到主人家的文房四宝或有小孩读书,就预祝小孩“天天向上”成为“状元郎”。每唱一句吉语,其他人都发出“嗨”的应和声,既增强了唱腔的节奏韵律感,又协调了集体的行为,聚集了集体的力量。说唱吉语者见到什么就唱什么,展示了老海人的聪慧和灵活应变能力。春节是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有人神交往活动,有请神、送神活动,神灵在场时有很多禁忌,以免不当言行触犯神灵而招致灾祸。春节期间不能乱说话,否则就会触犯语言禁忌,从宗教角度来看,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还具有超自然的神力。不能触犯语言禁忌,否则就会招致惩罚,包括自然力量的惩罚和社会力量的惩罚。相反地,根据模拟巫术原理和同能致同的原始思维,人们相信吉利语会带来好运,满足人们的求吉心理。春节期间祝福的吉利语对于促进人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具有独特的作用。

人类文化至今都残存着早期巫文化的影子,春节期间玩龙队走村串户,恭贺元宵,表演月牙镗武术等活动,也应当有其巫术源头,具有驱邪禳灾的巫术功效。玩龙队每到一个村寨就要拜庙、拜井水,保佑他们四季平安、无病无灾。这种驱邪的形式很早就存在,《周礼·夏官·方相氏》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方相氏是旧时民间普遍信仰的神祗,为驱疫避邪的神。玩龙队到了谁家,就算为谁家驱除邪与病。在古人的观念里,凡兵器,都是主凶之器、法器,玩龙队也将月牙镗作为震慑邪恶的法器进行表演。玩龙队员进行月牙镗武术表演,展示了月牙镗的强大威力,同样具有威慑妖魔鬼怪的威力,使老海侗寨民众的心理得到安抚,仿佛村寨变得安宁。虽然驱邪消灾的鬼神观念大为削弱,已经渐渐趋向娱乐,但玩龙队沿门驱邪驱病的传统从未消失。

5 老海侗族月牙镗武术表演习俗的文化功能

在不到200年发展历程中,老海侗族月牙镗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具有御敌、防身等实用功能的武术演变为具有健身、娱乐、交往等多样化功能的习俗活动,从实战走向了表演,其功能逐渐出现扩大化、复杂化、多样化趋向。月牙镗武术队春节期间走村串寨进行表演成为其最大的亮点,这种转变的发生既是月牙镗武术与老海地域性社会关系融合发展的结果,也是其体育功能转化的结果。

从月牙镗武术与地方社会关系来看,月牙镗武术既是老海侗寨的文化标志,是龙姓家族力量的展示和村民团结的凝聚物,也是与其他地域、其他族群、其他村落相区分的文化标志,因此,月牙镗武术的传承发展有利于侗族社区社会秩序的构建。月牙镗武术传承方面比较封闭、保守,只在本寨本姓(龙姓)中传承,不准传给外地、外姓、外人,即“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这种传承机制具有防御性特征,体现了老海侗寨对于月牙镗武术功能的深刻认识,以传承月牙镗武术保存自己的文化特征和显著性,促进村民的团结,凝聚强大力量。虽然,月牙镗武术早已失去其御敌防身的实用性功能,但其派生功能十分重要,月牙镗武术仍然具有传承下去的价值,所以,老海侗寨坚持每年春节正月集中操练,平时亦有少量操练,以保持其武术功力长盛不衰。通过集中操练、表演,凝民心,聚民意,并对家族成员进行教育,规范仁义、操守和道德行为,实现了月牙镗武术的教化功能。这样,月牙镗由兵器上升到道德层面,达到了尚武崇文和修身养性的教化境界。

同时,老海村处于侗族社区,临近侗族村寨之间有共同的民族认同感,附近很多村寨历史上都与月牙镗武术有一定的关系,都具有尚武民风,他们之间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农耕生产方式和定居生活方式使得侗族村寨之间形成和谐的友邻关系,注重礼尚往来,甚至形成村寨之间集体交往做客的习俗,这种习俗称为“月也”,月牙镗武术表演队外出拜年是类似“月也”的交往形式。和谐是侗族村寨之间关系的主流,但是在生计资源十分有限的侗族社区,基于生计资源的竞争暗暗地存在着。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努力成为地方权威,在老海村及周边村寨,展示竞争力的较好载体就是月牙镗武术,在春节拜年期间,能不能组建一支组织严明的功夫高深的武术队、玩龙队是检验各个侗族村寨战斗力的标志,能不能在众多表演队伍中获得好评是取得地方性话语权的尺度。在相对封闭的地方社会,构建地方性社会秩序主要依靠这种自然权威,老海侗寨因为月牙镗武术而名声远播,产生了社会影响力,这与老海村月牙镗武术队、玩龙队的精湛技艺、亲善和睦、崇尚礼仪有很大关联。从月牙镗武术功能演变角度来看,其交往功能越来越突出。按照现代体育的概念去审视,如今的月牙镗武术不具备体育的独立形态,而是一个习俗性表演项目,老海村一带侗族村民利用春节拜年期间走村串寨时进行的表演活动,重在促进村寨之间世代友好。虽然天柱县侗族地区早已纳入国家行政管辖之中,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策背景下,侗族还是顽强地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征,也保留了地方社会秩序构建的传统,从老海村与周边村寨的关系可以窥见某些端倪。

6 老海村侗族月牙镗武术的活态传承

月牙镗的起源、传承与老海村龙姓家族有紧密的关系。天柱县少数民族众多,侗族是其中人数最众的少数民族,天柱县保存着大量的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侗族自然村落是以姓氏血缘关系构建的,老海村为侗寨,如今有113户,420多人了,全寨为清一色的龙姓,单一的血缘关系组成了初级社会群体,内部关系十分紧密,和谐团结。据传,老海村创建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祖籍江西吉安,后迁湖南芷江大龙。由于社会变革,后又迁到贵州天柱的冷水寨、高酿桐木寨,继又迁到富荣、白笨,最后由龙氏旺公二十世孙龙均尧于清乾隆年间迁徙至老海定居,龙均尧就成为老海开基之祖。老海村龙姓家族的血缘关系和迁徙线路都很清晰,村落以单一血缘关系成员构建,使其文化包括月牙镗武术具有鲜明的姓氏家族特征。

与老海村以血缘关系构建村落方式相适应的是,侗族月牙镗武术的传承也具有鲜明的姓氏家族特征。现在,只要提到侗族武术月牙镗代表队,所指就是天柱县高酿镇老海村龙姓村民为班底的侗族民间武术队。该队由龙姓一家子孙三代组成,专门学习历代宗师遗传下来的武术套路。月牙镗武术自创建以来,均在本寨龙姓之间传承,传承脉络十分清晰,其师祖是道光年间武术大师龙大正,咸丰年间的练武队教头是龙孔卜,同治年间是龙天标、龙天福,光绪年间是龙长森,宣统年间是龙必先,如今是龙庆炎、龙安凡。龙庆炎从事传承活动40年有余,为月牙镋武术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09年被授予“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5]。

7 老海侗族月牙镗武术拜年表演习俗的时代价值

老海侗族月牙镗之所以能够活态传承,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政府的保护,是因为它具有时代价值。任何体育活动都有健身价值、娱乐价值,但这不是月牙镗武术的主要价值。它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它是老海侗族的重要生活方式,月牙镗武术与他们生活高度融合在一起,促进侗族社区人际交往,构建美好的和谐社会。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元宵,当地侗族开展玩龙舞狮的活动。玩龙队的月牙镗表演是以村寨为单位的集体做客走访社交活动。老海侗族月牙镗武术拜年表演是侗族村民庆祝丰收、欢度节日的娱乐活动、交往活动。玩龙队到各家各户恭贺新年,其间进行武术表演,并带有戏班去各寨唱戏,寨上家家户户备酒备炮“接龙”,为侗族节日添加欢乐[6]。这种集体性的走村串寨做客活动,既能让当地村民丰富文化生活,身体和精神上得到放松,又能促进侗族民间交流,使侗寨之间互相帮助和扶持,更能体现寨邻之间的和乐共享、患难与共的亲密友好关系,月牙镗武术表演活动为侗寨村民架起友谊的桥梁。

月牙镗武术表演活动为未婚侗族青年男女交友联谊、寻觅伴侣提供了难得机会。表演期间,姑娘身着侗族传统民族盛装,头戴银饰,唱歌跳舞,后生们身穿新衣,头缠“包头”,手弹琵琶,整齐的队伍沿途芦笙之声不断,气氛热闹非凡。这种大型集体活动使男女双方获得更多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情谊,从而获得幸福。[7]

月牙镗武术表演活动为侗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作用[7]。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核心在于不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月牙镗表演是结盟村寨集体做客以增进村寨情谊的一种社交活动。凡是结成友好关系的村寨,年年互访,增进村民之间团结和谐,减少了彼此的纷争和摩擦。寨上男女皆可参与活动,从而增进村寨之间的友谊,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走访时要说唱贺词,由拿龙宝的玩龙人说唱吉语,如:黄龙出来庆贺春,庆贺水井万年清。一年四季流不断,三百六十水部停。蒲寨饮了长生水,人人都做不老人。男女老少无灾难,家家户户得安宁。今日神龙来恭贺,千年水井日日清。[8]这些吉语都是美好的祝福,从心理方面满足了村民求吉的需要,更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能消除人际之间的隔阂、化解人际之间的矛盾,增进人际之间的和谐。

[1]中国经济网.天柱月牙镗 弘扬少数民族古代兵器文化[EB/OL].http://expo.ce.cn/zt/2013/yjyh/08/201307/15/t20130715_24574379.shtml.2013-07-15.

[2]中文百科在线.侗族月牙铛[EB/OL].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261722.2018-12-26.

[3]编委会.天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447.

[4]康乐,尹雨嘉,周道平,等.侗族村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与发展研究——基于天柱县老海村月牙镗的田野调查[J].辽宁体育科技,2016,39(2):104-107.

[5]赖小玉,何孝锋.侗族月牙镋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4):95-98.

[6]钟涛.中国侗族[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219.

[7]何志文.春节村民运动会对村落社区的影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38.

[8]刘礼国.天柱县侗族月牙镗采访记录[Z].2009.

On the Moontooth Martial Arts Performing Customs of Laohai Vallege Dong Nationality in Guizhou Province

LIU Liguo, etal.

(Institute of Local Sports and Culture of Nantong Normal College, Nantong 226010, Jiangsu, China)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引进项目,项目编号:TSGZR2017003;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项目,项目编号:2015JD129;凯里学院省级重点学科人类学专项课题,项目编号:RL009。

刘礼国(1969—),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及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月牙村寨侗族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路径
我和月牙拉钩钩
造月牙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锅巴粥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指甲上月牙少不健康?那可不一定!
指甲几个月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