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发展源流

2019-11-26 04:27李建民崔志远
武术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国术李氏太极拳

李建民 崔志远

1.邯郸学院太极文化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2.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0

武式太极拳创始之初,名称并没有固定,曾用过绵拳、粘拳、柔拳、十三势、小捋、郝架、李郝派、李氏太极拳、郝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武派太极拳等名称。直到1963年郝少如出版专著时,采纳顾留馨建议,定名为《武式太极拳》,才有了一个各支脉统一认可的名字: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引文入武,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武术完美结合,是晚清涌现出的哲理化拳派的典型代表。其拳械套路简洁精炼,结构合理,朴实无华;打手重劲法而轻招法,劲由内换,风格独特。它拳法科学严谨,系统精密,细腻通达是太极拳苑中一支重要流派。但当今学界对武式太极拳的研究明显不足,现勾勒其发展历史,以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者关注。武式太极拳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

1 武式太极拳发生(1830~1881)

武式太极拳发祥于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创始者是武禹襄先生。

广府镇古称曲梁,明清两代为广平府。广府坐落于河北四大洼淀之一的永年洼,是一座北方少见的水城。它北连邢台,南控黄河,西依太行,东邻平原,交通极其发达:水路有滏阳、牛尾等河道,陆路有畅通的官道,四通八达。优美的环境和发达的交通使其商贾云集,经济发达,百姓富庶,人们也就有了习武弄文的闲暇。广府城地势险要,四面环水,城墙巍峨,易守难攻,在地理和交通上居咽喉位置,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近代以来,国家内忧外患,外敌入侵频繁,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培养了广府勇武任侠的民风。社会动荡,地方官绅纷纷办团练以求自保,武禹襄二哥武汝清便因“在籍办团练”受到咸丰帝嘉奖。这一切,成为太极拳发生的温厚产床。

武禹襄祖上山西太谷人,明永乐时迁居直隶永年,至武禹襄时,已绵延400余年,成为永年名门望族。武禹襄出生于道光十七年壬申(1812)二月初四亥时,自幼受家族影响习文好武。其曾祖武镇,字静远,武生,授千总衔。祖父武大勇,字德刚,武生。父武烈,字丕承,邑庠生。外祖父官至“把总”。他两兄长先后为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进士,长兄武澄清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武汝清刑部四川司员外郎。武禹襄虽未举官,但熟读经书,知识渊博,廪贡生,侯选训导,赠封中宪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级。咸丰初,时任工部左侍郎的吕贤基奉旨去安徽督办团练,镇压太平军,吕“肃书币”,邀禹襄与李鸿章参戎机,不就。后尚书毛昶熙、巡抚郑元善又皆礼辟,不就。足见武禹襄的德识才学在当时的社会影响。

谈武式太极拳发生,就不得不提太和堂药店。太和堂药店既是武禹襄初识太极拳的重要场所,也是“温县与永年太极拳文化交流的桥梁”。[1]据传有这么一次,某人与太和堂药店伙计发生争斗,只见药店掌柜王昶先生隔着柜台,手一挥就把寻衅之人打出了门外。武禹襄听说此事后,就“常到太和堂闲坐,见店伙所演拳技与众不同,遂以客东之谊求授”,虽“练习有年,而奥妙难悟”。[2]在这期间,“我郡南关杨君,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3],杨禄禅返乡后,“武氏兄弟慕其技之精妙,皆折节与交”[4],武禹襄“常与比校,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遂于“咸丰二年(1852),武禹襄因公赴豫省,绕道温县陈家沟,拜访陈长兴,学习拳术。但因陈长兴年事已高,卧床不起,遂被介绍到温县赵堡镇陈清平处”[5],“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6]后其长兄武澄清在舞阳县北舞渡镇盐店发现《王宗岳太极拳谱》一份,其中有《王宗岳太极拳论》及行拳歌诀四篇,携回交予武禹襄,为武氏太极拳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依据。武禹襄以深厚家学渊源、敏锐信息捕捉能力和超常坚韧精神,依《王宗岳太极拳论》,结合陈清平所授理法,潜心研练,细心揣摩,并常延请身强力壮,精于武技壮士试招,验证所习,历经十数载修订与完善,终于大彻大悟,研创出一套独具风格的拳势及刀、剑、杆套路。期间随时记录练拳感受与体验,提炼总结出《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十三势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等理论文章。“从拳理、拳法到刀杆运用,一帜卓树、蔚然成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太极拳学派”。[7]

李亦畬(1832~1892),名经纶,字亦畬。幼喜读书,弱冠补博士弟子员。22岁随母舅武禹襄学太极拳,数十年习练不辍,且善于总结经验。仿母舅,随时记录习拳体验,粘贴于座右,不断斟酌修订,直至确认无误为止。其拳论有《太极拳小序》《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十三势行功歌解》《撒放秘诀》《论虚实开合》《打手歌》等。亦畬是武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对武氏太极拳理论的最终完善作出了巨大了贡献。1881年前后将王宗岳拳论、武禹襄拳论以及自己的理论成果集合成“老三本”,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太极拳理论集成,标志着完整武式太极拳技术、理论体系的形成。李亦畬之长弟李启轩(1835~1899),名承纶,字启轩。恩科举人,喜考据之学。淡泊名利,与其兄一起求学太极拳于母舅武禹襄,终生不辍,拳艺精深。著有《一字诀》(《敷字诀解》)《太极拳行功歌》(《各式白话歌》)等。在家教授子弟,对武式太极拳亦有承上启下之功。

李氏昆仲名声日隆,拜门者甚众,如葛福来、葛顺成、郝为真、王明德等;李氏还重在传子侄,亦畬之子李宝廉(字石泉)、李宝让(字逊之),启轩之子李宝琛、李宝桓等都是后来的佼佼者。武禹襄兄弟三人和外甥李亦畲兄弟二人,经两代人数十年的苦心实践,建立起了武式太极拳完备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练法体系。从此,武式太极拳便开始了向社会传播的漫长历程,期间形成了李氏传系和郝氏传系两个重要分支。

2 武式太极拳发展(1882~1976)

李氏传系大多不是职业拳师,开始只在家庭内部教拳,后有所开放,也多在永年本地。李亦畬长子李石泉传二子李槐荫、李棠荫,李槐荫供职于山西太原,曾出资印制《李氏太极拳谱》;李棠荫是“荫”字辈的佼佼者,九一八事变后倡“武术救国”,1932年前后,兄弟二人均在太原参与“山西省国术促进会”的太极拳活动。槐荫传儿子李光藩,棠荫传李锦藩、李屏藩、李迪生、赵振国等。李亦畬次子李逊之收徒赵蕴元、刘梦笔、魏佩林、姚继祖四人。魏、姚佼佼,魏传高申、高义、高志三子及杨法明、陈令保等。姚为当代名家,著有《武氏太极拳体用全书》,其弟子众多,翟维传、钟振山为佼佼者。逊之之子李池荫担心太极拳技艺失传,曾多次敦促姚继祖收徒。其孙李旭藩、李永章近年来亦积极参与武式太极拳推广活动。李启轩之子宝恒、宝琛均为武式太极拳高手;李亦畬三弟省三拳名不扬,其子宝相却是李氏第二代的核心人物,壮年游燕都、津门,广访武林高手,声名远播。民国二十年出版的《永年拳术》为宝相、宝恒单独立传。宝琛之子李福荫除受家庭教育外,还拜郝为真为师,为“永年国术馆”(1928年成立)特聘教练,出版《李氏太极拳谱》分赠学员。福荫之子李正藩,1965年入川,曾为乐山市武协太极拳专业委员会顾问兼总教练,弟子有四川石磊、王方莘,重庆马仁济、赵忠福等。

郝氏传系的传播则开放得多,不仅走出永年,而且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在郝氏的广泛传播中武式太极拳得到进一步发展。筚路蓝缕者郝为真,随李亦畬学拳20余年,造诣深厚,有继承有创新:突出“开”“合”在形式和气势上的统一,被称为“开合太极拳”。曾三次下邢台授拳,其弟子有申文魁、申文翰、申文岑、李宝玉、王延久、郝中天、李圣瑞等。李宝玉,字香远,功夫纯厚,先后随刘瀛洲习三皇炮捶,随杨兆林门习杨氏太极拳,后拜郝为真为师。1923年击败邢台驻军师长胡景翼,名声大振,辗转苏州、南京、山西、河北等地授拳,留传不少轶事,获“太极圣手”之称。李圣端创“邢台国术研究社”,其弟子陈固安创武式太极拳新架;吴文翰为当代著名太极拳研究家。为真进北京访友,结识形意、八卦拳师孙禄堂,将武式太极拳倾囊相授,禄堂融会贯通,独出机杼,创“孙氏太极拳”。返乡后被聘任为直隶广平府中学堂武术教师,将武式太极拳引进学校。

郝为真之子郝月如、孙郝少如均为武式太极名宿。郝氏传系以郝家祖孙三代为主干,招贤纳英,形成一个宏大且富有活力的传承体系,为武式太极拳的传播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1928年,随着中央国术馆的成立,各地纷纷建立国术支馆,以“强国强种”,抗御外侮。郝氏传系众弟子,顺应时代潮流推广武式太极拳。1928年,郝系传人郝月如、韩钦贤、李福荫、李集峰、张安国、陈秀峰等任教练,建立“永年国术支馆”。同年李圣端与王彭年、郝中天等创“邢台国术研究社”。郝系弟子还纷纷走出河北,到全国各地授拳。1928年李宝玉(香远)到苏州;1929年郝月如受邀到江苏国术馆任教习;1932年郝向荣、李福荫、李宝玉赴山西“山西省国术促进会”;1933年郝少如应徐震邀到“常州市国术馆”;同年,霍梦魁应顾印珂邀请,到奉天“太极顾武馆”。此间,李福荫先后在永年和太原两地印制和出版《李氏太极拳谱》,使武式太极拳理论得到广泛传播。七七事变后,国难当头,全民抗战,武式太极拳同其它拳种一样,进入缓慢发展的低潮期。

新中国建立给武式太极拳带来了生机,1950年阎志高应邀到沈阳教授武式太极拳;1951年郝振铎定居天津授拳;同年,郝向荣到永年师范供职,兼授武式太极拳;1961年郝少如在上海体育宫举办武式太极拳培训班;1950年代到1960年代十余年间,魏佩林在永年各地传播。同期一些武式太极拳组织也相继建立,如1950年阎志高沈阳建“清河太极阎武馆”,1961年郝振铎建“天津市武氏太极拳研究会”,1962年刘玉祥在邢台建“刘玉祥拳社”等。此间著作有:郝振铎《郝为真氏开合太极拳术》(手稿)(1961),郝少如《武式太极拳》(1963)等。

虽然新中国的建立为武式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其发展仍嫌缓慢,不如人意。文革十年,武式太极拳又进入迟滞期。

3 武式太极拳繁荣(1976 ~)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百业复兴,武式太极拳也迎来发展的春天,进入繁荣期。繁荣的标志是:各路武式太极拳名家纷纷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传拳授艺。如,1976年郝少如在上海南洋公园教拳;1978年,姚继祖创办永年县首家太极拳学校。1980年代始,施雪琴先后于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传授;郑正之应邀到常州高等小学、正恒中学义务教授。1981年起,杨德高先后在上海铁路文化宫、铁道学院教授。2003年以来,钟振山辗转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教授武式太极拳……拳师们还纷纷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国授拳,1986年施雪琴应日本函馆市太极拳研究会邀请,赴日本;刘积顺于1992年到新家坡开设武式太极拳训练班,1994年到美国;1993~1999年,乔松茂多次赴新加坡教授武式拳;自1997年始,高连成先后六次赴日授拳,并帮助田野铃木创办中国武式太极拳研究会;美国国家精武总会会长王国强在求师吴文翰、陈固安之后,于1999年成立“北美武(郝)派太极拳总会”,还在北美、西欧等国家地区相继成立分会。进入新世纪,国际交流更加频繁,如2001年李光藩赴日本讲学,2005年胡凤鸣赴新加坡授拳,2005年翟维传赴马来西亚传艺,2014年钟振山赴美参加第二届国际太极拳论坛,期间开设多期培训班……各地武式太极拳传人积极开展传播工作,成立组织、出版专著、拍摄教学视频、办班收徒、参加会议,宣传武式太极拳,呈一派繁荣景象。

总之,二百年来武式太极拳经历了发生、发展、繁荣三个历史时期。涌现出“武氏三杰”“李氏昆仲”,及李氏传系和郝氏传系中众多精英人物,他们纷纷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传拳授艺,相继成立武式太极拳组织,纷纷出版武式太极拳著作,参与比赛交流。期间既有家族传承,又有师徒传承和学校传承,群众性的社会传承也如火如荼。武式太极拳发展可谓:“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猜你喜欢
国术李氏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关中李氏骨伤学术流派简介
关中李氏骨伤学术流派简介
民国时期武术家群体的“国术观”
——以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汇刊为中心
猪李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辽《韩德源嫡妻李氏墓志》校补
南京国民政府国术推行工作述略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