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庸之道在太极拳中的体现

2019-11-26 04:27张旭琳
武术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习练中庸儒家思想

张旭琳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241

1 前言

太极拳是传统武术的代表,也是传统文化与武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历经千年经过武术家呕心沥血,苦心钻研的一种集养身、颐情、技击、强体、观赏于一体的拳种。包含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继承了儒家思想,在太极拳的习练、技术风格、太极拳文化和礼仪方面无不体现了儒家的思想。

“中庸”被儒家奉为最高道德标准,历经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影响了中华儿女的方方面面,在为人处世,如何为官,等方方面面都给人们做了规范。儒家思想自发展传承至今便是中国哲学的主流思想,传统文化中无处不透露出儒家思想的身影,太极拳在儒家思想的滋养下,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无论是在技术风格还是在太极拳的传统礼仪中,无不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太极拳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武术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做出了极大贡献,为了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就此展开研究。

2 太极拳文化的产生

2.1 “太极”一词的由来

《周易·系辞》曾记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太极”一词的来源,《周易》中认为“太极”是宇宙万物之本源,也是人身体的本源。宋代周敦颐对“太极”是怎么样派生万物也给了较为详细的解释“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生动、一动一静互为根”。[1]周敦颐不仅对太极怎样派生万物做出了解释,对太极拳理论的形成了极大影响,成为了太极拳的重要理论依据。

2.2 太极拳理论的构建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的开篇就提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虽然《太极拳论》中的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是以道家学说中的太极阴阳易学理论为基础,但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在《太极拳论》中也有体现。[2]太极拳理始于《易》,但儒家、佛家、中国传统医学和传统武术理论也给太极拳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很大贡献,渗透到太极文化当中,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了解和学习到的太极拳理论,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也得到了弘扬和发展。

《太极拳论》虽已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但通篇读完,王宗岳强调的就是“不偏不倚”“无果不及,随曲就伸”“立如秤准,活如车轮”,这些字眼无不体现一个“中”字,只有守住了自己的“中”才能做到不偏不倚,才能立如秤准,活如车轮。虽然不能直接证明王宗岳提到的“中”就是中庸,但是通篇阅读,中庸之道的确在《太极拳论》中得到了体现。

3 儒家思想对太极拳技术风格的影响

3.1 太极拳中儒家思想的体现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势必会影响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3]从太极拳的起源到发展,受到了主流文化的影响,加之后世的传承与发展,在套路演练与太极推手上都会有儒家理论的影子在里面。任何体育项目的技术风格都不同,就中国传统武术来讲不同拳种的技术风格也是独具一格,太极拳的技术风格在它的传承与发展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太极拳的内涵也得到发展。

太极拳的每招每式都有自己独特的攻防含义在其中,但将所有的动作连在一起又变成了习练的套路,但无论是太极推手还是套路习练,都离不开“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后发制人”等方面。

3.2 中庸之道在太极拳习练中的体现

陈鑫的《总论拳手内劲刚柔歌》中说到:“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4]这里所说的“阴阳无偏称妙手”正是集中体现了中庸之道中的不偏不倚,过犹不及。

《太极拳论》中“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5]这更是体现了中庸之道当中的,求中,得就能守,守就能用。在太极推手时还要懂得不丢、不顶、不贪、不欠、不即、不离,这也是中庸。两人推手搭手的瞬间就开始听劲,在推的过程中要把握自己的中心不被对方带走,也要“听”到对方的中心,以便能够一招制敌,这就是上面提到的“人不知我,我独之人”。

太极拳讲究的就是一个中正安舒,中庸中提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太极拳吸收了中庸的思想,认为只有做到了中正,找到了自己的“中”,守住了自己的“中”,才能更好的在习练过程中用到这个所谓的“中”。

3.3 “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技术风格

在习练传统武术过程中,人们最为重视的就是“手、眼、身法、步”和意念,精神的内外合一,习练太极拳要做到“眼随手动,手眼相随,目随势注”,这样才能做到“身形兼备”。拳谚中将“眼为心之苗,神发与目”,而在习练中要表现为“心动形随,意发传神”以表现出动作完整且饱满的神采。若在习练太极拳时,形态上做的是揽雀尾,而眼看的是右方,那首先在别人看来,这个人的神就是散的,手上的做的只是动作,并没有任何含义,也更不会有任何的攻防技击意义了。若手眼不相随,那前面提到的“中”也就没有了,只有当眼与手配合起来,那就能做到“形神兼备”了。

太极拳的习练中要注意“内三合,外三合”,所谓内三合就是气与力合,心与意合,筋与骨合;外三合就是手足相合,膝肘相合,肩跨相合。内外合一就是要做到呼吸、意识和动作三者之间的配合密切。太极拳是要“练意”“练气”“练身”,重视呼吸、意识和动作之间的重要关系,充分体现了内外合一性。“天人合一”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太极拳顺应“天人合一”,强调的是自身的和谐统一,内三合与外三合和谐统一为内外六合,更注重自身机体的和谐统一。[6]太极拳在为动作命名的时候,也完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动作以动物名称命名,证明在太极拳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发展如“高探马”“揽雀尾”“白鹤亮翅”“野马分鬃”“独立打虎”“金鸡独立”等,都充分表达了太极拳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如此证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太极拳技术风格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当中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4 中庸之道对太极礼仪的影响

4.1 “仁”对太极拳礼仪的影响

中庸中提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是对儒家学说中的“仁”最精确的解释,孔子认为“仁”就是一切美德的核心,也是万物之核心。翻阅中国古代文献,“仁”的踪影无处不在,足以看得出“仁”在古代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儒家所倡导的“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友爱,包括了孝悌、忠恕和仁爱,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日常习惯都深深的镌刻了“仁”的印记。历经了千年传承和发展,儒家思想中的“仁”依然被我们奉行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太极拳文化中的礼仪与道德就是以“仁”为核心,要做到宽容礼让,尊师重道,谦虚恭敬。太极拳的养生怡情也是体现在这方面,习练太极拳者不仅要学习拳架,还要学习拳理,重视内外兼备。习练太极拳的拳架与拳理中,也在学习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仁”“义”“礼”“至”“信”思想品质,而且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太极拳习练者也非常注重“敬”,不仅仅要敬师、敬友,也要敬传统文化,“敬”是礼的体现,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式太极拳图解》开篇就提到了:“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如何能学艺”。充分说明了习练太极拳对礼的严格要求。[7]尊师重道是传统伦理的道德规范,也是太极拳礼仪所必须遵守的形式。孟子所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思想也是太极拳中所倡导的礼仪道德,要对长辈、前辈以及师傅尊敬,也要做到对师兄,师弟和同道的爱护。

4.2 “中庸”对太极拳的影响

“中庸”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思想理论,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中庸也称中和之道。中庸基本包括三层含义:其一,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随意更换自己的目标与主张。其二,指中正,平和;这也是中庸最主张的“致中和”,折中致和,不偏不倚,过犹不及。[8]其三,庸就是用,即为中用,其意思即为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特长,要有可以立足的一技之长,可以在其位谋其职,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而在太极拳中更多的是主张第二种意思,即“致中和”,《太极拳论》中提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无过不及”说的就是折中致和,立身中正,不偏不倚,立身中正就是太极拳所需要达到的原则之一。虽然太极拳流派较多,各个流派的太极拳的要求,风格和拳架不同,但是无论哪个流派所遵循的都离不开立身中正四个字,看来“中庸”的“致中和”对太极拳的影响确实较为深远。

太极拳不仅礼仪道德方面以“中庸”为模范标准,而且在习练与技击方面也遵循着“中庸”将其运用在各个方面,以达到内外和谐统一,符合“中和”以及“用中”的更高要求。符合“求中、守中及用中”的观念,更体现了“折中致和”“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

5 结语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庸”作为儒家流派的最高道德模范,也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为官,做人等各方各面。太极拳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璀璨明珠,其发展受到了儒家学说的深远影响,虽然太极拳是以道家学说为理论依据,但是在太极拳的内涵与外在中也收到了较多的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作为流传了千年的中国主流思想,影响了历代中华儿女的生活以及行为方式,太极拳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媒介,在传播太极拳的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发扬光大,我们更应该开拓研究视野,构建更加完整的传统体育文化的框架,让其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播。

猜你喜欢
习练中庸儒家思想
浅论习练太极中放松心法的养生效果
习练太极拳膝盖疼原因探究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习练太极拳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中庸自明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儒家思想与书法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