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三让” 提高高中历史合作学习的效率

2019-11-26 15:28陆春辉
名师在线 2019年9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师

陆春辉

(江苏省启东市第一中学,江苏启东 226200)

引 言

自从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大学习方式以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探索受到关注[1]。“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标。当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对教师原有教育理念、教学思路、操作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如何科学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平心而论,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虽然受到重视并被广泛运用,但仍存在较多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讨论纪律较为松散,难以深入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是严肃的,但讨论问题应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一方面,热火朝天的讨论场面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另一方面,部分学生没有参与讨论,而是在“侃大山”。久而久之,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会受到“八卦消息”的影响,致使讨论不深入,教师布置的当堂讨论话题往往浅尝辄止,甚至不了了之。

二、学生分组由教师指定,难以均衡

“合作学习”的学生分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本原则,如果某班级较少使用合作学习模式,执教教师为了避免学生在课堂上来回走动带来混乱,大多就会依据学生的座位顺序划分,这种简单直接的方法导致组内与组外无法按照“异质、同质”的均衡原则划分,在合作学习时,学生很难达到思维碰撞、智慧分享、共生共惠的要求,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三、讨论时间相对较长,难以统一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小组讨论任务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讨论时间过长,教师的课时任务就很难完成;如果小组讨论时间过短,学生无法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更不可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对小组合作学习时间的把控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同时,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话题的多样性。

四、合作内容多元多维,难以把控

历史问题具有特殊性,需要细细斟酌,深入探究。由于高中生心智尚不成熟,分析问题容易不到位,所以短暂讨论的效率较低,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要求学生把史实、史料升华为“史感”,内化为自身素质,往往难以达成目标。如何让学生通过充分的合作学习踊跃表达自身的看法,并对其进行正确历史观、唯物史观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很深的执教功力。

诚然,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方式。其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和合作精神,而自主、合作则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义。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呢?

(一)让学生心理认同“合作学习”方式

传统的高中课堂教学模式多是“满堂灌”“一言堂”的灌入式教学模式,教师是主体,负责授课,学生只需要被动地听讲,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很难有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合作学习从根本上转变了这种设计结构、学习路径,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受灌者”。对于这种新的学习模式,有的学生可能会产生抵触心理,甚至认为这是教师推卸教学责任、浪费学习时间的做法;有的学生可能因为历史基础不好、表达能力不强、懒于参与讨论等原因心生抵触。教师要加以正向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正如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所指出的:“如果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他人的合作性互动之中,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是失败的。” 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产生高度心理相容。这样一来,小组合作学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学生自己完成小组合理组建任务

合作学习的“小组合理组成”是基本前提,这一方面能吸引学生参与到问题研讨中来,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组间同质”的背景下进行碰撞交流、合作竞争。如果小组人员的组成由教师临时指派,就无法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应该预先进行“科学编组”的具体辅导。(1)本着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学习能力、参与积极性,真正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2)小组数目和每个小组的人数应合理,人数过少,参与的积极性会受影响,人数过多,不便于深入讨论、人人发言,也不利于保持课堂纪律;(3)小组合作不是“一次性消费”,而应考虑长期有效合作,便于小组成员间形成凝聚力,有利于合作学习的长期开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是巨大的,在掌握基本规则后,教师对其采取“自愿报名—合理搭配—兼顾平衡—适度调遣”的方式,形成科学合理的分组名单,既保证了小组学习的质量,也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优势。

(三)让“跳一跳摘到果子”成为话题确定的原则

课堂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合作学习”既有新鲜感又有高质量,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而主题的设计是一个关键因素。一要避免浅层话题,如在俄日领土争端中,俄国为什么态度强硬等已经成为定论的问题。二要避免虚空话题,如让学生讨论近代以来世界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或评述某种历史政治制度的优劣等,但高中生的思想深度无法达到这一水准,且这类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讨论出结果的。

因此,交给学生小组学习的话题要具有一定难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益处。例如,教师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时,讨论内容可设置为:鸦片战争为什么会爆发在中国?中国为什么会被资本主义国家侵略?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打破单独思考的束缚,多角度地看待问题,集思广益,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开放性课程内容很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课程设置。

结 语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同时,培养具备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现代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成绩取得进步,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使学生最终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谈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美在课堂花开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历史教学探析
嘻游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