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维一核”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2019-11-26 16:30何春涛
小学生 2019年4期
关键词:曲式雪橇乐曲

☉何春涛

小学音乐教学欣赏中,我们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认识、了解和鉴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和途径。因此,音乐欣赏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运用多维的欣赏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音乐素养。

美国音乐哲学家戴维·埃里奥特的著作《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中提到音乐欣赏的教学途径可以基于“多维一核”这个理念展开并进行探究。在这本书中,埃里奥特从设计维、文化——意识维、表演——诠释维等多个维度来评估和分析一部音乐作品,认为音乐作品是多维构建的。因此,以聆听音乐为核心,通过想象、模仿、体验、分析、比较、探究等多维的欣赏方式,有机地结合,最终能使学生达到多维的欣赏高度。因此在实际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本人针对不同的聆听阶段,尝试进行以下教学途径的探究。

一、边做身体动作反应,边聆听音乐

欣赏音乐,聆听是必要的,但边听音乐边做动作也十分重要,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少年儿童,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鼓励其自由进行身体动作,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事。而节拍和节奏是音乐要素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要素,用肢体动作来把握节拍、节奏特点,是很有效的方法。尤其适合对节奏动作有着浓厚的兴趣的低年级小朋友,因此,结合动作来欣赏音乐,是老师们在教学中首先应予采用的学习音乐的方法。

(一)随着拍子、节奏做动作,或者边听音乐边模仿指挥。让学生体验“我是一位真正的指挥家”那样,按照乐曲的情绪、风格大胆地“表现音乐”。

例如,在《乘雪橇》最后欣赏波士顿通俗乐团的现场演奏视频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模拟弦乐、小号等乐器的演奏动作;有的同学迷上了指挥,模仿起潇洒自如的指挥动作;还有的……这样学生轻松融入到音乐中,还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及与人合作的乐趣与态度。

(二)模仿演奏乐曲的动作。这个方法适用于小学各个年级。

例如:欣赏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时,学生可能并不熟悉乐谱,但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边仔细聆听音乐,一边准确地模仿大鼓、大镲的演奏动作。

(三)绘制音乐旋律图谱。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旋律线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旋律线是指包括乐曲中音的高低、力度的强弱、时值的长短以及情绪感染的变化而形成的旋律走向线段,通过形象直观的旋律线段,让学生迅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例如在让学生熟悉《乘雪橇》第一主题主旋律教学中,教师将旋律线巧妙地称为“雪橇滑行的轨迹”。

师:“看着曲谱,听着音乐,请同学画出雪橇滑行的轨迹!”

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了解绘制旋律线的方法和效果,教师采用和学生互动合作的方式,轻松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当一学生将第二句旋律线绘画的不够准确时,同学们听音乐集体讨论,合作将旋律线绘画准确。

(四)听着音乐做脚步动作,如走步、踏步、跑跳步,或者踩着舞曲的拍点自由地舞蹈。

例如,在欣赏《单簧管波尔卡》时,通过围圈学跑跳步,感受波尔卡舞曲的欢快气氛;欣赏《莫扎特的小步舞曲》时,通过学跳基本舞步,体会“速度徐缓,风格典雅”的乐曲特点。

二、将倾听音乐与其他音乐学习活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欣赏指导

将听唱、器乐、创作等其他音乐学习活动与欣赏联系起来,综合地进行欣赏指导,进行有效的深度欣赏音乐教学活动。

(一)练习进行敲击音乐主题节奏,或演唱,或用乐器演奏,来加深主题记忆。将乐曲主题展示给学生,通过唱、奏等方式,使学生熟悉、背唱主题,然后让学生倾听乐曲。学生这样做会感到有趣,也易掌握。

(二)倾听音乐,探索多种器乐伴奏形式。“奏”可以是打击乐器参与演奏。

例如:欣赏《调皮的小闹钟》时,“调皮小闹钟”的指针节奏清脆而有规律,可以让学生尝试击奏双响筒来表现,并且用三角铁的滚奏来模仿闹铃响的声音。

(三)欣赏音乐,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将歌唱教材、即兴表现等构成回旋曲式,用这些方法加深对曲式等的理解。把对这种曲式的感觉转移到欣赏中来,对于理解什么是回旋曲式就十分容易了。

(四)采用卡片或字母来表示乐曲的曲式,一边对照,一边进行音乐听辨活动。小学中年级适用表示曲式的彩色卡片,高年级以上适合用字母表示曲式的方式。

在欣赏音乐教学中,在学生能听辨出乐曲的拍子、演奏的乐器,熟悉各主题旋律之后,询问“接下来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主题呢?”让学生展开讨论后得到最后结论。例如,欣赏《乘雪橇》,在熟悉第一、二、三、四个主题之后,让学生完整欣赏乐曲,分辨曲式结构,并再次用声势、打击乐器及肢体动作随音乐完整表演。

总之,音乐欣赏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只有将听、说、动、唱、奏、思、创等“多维一核”交融在一起,学生们对作品才会有更深的体会,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表现音乐的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曲式雪橇乐曲
小雪橇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做雪橇
滑雪橇
自制的雪橇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悲伤的乐曲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
练乐曲vs基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