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2019-11-26 16:30☉刘
小学生 2019年4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师

☉刘 霞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指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堂学习,促进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学习的深层次内涵,其具有自主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的鲜明特征[1]。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课程,对学生的科学启蒙和终身发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实际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

一、学生主体性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组成部分,其本身就具有非常大的科学价值,对教师的教学要求自然也比较高。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小学数学课程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法,不顾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收能力,粗暴地给学生灌输数学知识,同时又采用题海战术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巩固,这就导致小学数学课堂的学习氛围十分沉闷,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无法落到实处[2]。而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必然会发生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形式也能够得到重塑,这就能够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及时更新,促进教师摆正自己的教学位置,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与语文、英语等学科相比其学习难度更大,学生在学习中也很容易遇到挫折,导致学生无法取得长足的进步[3]。而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整体认知,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主动权,帮助学生感悟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在数学实践中逐步掌握数学学习方法,锻炼其数学学习思维和数学学习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涉及到广泛的几何、代数以及统计知识,其内容大多比较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涨。因此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不能照本宣科地进行课堂教学,而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集中精力投入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比如在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一课时,其指代的单位面积范围十分大,学生脑海中一时间无法有具象化的认识,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教学PPT,为学生展示我国的领土图片、省市图片以及湖泊流域图片,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播放单位换算的顺口溜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直观理解课本上的文字知识,减轻小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的压力。

(二)积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引者和组织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求教师能够积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学生保持深入的沟通与交流,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内心想法,获得有效的教学反馈,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真切关心,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高效地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召开以“我与数学”为主题的班会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和认识,为教师的针对性教学提供必要的意见,营造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轻松。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 小学生的年龄小,在校园进行系统化学习的时间也比较短,还没有完全形成适合自己且成熟有效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因此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使学生不仅收获基本的课本知识,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可以对图形进行合理切割,而后与先前所学的长方形与正方形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新的图形性质,使学生逐步掌握对比学习法;同时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联想到小数乘法的有关知识,使二者之间产生有机联动,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使学生逐步掌握联想学习法。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其应当主动承担教育责任,从教学实际出发,采取正确的策略以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保障。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嘻游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圆我教师梦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