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019-11-26 16:30陈晓雪
小学生 2019年4期
关键词:心理特征实效性心理健康

☉陈晓雪

班主任应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心理教育工作中去,将学生心理方面的健康情况当做自己工作职责中的一部分,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将各个方面的教学力量进行有效的协调,从而培育出更为良好的班级集体,为学生塑造健全人格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其次,对小学生实施心理教育也是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能够更具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缺乏抗压能力、缺少毅力、学习困难、情绪不稳等诸多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加快乐、健康的成长。

再次,对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实施心理教育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方面的素质,使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品质,从而便于学生进行自我调控、自我调节以及自我管理,并逐渐的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最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能够使学生加强对于自我的认识,并能够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以便于将来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

二、小学班主任在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 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处于学习知识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形成心理素质与道德品质的关键性时期。在这一期间的学生具有着较为明显的心理特征,那就是既矛盾又简单。首先是在心里有着非常美好的愿望,并有着自己独特的理想,但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却缺少积极性与自主性,对于别人的赞赏以及现实荣誉等非常的看重。其次是这一期间的学生往往都严重的缺乏理智,感性占有较大的一部分,通常都会代替理想思维,因此在很多时候都会感情用事,特别是在家庭环境中,往往都是“小皇帝”和“小公主”,进而严重的缺乏自我意识。最后是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具有非常强烈的好胜心理以及进取心,但这一心理特征往往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只有极为少数的学生才能付诸于行动,对于一些困难也常常存在着畏惧心理[2]。

因此,班主任要想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好的实施心理教育,首先就应始终的秉持着“以生为本”的原则,从而有效地增强心理教育的实效性以及针对性。班主任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以减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建立一定的感情基础,这样便于教师将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心理教育更好的结合,以真正取得一定的成效。

例如,有一次,我们班级有一位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成绩下滑的十分严重,为此他也大受打击,心情常常闷闷不乐。因此我决定找他进行一次深度的对话,并告诉他,成绩好坏受各个因素的影响,所以不要灰心,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就一定会收获一个满意的成绩,并且我还在私下告诉其他同学,在学习上多多对他进行帮助。从那之后,这位学生不但心情得到了改善,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升。

(二)了解基本的心理教育知识 班主任要想更好的增强心理健康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心理方面的相关知识,以更好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心理测量、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方面面的相关学习,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知识理论。另外,班主任也应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心理教育、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有关的载体,并不断地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加以创新,以全面、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持续的稳定发展。

(三)关注学生心理方面的动态变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所具有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感性思维,因此班主任要想在日常工作的开展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就必须要时时刻刻的关注学生心理方面的动态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常常会通过表现而外化,譬如有的学生会突然出现不爱说话、脾气暴躁、成绩下降的现象,当发生这些情况下,班主任就要对这些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并具有针对性的对其展开心理辅导,只有这样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四)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内容 班主任往往在班级中占有主导地位,特别是在班级管理开展的过程中,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最长、接触机会也最多,因此教师应将心理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效地渗透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以引导、鼓励、支持等方式来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和谐、民主的观念,并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能够学会相互合作、相互谅解、相互尊重,以更好的创建和谐班级。

三、结语

总之,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应以小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征出发,并增强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尽量的融入到班级管理中,以加强对学生心理动态的关注,以全面的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心理特征实效性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实效性探究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洞察儿童审美心理特征,保护儿童原生性表现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浅析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借阅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