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三部曲
——以高年级为例

2019-11-26 17:41陈伟红
儿童大世界 2019年10期
关键词:辛弃疾古诗词诗词

陈伟红

(广东省珠海市平沙镇连湾小学,广东 珠海 519000)

古典诗词文化凝聚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直至现在,依旧熠熠生辉。这不仅是因为该艺术表达形式中浓缩了韵律美、格调美和意境美,更因为古诗词文化涵养了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秀意识和精神品质。所以,指导高年级儿童继承和发扬古诗词文化就显得尤为迫切。以下就是笔者个人对古诗词文化的教学指导观点和看法,不足之处,望请同仁斧正。

一、巧妙设计诗词探究疑问——兴趣养成章

学习贵在存有疑惑,因为产生了疑惑、质疑,才会主动去寻找学习的方法和出路,对事物产生一探究竟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小学语文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三部曲首曲就是“兴趣养成篇”,而主要的教育实施手段就是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创设古诗词问题探究情境,比如,在教学六年级语文《石灰吟》一诗时,我们就可以围绕本诗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通过预习,你对这首诗的作者了解多少?阅读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此,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问题,不仅可以凸显思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激发高年级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更可以检验学生的课下预习效果,对本班的学生多一层了解和掌握,继而便于制定出更完善的教学对策。前面两个问题并不难,难就难在后两个问题,最后两个问题是需要学生用心去体会才能感受到的,本诗作者于谦借石灰千锤百炼的经历,表达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气节,也对从侧面看出了作者不畏惧强权,敢于舍生取义的气魄。

二、开启诗词学习视野新门——方法养成章

学习的过程,也类似于探宝、挖掘,有着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其中,得到良好的学习方法,那么,学习之路自然会少了很多崎岖,平坦直行,迈向成功,而相反的,如果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则终究是徒做无用功,教师的教学质量上不去,学生的学习情绪也会受到直接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的二阶段,则是“方法养成篇”,如何奏响这一阶段的序曲,还需要教师自主探索和实践。

比如,指导高年级学生由诗词作品的创作者入手,分析作者的生平经历,所处年代,以及创作该诗词作品时持有的心情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儿童直接开启诗词学习的大门,赏析满园诗词的芳香。比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通过简单阅读以及结合课后的注释,我们可以浅显的感受到作者对田园乡间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但具体的品味、赏析过程,还需要结合诗词的创作者:辛弃疾的背景来实施教学引导。对此,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料获取优势,检索辛弃疾的生平: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更加向往农家恬静、淳朴、优美的乡间生活,但是,这也与他壮志未酬的悲凉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笔者看来,如果更多的孩子都学会自主品鉴诗词的方法,那么我国的优秀古典诗词文化就会被很好的发扬出去。

三、静心沉淀积累丰富经验——习惯养成章

高年级学生学习古典诗词,不仅需要兴趣、方法,还需要时常积累经验,而这些经验的总结,可以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交流、老师的评语或者自己的检查中来获得,这些宝贵的古诗词品鉴经验,是助力高年级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综合能力获得提升的有效内容,因此,我们要时常督促儿童,勤于反思、总结古诗词学习经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比如,抄写精美诗词名句的习惯,每日背诵一诗的习惯,以及多与家长交流古诗词学习心得的习惯等等,优秀的古诗词赏析经验和习惯,会伴随孩子一生,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之感悟人生的真谛,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新一代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教学,有其渗透古诗词教学内涵,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和兴趣的优势,并且它作为一项优秀传统文化来说,也有其教学的必要性。所以,本文在结合笔者个人观点和教学经验的前提下,简要分析了几点优化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诗词品鉴和感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拙见,其不足之处,还请同仁继续完善和补充,继而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辛弃疾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