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五字经” 教好小古文——刍议统编版教材第二学段小古文教学微策略

2019-11-26 18:31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徐依炯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9年15期
关键词:现代文司马光古文

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 徐依炯

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旨在了解一定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语言文化,明白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智慧以及中华文化的魅力。

一、明确小古文的正确定义

文言文是指“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简洁、典雅的书面语体”。相对于现代文来说,是古代人写文章用的文字,简言之就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古文,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小古文”这个词,是2006年由原《小学语文教师》主编李振村先生提出。严格意义上来说,小古文应该是适合儿童阅读的,浅近易懂、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含义深刻的文言文。小学阶段的小古文大多以叙事为主,都蕴含着一个故事,且往往具有一定的哲理。

二、把握第二学段小古文教材的特点

1.篇幅更短小

人教版的小古文第一篇为五年级上册的《杨氏之子》,故事完备,已成篇章,全文共55 个字。反观统编版的小古文第一篇为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全文共30 个字;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全文共41个字。可见统编版为适应更低龄化的儿童阅读进行了调整,篇幅明显更为短小。

2.故事更通俗

不难发现,人教版的小古文教材并非家喻户晓的故事,《杨氏之子》《学弈》《两小儿辩日》《伯牙绝弦》等都适合小学高段学生阅读。统编版则更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推广,教材内容选择更贴近儿童生活和认知的《司马光》《守株待兔》《龟兔竞走》等,这些故事通俗易懂,广为流传,为儿童学习小古文拉近了距离。

3.文意更浅显

从人教版的小古文力求字字明晰,探求文言表达,深究文意理解,其中部分内容生涩难懂,给小古文学习增加了难度。如《杨氏之子》中“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准确理解,并揣摩杨氏之子的聪慧也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相比统编版小古文教材则浅近易懂,《司马光》一文中没有出现通假字、生僻字,根据课后习题要求,感受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以及感受小古文与其他课文的不同,也更符合三年级孩子的感知范围。

4.童趣更浓厚

生为本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小古文教学应当立足学生,把握学情,统编版教材在这个方面做了有价值的调整。小古文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隅,其中具有童趣的篇目不在少数。语文教材选取趣味性很强的内容,激发了儿童学习小古文的兴趣,拉近了学习小古文的距离,促进了小古文的进一步传承。《司马光》《守株待兔》等都是属于儿童认知世界的名篇,是中国传统文化留给孩子们的民族标签。

三、落实第二学段小古文教学的策略

1.“激”让学习兴味盎然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小古文产生兴趣,才能消减学生对小古文学习的畏难心理。小古文虽然难懂些,但统编版教材中每一篇小古文都是一个贴近儿童的趣味故事。故事往往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在教学中,不妨以教师讲故事、看图想故事等方式引入小古文学习,化古为今、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趣味故事中进入小古文的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小古文的特点,或说或唱,或演或赏等多种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激发共情

第二学段的语文课堂,天真烂漫的“童言童语”往往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在小古文教学过程中,安排恰当的教学环节,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情景,必将让小古文的学习变得更加生机勃勃。例如在《司马光》一文中安排“你会怎么救落瓮的伙伴”环节,让孩子们在各抒己见中进一步亲近小古文,还可以创设“得救孩子的感言”环节,借孩子们的口道出孩子们眼中的司马光,使人物形象的树立更加丰满。这样的共情,会让小古文深入孩子们的内心深处。

(3)激发信心

自信心的建立离不开成功的体验。小古文与现代文相比,难读懂、难理解,要想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小古文学习的信心,离不开教师教学策略的精心安排,让学生在小古文学习中获得各方面的成功体验。第一,搭建心理平台,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也是文言,在幼儿时期已经有了学习体会,增强学生对小古文的亲近感。第二,给予关键学法,解决小古文理解中的“拦路虎”,减去学习压力,增强学习信心。第三,要求充分预习,利用学习资源,打开小古文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局限,让小古文学习更有自信与底气。

2.“读”让书声联结古今

(1)读准字音

小古文的字音难读准是共识,其中包括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和异读字等。如“冀复得兔”中的生字“冀”可以借助注音多读几遍来掌握。此外,“足跌没水中”的“没”字,需要据义定音,此处读“mò”,意为“沉入水中,漫过头顶”。在教学小古文过程中,不仅要落实查阅注音和字典来读准字音,还要通过联系上下文来“校读”,从而准确认读类似“足跌没水中”这样的词句。

(2)读出停顿

一般来说,能把小古文读到字音准确,停顿得当,往往表明学生已经能正确理解小古文了。正确把握句子的停顿有几个要领:第一,关注标点。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小古文中的标点一般是编者在编写过程中添加的,这些标点不仅有助于读,也有助于理解文章。其次,关注意思转折处和句子搭配停顿处。例如“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儿/得活”都是“谁干什么的句式”,朗读停顿具有共性。第三,关注语气助词。语气助词不仅是小古文的停顿点,也是语气表达的关键点。

(3)诵出音韵

诵是小古文意趣表达的突破口,是学生学习收获的展示台。诵的方式很多,如“转换角色诵读”“变换编排形式诵读”“配音表演读”“师生配合读”“尾句回环读”等,这些诵读方式有利于推进学习与巩固提升,也有利于体现小古文的表达特色与时代性。在具有音韵美的诵读基础上继而进行背诵与讲故事,成为水到渠成的事。

3.“猜”让文意彰显韵味

“猜”是儿童感知世界,认知生活,尝试学习的独特途径。例如《司马光》一文中“一儿登瓮”的“瓮”和“水迸”的“迸”字理解,就可以借助插图猜;“众皆弃去”的“弃”则可以根据文意猜;“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可以根据“复得”“不可复得”反义词去猜。既然是猜,就允许猜错,这样,学生的学习胆量被释放,思维得以激活,小古文的学法得以丰富。这样的方法在小学第二学段小古文教学中也尤为合适。现代汉语是古汉语的继承和发展,两者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字义和句式有变化也有传承,因此让学生学会“借力揣度”,不仅可行,也是学习小古文的重要方法。

4.“品”让人物丰满形象

例如《司马光》中,可以探讨“为什么救出落水伙伴的人是司马光呢?”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需要学生从“光持石击瓮破之”中品出“智慧”,还可以从“众皆弃去”中的“皆”字品出“勇气和担当”,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形象得以树立,也使得这篇小古文成为永恒的儿童经典的原因得以发掘。当然,品读词句还可以从“古今异义”“小古文常用字”“增补主语”等典型学法中落实。品句探旨,深入浅出,第二学段小古文教学能做到一课一品足矣。

5.“拓”让文化精彩纷呈

如学习《司马光》时,可以将现代文如《司马光》进行古今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古文语言的精炼。例如横向阅读可以选择课后阅读拓展中改编为现代文的《南辕北辙》,拓展阅读小古文原文,进一步感知小古文蕴含的哲理,纵向阅读可以选择《韩非子》中其他脍炙人口的故事,如《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等等。这些拓展必须要立足小学第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加重,不拔高。在小古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表演、补白等增强理解的学习方式拓展,也可以在课后开展讲故事、改编等活动,将小古文的学习融入平时的语文学习活动中。

统编版教材小学第二学段的小古文教学是一个新的起点,更是新的契机,找到一条引导学生与小古文对话的有效途径,探索更精准的教学策略,是我们教学实践中的不懈追求。

猜你喜欢
现代文司马光古文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司马光砸缸之谜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重点】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科普)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警枕”夜读
浅谈初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司马光砸缸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