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技术点的定位与落实

2019-11-26 18:31江苏省常熟市练塘中心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9年15期
关键词:衣袋法布尔信赖

江苏省常熟市练塘中心小学 张 黎

新课标提倡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需要取舍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设计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教学活动,才能打造高效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体要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一、舍弃冗长的导入,避繁就简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一节课开始的情景创设得好,就会引人入胜,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学习的欲望。但如果用力过度,反而会喧宾夺主。

苏教版五年级上《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记叙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笔者初备课文,觉得应该从“衣袋”入手,凸显法布尔衣袋的与众不同,为的是突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因此作了如下设计:

1.(板书“衣袋”)平时你的衣袋里会装什么?(纸巾、糖果、钥匙、零钱……)都是吃的和用的东西。

2.(板书“昆虫”)你认识昆虫吗?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昆虫?(蚂蚁、蟑螂、蟋蟀、知了、蜜蜂……)

3.如果把一些昆虫放入你的口袋,你有什么感受?(不舒服、难受不自在……)可见你们不太喜欢这些小东西。

4.(板书“装满”)如果在你的口袋里装满昆虫,你又会有什么感受?(大叫、跳起来、觉得浑身痒、想马上把它们从口袋里扔出去……)

5.有一个人,他的口袋里却经常装满了昆虫,他就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故事。

拿着这样的设计在课堂上进行了尝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课题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课前导入热闹非常。然而回过头来看,仅仅一个课题就用时7 分钟,冗长的新课导入影响了之后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这样的避重就轻其实大可不必。在第二次上本课时,同样是围绕课题激趣,删减了导入的问题:

(1)平时你的衣袋里会有什么?

(2)有一个人,他的口袋里装满了昆虫,你们奇怪吗?引出课题齐读。

(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相机简单了解法布尔和昆虫。

相比第一次的设计,第二堂课的导入明显凝练了很多,在一个对比、一个疑问中,同样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主体学习内容,问题指向学习更加明确。在这样不断地打磨中,语文课堂更精致了。

二、舍弃杂乱的目标,深挖中心

在新课程倡导“三维”教学目标的背景下,同时在应付考试的压力下,教师备课时往往认为教得越全面越好,一篇文章从词句、段落到中心到写法以及拓展,面面俱到,但学生真正能掌握的又有多少?因此,一节课上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合理,关系到课的成功与失败,会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效果。 教学目标的合理取舍,应是教学设计时考虑的重点。

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改编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是一篇经典的课文,研读文本,我们会发现需要教的内容有很多。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需要讲一讲,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也要详细说一说,故事中林冲和洪教头鲜明的人物形象要品一品,课文用了很多笔墨写洪教头是为了反衬林冲这一写作特色也要提一提,复述课文的方法需要教一教,名著《水浒传》也需要跟大家聊一聊。然而课堂仅有40 分钟的时间,倘若每个点都抓住不放,反而会使教学目标浮于表面,学生很难学有所得。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文本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感知林冲和洪教头的人物形象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梗概,复述课文。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学会概括人物的个性特点,体会林冲和洪教头鲜明的人物形象。

3.初步引导体会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

在课堂上,通过引出金圣叹对水浒人物的评价:“水浒所叙108 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教给学生品读人物的方法——观其形、闻其声、悟其性,又以问题“林冲是否如柴大官人所言非比他人,不可小瞧”展开讨论,随着对文本的层层解读,林冲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学有所获。可见,深入研读文本,挖掘重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才会更有成效。

三、舍弃烦琐的教法,有的放矢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今的语文课堂已经不再是一支粉笔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语文课堂上唱歌、跳舞、表演丰富多彩,小组合作热闹非凡,老师的课件精彩纷呈。但是,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服务于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如果只是为了形式上的热闹,而忽视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本质意义,那么这些烦琐的教法应当舍弃。

苏教版第九册《金蝉脱壳》一课介绍了蝉儿脱壳的神奇过程。现如今的孩子对自然界昆虫了解甚少,更不用说是这篇课文所提到的“金蝉脱壳”这一生动有趣的情景了,如果光靠文本内容的描述,学生就无法体会到这么难忘的一幕。在备课时,考虑到这一情况,我希望孩子们在课前能对蝉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设计了课前收集资料并在课上小组交流讨论这样的教学环节。但是思忖良久,搜集资料、小组讨论是否有必要?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搜集的资料无外乎一些文字介绍或几张图片,交流也只是组内读一读、看一看,而老师的目的无非是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个过程。因此在课前,我找了一套蝉脱壳时的图片,并配以文字制作成了一个短片。学完课文第4 小节,我适时地让学生边看短片边回忆课文内容,并把匹配的文字说出来。学生一只只小眼睛发亮,他们的惊叹声说明了一切,他们确实感受到了脱壳过程的神奇有趣。图文结合的学习,用时不到5 分钟,却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课文也能很快背出来。

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仅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开拓儿童的想象。”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上有序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相关图片,就能让学生更简单明了地把握课文内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舍弃烦琐的过程方法,反而会更有效地帮助教学目标的达成,让语文课堂焕发魅力。

四、舍弃无益的拓展,合理迁移

语文课注重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很多老师往往习惯于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进行文本拓展,有的让学生去课外查一查相关资料,有的让学生读一读相关的书籍,有的让学生看一看相关的电影,有的让学生做一做相关的练习……而课后学生究竟完成了多少也不得而知。其实,阅读教学课堂上,开头、中间、结尾处,只要是有必要的,都是拓展的时机。合理拓展迁移,才会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教学片段为例:

1.师:作者看到这样的画面,不禁发出感慨:

(出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2.是啊,有了信赖,就有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请看——(出示一组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图片,并配乐《鸟之诗》)

3.生活中你也有“信赖”的经历吗?(生交流)

4.总结:只要有信赖,我们相信不仅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你、我、他都能创造出更多美好的境界。

教师拓展了一组图片,内容丰富,有常见的猫、狗,也有不常见的松鼠、猎豹,皆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再配以音乐的渲染,学生的情感得到共鸣,交流自己与动物互相“信赖”的经历自然就会水到渠成。这一组图片同时也告诉了学生,“信赖”不仅发生在书本故事中,也发生在世界各地,更是发生在自己的周围。此时,教师再引读课文的中心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就不单单是一句空喊的口号,却是更有说服力了。这样的拓展真正地实现了课内和课外的沟通,课堂成了连接课文和生活的桥梁。

教学的拓展是一门教学技术,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只有正确地使用,才能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领悟课文,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总之,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执行者、引导者和监督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一定的课程知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材,取舍得道。其次,教师要通过课程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凸显学生的个性发展,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不断转变课程观和提高课程意识,找准定位,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到有效落实,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猜你喜欢
衣袋法布尔信赖
信赖相伴唱响新生 北京现代20周年再攀新高峰
求解无约束优化问题的非单调自适应信赖域方法
反穿衣服的人
法布尔
还钱
我想对法布尔先生说
被糟蹋的文字
打错了
蝉壳
读《“怪人”法布尔》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