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策略

2019-11-26 23:27曾秋红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灌篮 2019年31期
关键词:教学计划理念院校

曾秋红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在高职教育中,体育教育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存在,但是它却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体育教学的开展,决定着学生现在与将来的身体素质,同样也是健康学习生活的记住,随着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还可以提高当代年轻人的身体素质,对学生以后的体育健身理念树立一个好的目标。

一、创新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不足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已经固化,完全不能引起学生的运动兴趣,进一步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喜欢追求“证书”,偏向于专业理论的学习,对于体育学习已经忽略,这是非常不好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新形势背景下需要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来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为学生的身体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传统的体育教学太过于死板,老师讲解知识要点,学生照葫芦画瓢,一切太过乏味,也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创新教学的提出,完全颠覆了传统教育这种一板一眼的单调,坚持以学生自身为中心,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点不同,因材施教,从而实现学生的学习健康全方位发展。而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之处有很多:1.太过呆板,而且教学计划很不合理,没有科学的依据。2.教学设施太过于落后,学生没有一个好的接受教育的平台。这些问题看似不大,但确确实实的影响着学生全方面发展,也没有一个科学的健康思想,长久如此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有在巨大的阻碍。

二、创新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策略

传统教育应结合创新教育理念,取长补短。将创新教育理念和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进行针对性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下面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以此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兴趣,其中包括:创新体育教学计划、更新体育教学方法、搭建体育教学平台、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一)创新体育教学计划

创新体育教学计划主要以创新理念教学为主导,1: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2:教师应该做好课堂记录以及备课,对待学生要积极热情,让学生平等互助,多组织多人的趣味游戏,让学生在锻炼中培养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这样子不仅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二)更新体育教学方法

从传统教育的照葫芦画瓢中改进过来,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必要时采取多媒体结合的方法,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在进行针对性技巧训练时,例如:篮球、足球、太极等课时,首先做好详细的教学计划,运用新媒体等方法,多方位的对学生进行演示,每个动作逐步分析,例如在篮球课程时,让学生分组对抗,不仅在实战中学习,也能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信任,对于获胜的队伍进行奖励,失败的队伍也要总结经验。在太极课时,以身作则,整理好动作要领。这样子可以让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1]。

(三)搭建体育教学平台

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新媒体等渠道,和学生之间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及时的解决学生在生活锻炼中遇到的障碍、疑虑。加强针对性指导,在课上课下和学生零距离接触。

教学平台的搭建也可以更好的组织各种课余活动以及师生之间的亲密度,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点不同进行统一的分类规划,从而实现学生的终身体育规划。

(四)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以及重视。通过体育的竞争性,保持学生对于体育的热情,因为只有学会娱乐,才能更好的接受知识。老师也可以通过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跟学生说一下他喜欢的运动有什么样子的历史,有什么名人事迹等等,让学生通过偶像的事迹,学习到优秀的习惯,坚强的性格,让学生在锻炼中进行学习,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体育教育中,老师以及院校领导应及时摒弃传统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取长补短,更新理念,创新思维,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从而促进教学顺利进行。另外,积极地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采取多彩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真实的融入进教学氛围当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猜你喜欢
教学计划理念院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30米快速跑》单元教学计划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小学校园足球课程实施路径和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