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支撑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2019-11-26 12:41程龙成
文理导航 2019年34期
关键词:翻转历史教学网络

程龙成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大数据时代下构建一种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模式是目前最迫切的改革方向。然而,当前多数的教学模式均处于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局面,学生主体作用并没有真正体现,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网络;翻转;历史教学

一、提出背景

我国教育信息化目前正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向“融合创新”阶段的迈进过程。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是我们目前研究和探索的主要内容。

流行于欧美国家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传入我国,被许多学校采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越来越多的基础教育学校和学科关注并投入到该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中。对一线高中历史教师而言,加强对该模式的研究正迎合了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与不断深入的要求。

二、运用条件

技术层面:教师需要配备电脑和掌握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学校需具备数字化网络平台,如无线网、多媒体功能室,电子白板等;学生要有手机或电脑打开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

翻转适应性层面:课型上看,复习讲评课适合高程度翻转,新授课则更适合有限翻转;内容上看,难度大、现实性强的适合有限翻转,简单的、探究性强或有知识储备的则适合更高层次的翻转。比如,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适合高层次翻转;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适合有限翻转。

教师素质层面: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深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作风、敬业的精神,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和高超的组织管理能力等专业素质。

学生素养层面: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互动交流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运用的步骤

(一)课前设计环节

1.明确任务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明确任务的物化学习平台(包括纸质化的课前学习导学案和微视频等助学资料),让学生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学习速度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以保障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也为学困生提供了反复学习的机会。

2.设计任务资源包

包括课前学习导学案、微视频等助学资料。以课前学习导学案和微信公众号为载体,呈现学习程序和内容。以人教版《抗日战争》为例,谈谈课前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第一步,设计课前“学习指南”,使学生明确课前自主学习的流程与任务。包含学习任务(课标分解)、知识梳理、建构知识体系、学习资源、学情诊断与质疑、问题探究、效果检测与拾遗补漏。

第二步,分解“课程标准”,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把什么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以“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为范式进行课标分解:

第三步,依据课标和教材,设置填空式“知识梳理”,让学生基本了解内容。

第四步,预留空白,让学生尝试“知识体系”的建构,把握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达到历史思维的训练提高。

第五步,提供与本课有关的“学习资源”,包括微课、视频及相关网站资源的资料包或链接等,方便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寻找解决问题的依托。

第六步,设置“学情诊断”,方便学生检测比较基础的问题;设置“自我质疑”利于提炼归纳自主学习中存在的困惑,方便课堂解决。

第七步,设置“问题探究”,对问题进行深化提升,让学生尝试依据之前自主学习掌握的知识进行解决,方便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和疑惑,师生就此进行交流、解决问题。

第八步,设置“效果检测”,对知识点进行检测巩固;设置“拾遗补漏”,便于学生整理总结提升。

(二)课堂操作环节

1.确定问题

一是教师利用智学网对课前导学案反馈信息进行归纳整合生成的问题;二是教师根据考情、教情和学情生成的问题;三是学生依据个人理解与兴趣生成的问题。教师据此设计情境,以问题串为核心组织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进行项目式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深化拓展,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合作、探究、交流,达到培养学科素养的目的。

2.合作学习与成果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一次反馈,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简单的主要以学生或小组解答为主,有深度有水平的则融入本课主题,进行基于问题项目的学习。以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为例,讲授时,笔者设计了基于活动项目的学习:第一幕。剧情简介: 1928年9月,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参加孙子吴文杰的婚礼,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厦,街上少女少妇们的打扮、举止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到了酒店,看到眼前的一切,吴老太爷不禁大叫一声,昏死过去。小组讨论:从衣着、饮食、礼节、恋爱方式等角度分析吴老太爷昏死过去的原因。这一情境的设置,较好地将生活与历史课堂融在了一起,使历史课堂焕发了生命力。

3.反饋评价

一节课要结束时,采取双重反馈构建法,对知识体系进行完善。初次反馈以学生在完成课前任务单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构建为主,侧重基础知识的微观构建;二次反馈在课堂上,采取思维导图的形式,由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完成,侧重知识盲点、宏观体系的构建。评价层面:作业反馈属于结果和定量评价,课前是否学习由家长反馈评价,小组合作中由同伴评价,课堂反馈中由教师评价。

(三)课后延伸环节

由教师提供巩固性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分为必做题和必做题两类,前者侧重学习质量验收;后者侧重知识巩固。

猜你喜欢
翻转历史教学网络
“没有围墙”的幼儿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