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知青经历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启示

2019-12-09 04:34王东维胡欣婷
关键词:梁家成才理想信念

王东维,胡欣婷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青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习近平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社会实践是实现青年思想改造的大课堂,1969年1月,习近平响应毛泽东主席“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开始了他七年艰难困苦而又受益终生的知青岁月,梁家河的经历成为青年习近平迈入社会的第一步,成为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梁家河的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为他养成优秀品格、奠定领袖人格打下了扎实的基石,为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榜样。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成才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纵然青年习近平和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尽相同,但是社会环境只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外在因素,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青年自身的内在品质。青年的成长成才有着一些共同的规律,特别是在逆境成长成才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有着相似性和共通性。分析习近平知青期间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意志、砥砺品格的经历,总结他由“迷茫”“彷徨”到“树立起坚定人生目标”的“知、情、意、行”品德形成规律,凝练他在梁家河人生逆境中养成的理想信念、人民情怀、务实作风、意志品格、优良学风、吃苦耐劳精神等,可以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诸多的启示。

一、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路明灯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2]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在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科学的理想信念尤如灯塔一样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前进方向、引导大学生不断走向事业顶峰,错误的理想信念则会使大学生迷失人生方向、误入人生歧途。

习近平在插队期间立下的远大志向为他后来的人生指明了方向,也注定了他以后人生道路的不平凡。插队七年他在和老乡们的接触中了解了中国的国情,了解了基层农民的疾苦,激发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远大的人生奋斗目标;每次到延安,他都要到杨家岭等革命旧址去看看,每次都受到精神上的洗礼,“这种精神上的滋养,心灵上的洗礼,思想上的升华,不仅奠定了他接受插队生活艰苦磨炼的思想基础,更坚定了他信仰和追随中国共产党的信念”。[3]他的理想信念不是为自己谋取私利,而是把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4]他在插队的前五年时间里,八次写入团申请书、十次写入党申请书,他没有抱怨,没有气馁,没有放弃,而是锲而不舍、坚定不移,最终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回忆知青生活时总结到:“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5]充分肯定了理想信念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新时代,崇高的理想信念仍然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路明灯;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和对崇高信念的坚持,仍然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前进的动力。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总体向好、积极健康,然而,也有一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缺乏科学的理想指引,导致大学生活庸庸碌碌、浑浑噩噩,碌碌无为、无所事事,沉溺于虚拟世界和网络游戏当中,难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更难以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时要求学生“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6]大学生应学习青年习近平追求真理、志存高远的优秀品格,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之中,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到一起,立鸿鹄志、坚定信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在为实现社会理想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二、至真至朴的人民情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指针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办学立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检验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标准;是否具有人民立场是检验大学生能否成长成才的重要标准。大学生如果不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就无法真正站稳人民群众立场;如果不能真正站稳人民群众的立场,就无法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梁家河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起点,他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根子就在他插队期间对基层群众和基层实际情况的了解上。他在梁家河插队过程中,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使他深入了解了当时中国最底层、最真实的一面,进而和农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让他从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七年知青经历让他真正接了地气,了解了国情,贴近了人民,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和甘苦,培育了他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3]442梁家河插队期间群众有什么诉求,他就带群众解决什么困难,看到生活困难的老百姓,当时经济也很拮据的他,扶贫济困、解衣推食、倾囊相赠;离开梁家河后,他仍然日夜牵挂着令他魂牵梦绕的老百姓,多次为梁家河群众求医看病,解决村民的上学、用电等困难。正是在梁家河插队期间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与农民的深厚感情,他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树立起了至真至朴的人民情怀和坚定正确的人民立场。那个时候,习近平心中最朴素的愿望就是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从政,一定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这也使得他的治国理政思想的根基深深扎在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扎在最广阔的人民群众基础上。

习近平后来讲到上山下乡的经历使他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112大学生的人生经历从家庭到学校,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少,与人民群众接触不够,导致他们与人民群众有着一定的情感距离,对人民群众立场的认识不足、感悟不深,使得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缺乏应有的根基。人民群众的立场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指针,大学生应学习青年习近平插队期间对人民群众的笃挚情感,坚守人民立场,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最高目的,信仰人民、依靠人民、热爱人民,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他们的疾苦,建立与人民群众的情感,激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实践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三、求真务实的责任担当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格基石

现实生活中那些做大事的人,都是从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件小事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要真正成长成才,就是要在人生道路上做实人、谋实事、创实业。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求真务实既是一种政治品格,也是一种责任担当,青年大学生应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从看似平凡的小事中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青年习近平的理想信念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求真务实的实际工作之中。他怀揣着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对人民群众那份发自肺腑的热爱与牵挂,始终指引他践行着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担任社员时,他主动向农民讨教农活,扑下身子实干,顶风冒雨、风吹日晒,从一个每天只能挣6个工分的“学生娃”磨炼成为一个每天挣10个工分的“好把式”。在赵家河社教和担任梁家河大队支书时,他的领导能力得到显现,承担起了干部的责任担当,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想办法去办,他看见老百姓吃的是腌酸菜糠团子,就决心要改善大家的生活条件,带领大家修淤地坝积良田,引进新鲜蔬菜种子改善乡亲伙食;他看到村里缺水,便带领村民打大口井,在解决卫生饮水的同时解决了部分灌溉问题;他看到村里缺乏燃料、不通电,亲自到四川学习办沼气,建起了陕西省的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乡亲们烧柴和照明的困难;他看到村民购买小东西、修补农具还要跑几十里的山路、耽误工分,在村里办起了代销店和铁业社;他还在村里办了免费的磨坊,一个人一台磨面机就把整个村子磨面的活儿都干了,节省了不少的劳力;他看到妇女遭受劳动和家务的双重压力,便建起了缝纫社,减轻了妇女的负担。这件件实事都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使得社员从家庭事务中解放出来,可以将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大大地改善了村里百姓的生活。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是靠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他曾经讲过,陕北的黄土高原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习近平始终践行着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这种勇于担当、求真务实的精神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学习。目前,一些青年大学生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变得作风浮夸、学风浮躁,往往好高骛远,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想干,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必须依靠千千万万的青年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才能实现。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大学生应学习青年习近平求真务实的责任担当,把思想自觉转化为立说立行的行动自觉,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务实的风格立足社会,在日常生活中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脚踏实地、实干创业,养成人生成长成才的务实品格,成为社会需要的可用之才。

四、逆境升华的意志品格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

大学生成长成才不仅仅取决于是否拥有远大的理想,更取决于有没有实现理想的意志、战胜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人生道路上会遇到顺境也会遇到逆境,顺境可以使人更加自信,而逆境则是对人的一种考验。遇到挫折的时候人人可能出现懈怠心理,只有那些拥有坚强意志的人,才能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动机和目的,在逆境中不气馁不绝望,以顽强的精神、不屈的意志、坚韧的毅力、正确的态度武装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陕北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劳动生活锻造了习近平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习近平在知青岁月中,身体上和精神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没有气馁,而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奋发图强、砥砺奋进,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劳动的时候手上拧起血泡、背上晒得蜕皮继续干,夏天割麦的时候挑着百余斤的担子走十里山路不歇脚;冬天打坝的时候二话不说带头挽起裤腿下河铲冰。然而,这些还不是主要的,他精神上所受到的痛苦和压抑,远比体力上和生活上受的苦更大,他敬爱的父亲一直在遭受迫害,母亲也过着挨批斗的生活,自己和兄弟姐妹们被带着“黑帮子弟”的帽子,一个本来温暖和睦的家庭变得四分五裂,一个本该享受自由青春的青年却要承受着远远大于自己年龄的压力,这种困境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和精神上的磨难,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习近平没有意志消沉,而是选择了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自觉接受对意志品质的艰苦磨砺,不断积聚思考和实践的勇气与自信,完成了成长中的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这些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恰恰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离开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7]

坚强的意志品格是大学生立足社会、实现人生目标不可或缺的力量,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出现思想和行为上的困惑在所难免,关键是运用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困惑、克服困难。当前,一些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差,因心理脆弱出现的恶性事件不时发生。坚强的意志品格可以让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排除外界的干扰,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可以为大学生成长成才鼓劲加油,提供勇往直前的动力,从而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青年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磨炼意志的经历,在磨砺中成长、在逆境中成才的精神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发扬。大学生应清醒认识实现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勇于在人生逆境中锤炼意志品格,虽然会充满坎坷,但只要不言放弃,切莫悲观失望,将压力变为动力,用坚韧不拔的意志战胜逆境困难,就一定会实现光明的人生前景。

五、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大学生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实现理想信念,直接关系着他们的理想信念能否落地生根。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有利于发挥他们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奋斗。

梁家河大队属于全国插队知青中资源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习近平从首都北京到艰苦山村,从曾经的高干子弟、北京市民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陕北农民,他在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过程中,学到了农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锻造了不避艰辛、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插队期间,习近平被跳蚤咬的浑身血泡、痛不欲生,最后到“牛肉马皮”、不怕叮咬,度过“跳蚤关”;由过去吃的精米细面到粗粝杂粮,度过“饮食关”;由生活不能自理到自立自强,自己蒸馒头、擀面条、腌酸菜、缝衣服、缝被子,度过“生活关”;从没有干过重体力活到干活跟农村人一样,能受下罪、吃下苦,熬过“劳动关”;从一个思想单纯的“学生娃”到承受巨大思想压力、顶着“黑帮子弟”帽子的普通农民,度过“思想关”。正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练就了他艰苦创业的优秀品格,他在艰苦环境中不仅没有丝毫的懈怠,而且时刻不忘发奋读书思考,把知识转化为力量,带领村民创业,为他的人生成长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后来说过,“艰难困苦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子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5]112

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大学生能否最终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毛泽东曾对模范青年讲过:“永久奋斗,就是要奋斗到死。这个永久奋斗是非常要紧的,如要讲道德就应该讲这一条道德。模范青年就要在这一条上做模范。”[8]习近平用自己在知青岁月中的实际行动为大学生树立了艰苦奋斗的榜样,指引大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自己的理想。着眼当下,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许多大学生在优越的环境下逐渐变成了“温室花朵”,有的甚至胸无大志、贪图安逸、安于现状、吃喝玩乐、坐享其成。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要求广大青年“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2]艰苦奋斗,其主旨在于奋斗,大学生应学习青年习近平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自觉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勇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把敢于吃苦、乐于吃苦、永久奋斗的精神落实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通过艰苦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奋斗精神铸就青春底色。

六、勤学好思的优良学风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压舱之宝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学习是人生成长进步的阶梯,学风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压舱本领,直接关系着大学生能否成为社会的“可用”之才。勤学善思的优良学风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中自觉主动、勤奋刻苦、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将学与思相结合,学悟相长、知行合一,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为成长成才积淀立身之本。

知青时期的习近平崇学尚读,在实现精神追求的过程中,培养了勤学好思的优良学风。他曾讲过:“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9]无论条件如何艰苦,他都没有忘记对知识的渴求,抓住一切机会刻苦钻研、勤于思考,为以后的人生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读书有三个特点:一是爱读书、痴迷读书,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如饥似渴地坚持读书,经常挑灯夜读到凌晨,在地里劳作时身上揣着书,把羊放在山坡上以后就开始读书,生病在炕上接受针灸治疗时也在看书;二是读好书、好学博学,不断夯实文化底蕴。他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坚持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历史、文学、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高度关注经济社会技术的发展,培植了丰厚的知识基础和理论素养。三是善读书、学悟相长,不断深化认知见地。陕北七年,他在读书过程中始终坚持苦读深思,始终注重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行,边学习边思考边交流,保持了敏锐的头脑和宽广的视野,他从来不死读书,而是活学活用、学用结合,善于把学习到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所学用到生活中去,村民都对习近平朴实接地气又不乏内涵的言语所打动。

习近平后来还讲过,“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9]他在知青岁月中坚持学习思考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行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现今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都远远好于当年的习近平,但是仍有不少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学风浮躁、思考不足,理论与实践分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习近平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2]大学生要学习青年习近平勤学好思的优良学风,让读书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利用一切可用时间读书,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坚持在读书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坚持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现人生追求,坚持在读书学习中学以致用、学用相长,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的本领。

社会实践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大熔炉。当年青年习近平响应毛泽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号召,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注定了他之后人生道路的不平凡。当代大学生应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加强磨练、增长本领,才能成长为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栋梁之才,才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梁家成才理想信念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A new diagnosis strategy under the PMC model and applications①
梁家河岁月
梁家河
做合格母亲 教子女成才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亲亲的梁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