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红色旅游发展新思路

2019-12-12 06:10王靖祎
新闻传播 2019年16期
关键词:沉浸式体验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传播的快速发展,当代青年面临的精神生活环境多元且复杂。由于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很容易迷失在虚拟海量的网络信息中。通过将创新技术手段与红色景区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相結合的方式,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当代青年的成长中,有利于青年道德价值概念的形成,树立人格理想、锤炼意志品质,培育健康心理,并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人工智能;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创

一、创新红色文化宣传的迫切需求

网络技术进步未能有效帮助青年思想进步。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截止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在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浩瀚如海洋般的信息、日新月异的娱乐方式,也正在慢慢地挖空青年的思想。而通过网络“蔓延”的文化入侵,更加剧了青年一代的自我迷失。拜金主义思想、享乐主义思想等大量消极思想涌入社会,造成不少学生丧失信念与理想,盲目追求个人利益,集体主义意识淡薄。近年来的调查也显示我国青少年国防素养欠缺、国防意识不强。[1]

所以,必须结合技术创新,有效地引领青年思想,强化其自身的“正能量”,才能帮助其完成思想进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陈治亚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的见证。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有助于青年了解那段光辉的革命岁月,增强青年对红色文化的自我认同,增强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自发的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就在今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视察北京时,到访的就是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的第一站,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可见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

因此,重视红色文化教育,重树青年的文化自信,势在必行。

二、现今红色文化宣传工作中的问题

目前红色文化的传播较多依赖于物的单线传播,不仅不利于红色文化内化于受众,面对自我意识觉醒的新一代,甚至会造成逆反心理,进一步阻碍红色文化的传播。

(一)受众心理的认知缺失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红色文化启蒙于近代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时期,发端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熟于改革和建设时期,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权、艰苦拼搏的历史选择,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智慧结晶。而现代青年作为“红色文化”的接受者、承传者,与“红色文化”形成的年代相隔甚远。优质的成长环境,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得他们对艰苦的生活缺乏认知,对“红色文化”所弘扬的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缺乏认同与实际体验,因而会对“红色文化”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和疏离感。

(二)传播主体角色错位

近年来红色旅游、红色影视等日渐蓬勃,红色文化的传播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在传播过程中,仅限于依托现有的传播载体及表现形式,“缺乏对红色文化内核的深思”[3]。例如备受争议的抗战神剧《抗战奇侠》中徒手撕鬼子,充满欲望与感官刺激的《边城汉子》等,将严肃的革命历史过度娱乐化,脱离了基本的逻辑与常识,将思想传播和革命热情让位于商业消费和感官享乐。

三、深挖红色内涵,创新传播形式

曾振华在《红色文化的传播价值和传播策略》中指出“红色文化只有广泛深入的传播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应有价值,优化红色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效果”。在保证传播内容准确、权威的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打造线下沉浸式体验教学,线上红色景区零障碍传播的宣传模式,让红色旅游真正走出红色景区,真正地走入寻常百姓家。

(一)利用新媒体平台打破红色旅游现实格局

红色旅游是指以内涵深厚的革命地、纪念物为传播主体,开展的游客接待、参观游览等活动,是“实现学习革命知识、接受革命教育”的游览活动。[4]它承载着革命历史、体现了革命事迹、传承了革命精神,是综合“休闲旅游”与“思想教育”双重角色和功能的主题性旅游活动,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仅可以陶冶情操,精神上也会有所升华。张丽霞认为,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的载体,是发扬继承红色精神的最佳方式,具有导向、激励、感化、陶冶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特别注意红色旅游内容的丰富和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创新、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与组织管理。[5]

截至2017年3月,中宣部已确认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达到428个。[6]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仅辐射全国重要红色旅游资源,也基本覆盖了红色文化发展的不同时期及特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点革命纪念地。通过规划全国红色旅游路线,实现红色旅游跨区域联合,同时开展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在提升红色讲解员业务水平的同时,打造一支全国性“网络红色讲解员”队伍,模仿中央电视台《主播说联播》的推送形式,通过人格化传播模式,使宣传过程更加生动,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打破过往红色讲解过程中的单向说教式传播与受众被动式接受的宣传格局,加强红色文化与受众的亲密度。

(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营造沉浸式体验模式

新时代,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游客会更倾向于选择沉浸式体验游览模式,即包含“感官系统与认知逻辑的双重体验”。[7]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红色旅游开发、红色文化宣传中,用强大的技术支撑推动红色景区的升级改造,为红色景区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创新性地将交互体验概念应用于展示设计当中,游客可以借助多媒体互动趣味游戏、3D展示、虚拟现实体验等“数字交互”,亲身体验展示内容,使游客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中,以此增强游客的参与感与体验感。

同时,通过革命文物展品的数字化,以AI视频、革命历史人物图片自动识别、720°全景图像碎片压缩处理等数字化传播手段,建立线上教字革命纪念馆,满足在PC端、手机端、iPad等不同设备终端间的高质量全景展示和分享。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让传统的红色旅游不仅停留在各自景区的展室内,而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活跃在受众的指尖上。

(三)发挥红色文创产品的“精神”价值

除了线上浏览、线下体验外,如何将红色符号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红色文创有着不可替代的时代意义。时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冯明珠认为,现代社会的博物馆应该贴近生活。[8]红色文创产品可以弥补参观后随记忆消退的空白,实现让红色精神走进人们的真实生活,成为日常生活中眼可见、手可摸、价值得以利用的“红色力量”。然而红色旅游的文创产品与普通的旅游景点纪念品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它承载着不同革命纪念地、纪念物的革命精神。因此,在红色旅游纪念品开发中,不仅要尊重其中承载的红色历史文化,也应注重红色文化宣传的公益性,让红色文化“不变味”。就在今年,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社会服务队深入雅安市天全县红军村,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文创设计、红军村墙绘、文刨走秀表演、红色文化体验等活动,探索“文创+旅游”、“文创+红色”、“文创+扶贫”的宝贵经验,让红色文化绽放出新的光芒。

结语

红色旅游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展示平台相对落后,通过新媒体平台、人工智能技术,“修复”红色旅游与受众之间的桥梁,让红色文化传播迈向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1]熊忠辉,张帆,我国青少年学生国防教育基本情况调查[J],青年研究,2003(7).

[2]《人民日报》新知新觉:用红色文化培养斗争精神,2019年6月25日.

[3]曾振华,红色文化创意与传播的价值认同与舆论场构建[J].现代传播,2014年第4期,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Z].2004.

[5]张丽霞.论红色旅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6]《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30日第3版.版名:新闻·要闻.

[7]郭晓真,人工智能时代传播学的现状与反思探究[J]出版参考,2018(27).

[8]江天若.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研究——以台北故宫博物院和苏州博物馆为例,陕西科技大学,2016年5月.

【作者简介】王靖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沉浸式体验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
虚拟现实技术在主题公园中的应用
指向具身学习的高中物理“沉浸式体验”教学策略
新媒体时代虚拟现实中的诗与画
新媒体环境下概率统计教学改革探究 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基于微时代的公安院校网络舆情监察课程建设探索
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图片说明的创新趋势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互动装置艺术的自然交互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