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方法研究*

2019-12-13 11:51
法制博览 2019年21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学生

安 娜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今天我们看到精美的瓷器和绘画等令人惊叹、巧夺天工的艺术作品正是凝聚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大国的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并不仅是这些匠人的代名词,工匠精神更是整个民族精神的传承,同时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气质,当我们步入新时代之时,当全球向着“工业4.0”迈进之时,一度缺失的工匠精神成为我们必须去正视的严重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更是当代高职思政教师的历史使命。

一、工匠精神的新时代背景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转变是我国当前社会的真实反映,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经呈现出追求多方面、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那么供给端就要做出调整,形成与之匹配的发展方式,以此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消费者需要高质量的产品和高品质的生活,从追求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产生了质的飞跃,工业4.0时代的到来将推动人类社会工业化大生产进行第四次革命,势必会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所以要最终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必将会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需要我们一代代中国人的努力和付出,弘扬工匠精神正契合了我们当今新时代发展的需求,这种精神将支持中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续增添动力。

二、工匠精神的理论依据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文化,工匠精神同时也是先进的社会意识。人类社会从进入农业社会之后,除了极少数的地区还存在原始部落,人类的采集生活基本上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开始广泛,社会不停地发展,每个民族都以其特有的方式行事,遵守着特有的规范,保持着其独立的特性,历史的车轮一直在向前迈进,即使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每个民族的特性仍未改变,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了民族文化内在驱动潜移默化的牵引,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此外,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工匠精神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是民族振兴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三、培育工匠精神的方法

(一)正视工匠精神,树立学生信心

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解读有时会存在着种种误区,所以首先是应该使学生对工匠精神建立起客观的、正确的认知,树立起学生的信心,让工匠精神的种子播种在他们的心里。

1.工匠精神的内核

“匠”字本义就是木工,亦称“木匠”,但是到了后来,“匠”不仅是指具有专门技术的人,还蕴含创新之意。理解工匠精神,可以从“匠”字的解字的角度来思考。

“匠”中的“斤”字,表示精益求精做事态度。精益求精不仅是工匠精神的表现,而且企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工匠精神。“匠”中的半封闭的“口”字,表示隔绝外界纷扰,持续专注。在国内现在很多国人享受着“快餐式”的生活,凡事追求“短、平、块”,浮躁的内心是不会培育出工匠精神的,我们急需工匠精神的回归,真正能够踏实做事,持续专注,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斤”于其“口”内,安于其中而不外溢,意味着爱岗敬业。《论语》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岗能极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及创作灵感,只有热爱自己的岗位,才能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

2.工匠精神无处不在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于聂圣哲,他培养出了一流的木工匠士,但现在的工匠精神绝不再是木工匠士的代名词,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是坚定、踏实、敬业、精益求精的释放,全社会都需要发扬和践行工匠精神。

一是在企业管理中,需要牢固树立工匠精神。没有工匠精神,只追求一时,急功近利,不能使企业长久的发展并存续。在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中,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企业的长寿秘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工匠精神的传承。在这一数据中没有找到中国,然而,现在我们可以欣慰的看到我国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企业正在茁壮成长并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如华为、格力、吉利等企业,同时国家也为打响民族品牌,推动企业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的举动,比如现在国家推出了国家品牌计划以提升企业市场影响力。

为推进海原县职业中学信息化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让计算机教师对信息化的普及研究走向深入,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推进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效应用对学校发展和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意义,增强工作的责任心、紧迫感和使命感,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观念,把优质的教育资源,科学的教育方法,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来,提高我校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使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成为老师们的自觉行动。[1]

二是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人人都应践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体现着一种认真负责、爱岗敬业、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些精神也正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表现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各行各业的人民在自己平凡岗位上创造出的价值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3.工匠精神不会被取代

现代机械化大生产对传统手工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工智能这个当前非常热点的话题更是让很多人惴惴不安,担心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的传统工作,工匠精神不需提倡,已经过时,其实不然。

首先,不应该把工匠精神和工匠偷换概念。某些传统行业确实会退出历史舞台,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比如洋包车曾经穿梭在中国城市中的大街小巷,而现代社会汽车取代了洋包车,行业的改变会改变整个产业链,但不变的是工匠精神,无论是洋包车还是汽车的产业链都需要工匠精神。

其次,人工智能创造力是有局限性的。当AlphaGo一次次在国际棋坛上获胜之后,这条消息让人们诚惶诚恐,人工智能真能取代人类吗?纵然有了这些进步,人工智能仍有诸多不足,缺乏创造力和好奇心,这两点也正是工匠精神的延伸,未来的人工智能更应该是人类的助手,它将允许人类和计算机的协同合作来弥补双方的缺点。

(二)打开横向联通,促进全方位渗透

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应该是全方位的,单凭某一门课程是不可能完成的,职业院校应该在培养模式上创新,打开横向联通,建立起培育工匠精神的全方位育人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全方位的有序渗透。

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结合各自专业的特点,各学科都应该把工匠精神作为培育学生的着力点,通过有序渗透实现效应的最大化,使学科教师形成工匠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上的自觉意识,使各学科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提炼本学科知识中的工匠精神科学内涵,用专业的思想、精神、方法和技术等交织融合,在专业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向学生渗透工匠精神,不仅包括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应该向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延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全方位育人。

2.把工匠精神纳入到校园文化的构建中,营造良好的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这种隐性课程资源需要全校师生的培育和弘扬。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热情。比如通过社团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举行一些技能讲堂活动和技能节活动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之间能够互通信息,切磋技艺,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

评选模范标兵,树立学习的榜样。工匠精神的模范标兵的评选活动应该在教师和学生中分别开展,制定科学的客观的评选规范和流程,确保公平公正。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言传身教更贴近学生,同时,在学生之间开展评选活动,对于能够选为标兵的学生学校除了给予精神奖励,可以考虑在就业过程中优先推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3.培养学生的技术理性和实践智慧,注重实践育人

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对于书本知识的认知只是完成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而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必须要通过真实的实践才能完成。

一是发挥企业实习基地在实践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培育工匠精神应该抓住一条主线校企合作,与合作的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不仅是为了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业务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实际的了解企业文化及工匠精神的实际意义,真实地打动学生的内心才能在其内心形成强大的力量,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

二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承接真实工作任务。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以及培训后,可以通过接受订单等方式承接企业中现实的工作任务,通过学生的切身实践,使学生能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工匠精神从言传身教,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基因,让“工匠精神”在学生的心中形成内在的驱动力。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学生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学生写话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