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及对策

2019-12-13 11:51赵承波
法制博览 2019年21期
关键词:法律法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

赵承波

山东理工大学法律事务室,山东 淄博 255000

一、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内容及特点

现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拥有大批众多的科技创新专业人才,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是科技成果创新的基地,是国内知识产权的重要来源地。近年来,中国大学的科技成果,科技论文和科技著作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因此,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对提高高校科技创造能力,增强中国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校知识产权的含义

根据国家制定的关于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的规定,高校知识产权的所有者是高等学校以及下属教学科研院所等单位;高校知识产权的范围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以及校标和各种服务标记,或者其它的知识产权。

(二)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

对高校知识产权的建立、备案、转化、转让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存在的侵权行为,及时采取法律保护措施,从而维护高校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特点

第一,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有着复杂性的特点。许多高校都有完整的专业学科,各个专业都在相互渗透,导致产生跨专业的科技成果,并且各种知识产权体现不同的形式,这使得高校面对着愈加复杂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第二,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有着综合性的特点。高校有着类型多样的知识产权;从知识产权创立、备案、转化及动态的管理,过程复杂,涉及面广泛,要求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也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既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还需具备多种学科的知识背景,能够了解多种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各学科科技成果发展的前沿以及发展的动态,以便更好地对学校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二、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及造成的原因

(一)高校工作人员保护意识不强

许多高校教职员工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思想认识不够;许多高校将技术成果的申请鉴定及获奖、论文的数量作为高校对知识产权管理的目标,也是对教师晋级、晋职的考核目标,这就造成了高校和教师更重视论文、著作、技术成果创立,从而忽视了对学校所有的知识产权的保护,造成学校知识产权权益的损失;而且,在高校知识产权的动态管理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强,只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导致高校知识产权的损失。

(二)高校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在当前高校人员流动日益频繁,技术合作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投资入股等科研活动日益增多,在此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高校知识产权的流失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

1.高校人员流动造成知识产权流失

现在高校教师出国交流频繁,出国留学、定居也非常普遍,出国人员未经允许将其掌握的学校的知识产权成果带往国外,造成高校知识产权对外流失;高校间教师调动、及离职创业把所在学校的知识产权产权成果带到新的单位,也造成高校知识产权流失。

2.技术合作开发、技术转让时造成知识产权流失

在技术合作开发中,因另一方提供资金,致使高校研究人员在签订技术合作开发合同时,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够,造成高校放弃研发的科研成果的权利;在技术转让时,学校的知识产权转让价值过低,也造成高校的知识产权利益损失。除此之外,高校还存在着科研人员将自己掌握的学校知识产权私自进行转让,或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成果为他人进行技术服务,造成高校知识产权流失。

3.职务成果与非职务成果不分造成的知识产权流失

如何区分职务成果与非职务成果,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但是高校在对科研人员技术成果管理中,存在很多漏洞,缺乏有效的管理,致使许多教师原本为职务技术成果成为非职务成果,造成了高校所有的知识产权的流失。

(三)高校管理知识产权的制度不健全,不能对高校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管控

我国制定了关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保护的法律及规范性文件,但是许多高校在校内并没有制定完善的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性制度;即使在制定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高校中,制定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也存在许多的漏洞,制度设计的不规范、不严密,不能够结合学校实际对学校的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保护。

(四)高校内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健全

现在虽然许多的高校都有科技成果的管理部门,但一般隶属于学校的科研处,并没有设立专门的高校知识产权的管理机构,由于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复杂性及综合性,并且还涉及许多的法律问题,高校科研部门的大部分管理人员不具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难以对高校知识产权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

(五)高校知识产权成果难以有效转化

高校所有的知识产权成果众多,但是许多的知识产权难以被社会实际利用;高校知识产权成果难以转化的原因,首先高校科技人员在于对于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应用重视不够;其次,高校研究的专利科研成果理论性强,转化成现实成果缺乏稳定性、有效性;最后,高校的科研与社会脱节,缺乏有效地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造成了高校知识产权市场转化率低,难以被社会利用。

(六)高校缺乏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资金

许多高校没有列支专门的资金来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由于资金不足,学校的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进行专利保护或登记的积极性不高,并且在申请专利或成果登记后,也因缺乏相关的费用,难以进行长期维持;因为缺乏经费,也难以对侵犯高校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处理,造成学校知识产权的利益损失。

三、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对策

(一)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

目前,关于高校知识产权保护除著作权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外,也有专门关于高校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大部分都是某一方面及原则性的规定,在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具体操作性不强,难以对高校知识产权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保护,因此,应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弥补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现有法律规定的不足。

(二)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强化内部对策,加强对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

1.高校内部应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学习,提高高校人员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高校内部应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强化教职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为学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建立良好的基础。

2.每所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合适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制度

学校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关于学校知识产权管理保护的相关制度,对于知识产权的申请、登记、注册、日常管理、后续的使用转让以及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都做到有章可循,切实好保护好学校的知识产权。

3.设立知识产权工作专门的管理保护机构,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高校应根据实际,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机构,有独立的办公场所,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充分的办公费用,对学校的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

4.加大高校知识产权保护资金支持,开展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

高校应根据学校科研情况及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状况,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专项基金,首先对于学校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奖励;其次,用基金支付商标、专利的维持费用及进行知识产权的动态管理;最后,用专项资金做支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侵犯学校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处理,从而维护高校的合法权益。

5.依据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维护高校知识产权不受侵犯

高校应与司法、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及时掌握关于知识产权的最新动态,对于社会上的侵犯高校知识产权行为,配合工商、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对侵权行为进行查处,运用民事、行政、刑事手段对侵权行为进行处理,切实地加强对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

猜你喜欢
法律法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
7月起将施行新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与民生新闻
海外房屋出租市场法律法规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知识产权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