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其对策

2019-12-13 11:51甘陶陶
法制博览 2019年21期
关键词:舆情政治思想

甘陶陶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大学生运用网络载体表达建议、传播思想的重要载体,但是不良网络舆情的扩散和传播,直接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大学生活和高校教育管理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高校要综合分析网络舆情的成因,积极探讨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把握网络舆情的领导权,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一、网络舆情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点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社会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1]。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基本媒介,用来表达思想观点、传递情感态度和阐述意见建议的一种方式。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一)隐匿性。互联网作为开放、虚拟的空间,网络舆情的表达主体的性别、身份、年龄、职业、爱好等信息采用网络符号的形式隐秘,同时可采用匿名或者网名的形式自由地发表见解和观点。(二)丰富性。网络舆情的内容覆盖面极其广泛,包括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热点话题、日常生活等问题,通常会涉及到各群体的公共利益,很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和讨论。(三)时效性。网络成为社会舆情和人际交往的重要载体,互联网可以使舆情信息的传递和更新突破时空的限制,人们能够自主获取网络资源,第一时间获取资讯并发表观点、表达看法和交换意见,使网络信息实现共享。

二、网络舆情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2]。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区别和相互渗透,二者之间紧密关联。一方面,网络阵地成为当前高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然而,网络舆情则成为社会事件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缩影和现象延展,其相关内容会对大学生的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等产生直接的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百度贴吧、高校论坛、校园网站、微博、QQ和微信等网络平台发布状态以及发表观点,通过网络舆情的观测,帮助高校从宏观的角度全面掌握大学生真实的价值倾向和思想诉求。另一方面,因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观念还不够成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和把握还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极其容易受到不良思想文化的感染,特别是聚焦高校网络舆情,可以准确地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流变,掌握网络舆情的方向定位,搭建科学的网络思想政治平台,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在思想建设,高校要遵循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准确把握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巩固高校的意识形态,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舆情传播的主要载体[3],网络信息的传输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各国文化之间交流和碰撞,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教学的困难。网络信息的发布和获取方式相对便捷、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大学生可以自主地运用电脑、手机、平板等获取海量的网络资源,由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不够健全,侧重追求个性和自我,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但分辨能力却很匮乏,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文化的影响,导致大学生政治意识淡化、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滑坡、自由意识泛滥,歪曲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这会严重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同时,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监管依然存在滞后性,网络舆情的管理形式不灵活、管理内容缺乏创新性,管理方法缺乏针对性。特别是对于突发性、应激性和互动性较强的校园事件,高校多是采用传统的思想教育为主,缺乏网络舆情报道的及时性、突发事件的跟踪性和实时热点的有效性。

四、在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对策

(一)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管体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面对始料不及的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高校要全面提高网络舆情的应急能力、公关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切实加强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从源头看,高校要加强网络平台的监管工作,认真甄别虚假和不实的网络信息,科学地分辨网络信息的真伪,对网络信息的发布严格把关,进一步规范信息发布的渠道和具体内容,同时高校要加强网络资源的共享,密切各高校间的沟通、协调和配合,积极开展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测、大数据分析和科学的预判,全面推动网络舆情监管的准确化、动态化和科学化。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效能,加强思想文化建设,通过校内广播、专题报告会等丰富的教育形式,培育师生良好的舆情观,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使大学生德育工作科学求实、不流于形式且狠抓落实。[4]尤其是针对重大的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全体师生要坚持做到不传谣、不信谣、不歪曲事实,坚持以正确科学、客观理性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认识和看待网络舆情信息,营造一个健康安定和谐的校园舆论环境。

(二)完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切实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实际,积极创新教育理论,改进教育方法,创新教育形式,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内容,拓宽教育载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平台建设,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突破。高校要不断健全思想政治网络舆情工作的体制,完善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强化网络舆情的预防,积极创新网络舆情的管理方法。首先,高校要准确把握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传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网络传播的风向标,强化正面引领和宣传作用,切实筑牢大学生思想政治的阵地。其次,在网络舆情的预警阶段,高校要不断强化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专门成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分析和处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准确及时、有针对性地对网络舆情有关信息实施广泛搜索、整理汇总和客观评价。[5]再次,高校要不断完善网络舆情的评估体制,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基本性质、具体内容和预期产生的后果做出科学的预判,倘若一旦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信息,高校要及时做出快速合理有效的预警,并采取积极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最后,高校要坚持以大学生为中心,基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将网络舆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融合,根据当前网络舆情的发展和变化,不定期地对德育内容做出恰当的调整,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切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三)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高校要切实增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健全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完善预警和评估体制,充分发挥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监管能力,提高高校应激反应速度,优化信息的处理效能。高校要增强网络舆情的监控力度,对不良的网络舆情信息尽早发现和及时规避,消灭在萌芽阶段,消除负面言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网络内容,坚决遏制不良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同时,高校要强化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拓宽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覆盖面,高校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培育大学生的辨识和自律能力,切实抵制不良网络舆情信息侵蚀和干扰。高校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开展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将有价值的德育教育内容展现于网络教育平台,充实和丰富教学的内容,整合和优化教学的形式,让教育的内涵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大学生,使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彰显理论价值、人文特色和时代气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除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外,教师可以运用网络平台,采用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表现形式,将时事政治、国家方针政策、道德模范事迹等传递给大学生,使大学生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的教育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高校通过思想的浸染和社会正能量的熏陶,全面提升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应变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识别水平,为大学生营造优质和谐的校园文化新环境。[6]

(四)优化网络舆情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影响力,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切实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高校要紧密结合瞬息万变的网络舆情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对网络舆情的加强预防、管理和控制,并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对德育内容随时做出适当调整,加大德育宣传的力度,切实保证德育工作的贯彻和落实。高校要优化师资力量,增强教师的职业素养,选拔和任用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承担大学生教育和网络舆情的相关监督管理工作,通过组织德育工作专题培训、细致讲解网络舆情业务知识、开展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分析等活动,进一步强化高校网络舆情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网络舆情管理能力和网络文化业务技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对网络舆情信息的获取和判断,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的认知能力和网络道德素质,为大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网络舆情信息指导,更好地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在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要积极健全网络舆情的监管体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完善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猜你喜欢
舆情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