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下的校园霸凌探析

2019-12-13 11:51单思媛
法制博览 2019年21期
关键词:在校生霸凌暴力

单思媛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301

一、校园霸凌的概念及其特征

校园霸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在校学生群体之中的、随同着在校生之间的交往而产生的一种负面行为,是在校生社会交往能力不足的表现,是一种恶意的、欺侮弱势学生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的一种社会痼疾。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两种形式,直接欺凌主要表现为言语上的辱骂及肢体上的暴力冲突;间接欺凌表现为排挤、孤立另一方、捏造散布谣言等。

根据教育调查显示,现如今中国社会存在的校园霸凌事件具有反复性、持久性、隐蔽性多样性、受害群体固定性以及双方之间力量对比大悬殊性等特征。

二、校园霸凌的成因

校园霸凌的成因有很多,不同学者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社会、学校、家庭与学生个人。

从社会方面来看,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西方一些暴力的亚文化充斥在在校生成长范围过程之中。青少年由于处在“三观”形成时期,同时缺乏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就会无意识地对其进行模仿。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获取利润不惜将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开设在学校周边,学校周边环境的不清洁严重影响在校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社会上并没有成立有关校园霸凌的监管机构,造成对校园霸凌监管的缺失。

从学校方面来看,由于应试教育以“分数论英雄”,学校重视智力教育而轻视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学生德育存在缺失。由于资金等原因,学校缺乏与在校生年龄相匹配的心理教育课程。在校老师由于只重视学生分数,缺乏对在校生心理及生活上的关怀。由于学校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尚未形成对教师培训相关问题处理的机制,导致在校教职人员在处理校园霸凌问题上存在技能上的欠缺以及阅历上的不足。

从家庭方面来看,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氛围以及家长的言行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父母之间的口角冲突甚至肢体冲突以及对孩子的责骂等行为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个别家庭结构的缺损,成长环境的畸形,使得学生在感情方面的支撑功能弱化。同时,很多家长认为学校是承担学生教育的场所,将孩子的教育完全托付于学校,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家庭与学校缺少及时必要的沟通。

从学生个人来看,青少年在校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社会经验不足等原因,缺少处理人与人之间冲突的经验。由于“三观”的尚未形成,缺少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于一些暴力腐朽的文化缺少自觉抵制的能力。高压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学习氛围紧张,可能会导致学生之间不健康的竞争。同时,在校生忙着学业上的课程,与同学们之间的交往不多、了解不够,很容易对一个人产生偏见。

三、校园霸凌的应对措施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认为:人的实际存在决定人的本质属性。笔者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出发,立足于人的实际存在寻找应对校园霸凌的相应解决措施。

从社会方面来看,加大对互联网的监管力度,减少暴力亚文化的传播。设置青少年上网防火墙,减少青少年的上网时间。同时加大对于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管,取缔不法网吧、游戏厅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内校外环境。设置校园霸凌监管部门,加大对校园霸凌的监管力度。

从学校方面来看,应当向教育局申请专项资金,组织教师进行校园霸凌等突发事件的培训,提高教师处理此类问题的能力。从本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现状制定校园规章制度,建构学校校园霸凌网络求助平台并设有专门的人员管理此网站。设立校园心理咨询机构并聘请心理专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开设专门的课程及心理讲座,将德育工作融入学生课程中。淡化竞争教育,提供赏识教育。同时多组织课外活动,一方面缓解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同学之间由于忙于学业很少进行交流,集体活动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减少隔阂。教师多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做学生心理上的舒缓者。

从家庭方面来看,首先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做好“家校联合”,彼此互相配合,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减少监管死角。其次,父母之间减少争吵,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有爱的家庭氛围,同时,改变以往的家庭观念,做孩子的朋友,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最后,对于孩子遇到校园霸凌问题时要保持冷静,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反应过度。

从学生自身来看,要积极主动地与同学们进行交往,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积极参加课外集体活动,增进与同学们的理解与交往。当遇到校园霸凌问题时,及时向老师、学校及家庭寻求帮助,减少暴力冲突。

猜你喜欢
在校生霸凌暴力
数说高教
反性别暴力
逆转人生
“暴力”女
面对校园霸凌,如何保护“少年的你”
山西省普通高校在校生在籍学习证明
暴力云与送子鹳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
向暴力宣战
高职高专护理在校生升本现状调查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