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探讨

2019-12-13 07:14黄永平
西部金融 2019年8期
关键词: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商业银行

黄永平

摘   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是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加强审计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内部审计更好履职的保障。本文概括了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特征,分析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防控存在的不足,并对防范审计风险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审计风险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持续调整,商业银行也告别高速发展阶段,经营管理面临较大压力,经营风险不断暴露。在“强监管,重处罚”的监管态势下,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控合规等方面越来越受重视。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工作也需要持续加强,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防范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需要持续关注的课题。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定义及其特征

对审计风险研究较多的是社会审计,一般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在组织架构、审计内容、审计权限、审计程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也不相同。且内部审计工作涉及的对象很广泛,既有各类企业又有机关事业单位等,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大家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本文参考审计署关于审计风险的定义,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结论,将内部审计风险定义为“指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和管理缺陷,而内部审计人员没有发现、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

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既受社会经济复杂性、企业经营稳定性等审计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与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质量控制情况等自身因素有关。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要素构成,对应的,内部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可控性等主要特征。

(一)风险的客观性。由于现阶段国内企业逐渐规模化、多元化经营,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虽然企业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有所改进,但仍存在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企业经营管理方面问题的客观存在,导致审计人员面临审计失败的风险。同时,由于企业组织结构及经营业务的复杂性,现代审计已不可能对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每一笔交易都进行详细检查,必须采用审计抽样的方法,通过对样本的检查,来推断总体的情况,因此有一些事项在审计时是未被检查到的,必然存在遗漏一些问题的风险。

(二)风险的普遍性。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缺乏计划和控制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同时,由于审计资源有限,审计工作普遍面临任务重、人手少的矛盾,受审计人员能力、职业判断素养等因素限制,对抽取的样本进行审计也不能保证发现其存在的全部问题。

(三)风险的可控性。审计风险具有一定的可控性,通過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制定相关的标准及指南规范审计活动,提高审计项目计划及方案的科学性,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复核及评价等控制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审计工作的随意性,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存在的不足

由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熟悉银行自身情况,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高风险、重点事项经常进行审计,所以相较于外部审计有自身的优势。但内部审计在审计视野、专业能力、工作的规范性等方面,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审计风险控制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一)审计职责加大带来专业胜任能力的挑战。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对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需求的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作为一种事后或事中监督手段,其发展通常滞后于经营业务的发展,部分银行内部审计机构在境外机构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领域还存在短板,审计风险较大。此外,2018年3月实施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内部审计职责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发展规划、战略决策、重大措施以及年度业务计划执行情况等内容,纳入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商业银行以往的内部审计较少涉及到这些内容,缺少经验积累,在新形势下履行好工作职责、实现审计目标,如何找准审计切入点、评价依据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审计现场管理规范性不足。现场审计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部分,如果疏于管理、缺少控制,就会留下风险隐患。但实务中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审前分析阶段审计方案的针对性不强,对审前调查和分析的重视不够,工作方案笼统,未能突出审计对象的主要风险、评估审计对象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二是对审计进度和审计重点控制不严,一些审计人员习惯凭经验办事,审计行为带有一定随意性,导致审计方法不恰当、把握不住重点,导致在小问题上浪费时间、重要问题没时间审等,审计目标无法实现;三是审计中的重要事项管理不规范,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和审计报告讨论的过程及结论,以及对审计对象或者相关人员反馈意见的采纳情况等重要事项缺乏规范的流程管理和记录。

(三)审计分级复核执行不到位。审计分级复核制度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一般包含审计项目的复核及审计机构的复核,审计复核对提高审计人员责任意识、确保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审计项目复核主要由审计组内人员完成,由于现场审计时间紧,审计组对问题的复核有时主要依据审计对象的反馈意见来判断对问题的表述和定性是否准确,对审计证据和审计过程等复核较少。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机构一般由总行审计部门及异地审计分部构成,由总部负责审计机构复核工作。地理位置上的分离,给审计证据等大量资料的转递带来不便,同时总部日常事务较多,对审计工作的复核特别是对支撑审计发现问题的审计证据是否相关、可靠和充分等方面的详细复核存在一定不足,对审计质量开展检查、评估也尚存不足。

(四)审计评价及审计建议质量不高。不少审计人员习惯于查错纠弊的工作方式,对审计事项检查细致,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具体样本的检查上,从操作执行层面看问题多,高站一级看问题少。对一些重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了解和分析较少,对审计对象制度建设、风险管理、经营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漏洞没有深入研究,导致审计站位不高,就问题说问题,总体风险把握不足,审计结论和建议缺乏深度和高度。同时,对审计建议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审计建议有时只是把其他先进单位的做法照搬过来,缺乏对实际问题的系统分析,没有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审计建议与问题的呼应度不够,不能有效化解问题风险,使一些审计项目的实施达不到预期效果。

(五)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来自银行的管理部门或经营机构,熟悉特定的银行业务和制度,有一定专长。但商业银行审计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到信贷、财务、会计运营等业务经营的各个方面,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现代管理学等知识。要对审计对象有较全面的了解,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出有效分析,对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知识结构单一、思维存在惯性、缺乏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不足,将很难适应复杂的银行审计工作。若审计人员对问题的把握不准、不深、不够全面,可能导致一些重大风险问题被忽略,管理缺陷未得到及时修复。而且,商业银行信息化程度较高,许多业务处理电子化,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常用的技术手段,对审计对象的持续性监督、经常性审计更是依赖于非现场审计技术,审计人员若不能适应信息化审计方式,可能使非现场审计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防范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的途径

审计风险的产生有其客观性和主观性,客观原因主要体现在审计环境和审计对象不断变化的复杂性,而主观原因则主要来自于审计人员的能力差异和审计过程不恰当隐含的审计风险。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需要在不断变化的审计环境中,提高内部审计的能力建设和规范化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导致审计风险发生的主观原因。

(一)加强质量控制,完善审计风险防范机制。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是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关键。审计质量越高,审计风险越小,应做到:加强工作规范性,遵循相关审计准则和指南开展审计,落实审计组成员、主审、组长、审核机构的质量控制责任;加强制度的约束性,审计机构要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制度,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保障审计工作有序开展;保持职业谨慎,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应坚持严谨、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始终树立风险意识;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实践中,审计质量差的工作很少得到责任追究,导致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警惕性不高,对此应严格责任追究,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控制审计风险。

(二)加强审计现场管理。加强审前分析,提高审计方案质量。审计方案是现场审计工作的行动指南,决定了审计工作的方向和重点,直接关系到现场审计工作的质量水平。审计方案编制上,应重视方案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及合理性,使之符合审计对象的情况,能够指导实际工作。重视审计现场关键环节的管理,严格进度控制。对审计关键环节的管理是审计现场管理的细化,对各阶段的审计工作应有计划和控制,及时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合理调整审计方案,安排审计资源,保证审计目标的完成。对审计会议、工作底稿、审计人员等环节的管理应遵守相关制度,将关键环节的工作规范到位、做到扎实有效。

(三)加强团队建设,提升内审人员素质。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内部审计工作是否能为银行实现其发展目标保驾护航,不仅要有完善的内部审计标准作为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批合格的、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从源头上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停留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固步自封,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修养。因此,需要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队伍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参加多种形式的内外部培训和交流,开拓审计人员视野,充分认识不断变化的审计环境和工作要求,更好地服务于银行发展需求,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的发生。

(四)利用外部机构和专家服务。国内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大多数已成为全球500强企业,具有经营规模大、业务品种多、服务范围广等特征,在落实“走出去”发展战略中,境外机构和境外经营活动不断增加。商业银行经营情况的复杂性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挑战,审计人员的数量、专业技能有时跟不上审计领域拓展的步伐。因此,有时需要聘请在特定领域具有专门技能、知识和经验的人员或单位提供专业服务,利用其工作结果,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支持。利用社会审计资源丰富、专业技术力量强的优势,弥补内部审计的短板。同时,聘请独立的外部咨询或审计机构对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评估,评价内部审计的体制架构、人员配备、工作流程、報告质量和审计成果运用等内容,提供专业化的改进建议,也不失为降低审计风险的一项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刘伟.审计质量制约因素及提高对策探索[J],中国审计,2017,(2):50-51.

[2]陈贝娜,杨建荣.英国国家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新进展及启示[J],中国审计,2017,(2):68-69.

[3]许苑.加强审计现场管理的思考[J],中国审计,2016,(16):48-49.

[4]姜小舜,许莉.审计风险、道德失范与审计文化[J],审计署网站,2019-9-29。

[5]张霞.浅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J],中国经贸,2012,(4):188-188.

责任编辑、校对:高锦

猜你喜欢
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商业银行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关于降低审计风险以提高审计质量的研究
试析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互联网金融审计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应对措施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