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先生制”伙伴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以“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为例

2019-12-14 02:05江苏南京市樱花小学王亚峰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28期
关键词:小先生制三边伙伴

江苏南京市樱花小学 王亚峰

南京市从2016年起提出“促进学习,促进生长”的概念,让每个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而当我们站在学生立场上回顾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发生时,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伙伴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在“小先生制”思想关照下,基于情感认同将学生结成学习伙伴,通过讨论、交流、讲授等方法,促进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共同掌握知识及提高技能。 通俗地讲,就是学生根据其情感认同组建学习小组开展教学的一种方式, 学习伙伴在小组中互相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挥特长,各尽其能,通过优生带学困生的方式, 既提高了个体的学习效果,又完成了小组的共同目标。

伙伴让学生凝聚成一个整体,借助于学习伙伴的力量,让学困生融入集体,同时被集体所推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师无法关照到所有学生这一弊端,使学生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发展。 这是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在一些课堂中,经常会听到“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请你帮帮你的小伙伴”, 但是也会听到一些教师说“合作学习课上热闹,课下收效甚微”等。 这表明一线教师已经意识到伙伴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伙伴学习的组织和运行还缺少研究。 一个课题中的一节教学案例能为我们指明方向,我校课题研究课“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就是这样的一节课。

一、伙伴学习教学实录

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节课中,教师设置了四次伙伴学习活动,让学生用伙伴学习的方式自主探究关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第一次合作】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今天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师: 每个组的同学每人从信封中任意抽取1根小棒,总共抽取3根小棒(信封中共有4根小棒),请组长将这3根小棒拿在手中, 然后请每个小组请一个代表说说选择的是哪三根,将四种不同的选择板书在黑板上。

人人参与,分工合作,第一到第三位学生抽小棒,组长将小棒合在手里,其他人汇报。

及时反馈: 将每组抽取结果及时板书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检查合作的完成情况。

强调学习结果:一是伙伴学习的方式(每人都参与,每人都有任务);二是伙伴学习的结果。

【第二次合作】

师: 我们总共抽取了四种不同的方式(18cm,15cm,8cm;18cm,15cm,6cm;18cm,8cm,6cm;15cm,8cm,6cm)。 每组用本小组抽取的小棒尝试围成一个三角形(注意:3根小棒要首尾相接)。

师: 我们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伙伴学习,那么我们第二次的合作要注意什么?

生:互相帮助。

生:每个人都要围一次。

生:要先有想法再行动。

……

师: 从组长开始顺时针, 每人拿3根小棒围一次,其他同学可提供帮助或观察,将观察到的结果写在练习纸上。

教师请一个小组示范,其他小组效仿完成。

及时反馈:邀请四个不同方式的小组代表上黑板操作(给相应的组进行加分)。

强调学习方式: 教师在明确提出合作目标后,指出每个学生都要围一次三角形以参与合作,同时其他学生也有相应的任务:给予他人帮助,或观察写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合作的规则和方法,既要强调“一起”,又要强调“独立”。

【第三次合作】

师:刚才我们通过摆三个三角形发现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都大于第三边,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个关系呢? 我们可以怎么验证?

生:再举一些例子看看符不符合。

师:我们可以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看看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

活动要求:

1.小组成员2人在学习单上用直尺任意画出两个三角形。

2.另外2人量出这两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并标注出来。

3. 再请2人算一算每个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将算式写在三角形旁边。

4.小组交流,每人说说每个三角形任意两条边长度的和是否都大于第三边。

强调成果展示:第三次合作的内容基于学生自己创造的三角形, 教师再次强调将成果写出来,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合作的成果。 并且对于本成果,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展示,个人在小组内的成就感也增强了。

【第四次合作】

师: 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cm、5cm、3cm,能围成三角形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小组讨论。

本次合作,教师指出合作目标后,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分工,但是小组成员依然能规范地完成任务。

二、“小先生制”下小学数学伙伴学习教学实施的组织策略

一堂课的教学是否成功, 评价的标准来自学生,本节课教师没有说出一个结论,都是学生在合作交流下自主讨论得出。 当然,这都得益于教师对伙伴学习的组织。

(一)伙伴学习的有效分组

本班学生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实验班,班级中的36名学生根据问卷调查,每人按最喜欢在一起学习的成员从高到低排列,和最不喜欢在一起学习的成员从高到低排列。 最后通过问卷分析,基于学生的情感认同将学生结成“学习伙伴”,从而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每组2~6人。

(二)伙伴学习的友好约定

经过一段时间的伙伴学习,我们也对学生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伙伴学习很满意,但是也有很多学生提出了本组的伙伴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这些问题,教师和学生专门用一节课时间制订出了本班伙伴学习的“约定”。

1.不吵架,不说谎,不嘲笑别人,不互相指责。

2.互相帮助,互相包容,学习别人的长处。

3.小组合作时分工明确,主动承担责任。

4.有序发言,认真倾听,积极参与。

5.讨论问题时声音要小,不打扰其他小组。

6.尊重每个同学的想法,善于接纳别人的意见。

(三)伙伴学习的考评及奖惩措施

表1 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考评标准

该评价标准由各任课教师商量制订,各小组民主评议通过执行。 该评价标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每个人的表现与小组的成绩密切相关,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充分发掘学生的自控和互控的潜能。

评比及奖励办法

每一个小组每一周的基础分为60分,根据以上标准加减,奖惩方法如下:

1.每周小组按总分进行排名,第一名发放“免写卡”, 可用来免写一项家庭作业。 第二名发放小礼品。 最后一名则由老师布置一份“额外”的作业。

2.在学期末会根据小组成员成绩上升的层次评选出多名获奖学生,奖项有优秀辅导奖、最佳进步奖、配合默契奖等。

三、“小先生制”下小学数学伙伴学习教学实施的指导策略

(一)指导学生提高对伙伴的认识

有美国学者研究表明,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 老师演示:30%, 学生讨论:50%, 学生实践:70%,而学生教学生的平均回忆率是95%。 通过数据能使学生正确认识伙伴,而不再认为给别人讲题是浪费自己的时间。

建立完整合理的小组奖惩方式,能充分调动后进生参与伙伴学习的积极性,小组成立让后进生可以有机会求助他人,并且如果自己能够勇敢发表自己的想法还能给小组争取更高的分数,让其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二)指导学生准备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一方面通过制订小组的约定,能够提醒学生多说礼貌用语,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另一方面在课堂讨论时, 笔者会鼓励学生使用更加正式的学术语言,将其作为进行深入交谈的一种途径。 比如,在表达自己想法时,可以这样说:我的想法是……我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你对我的观点有没有补充?

(三)指导学生建立积极的相互依存

“众人拾柴火焰高”,积极的相互依存是合作性伙伴学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积极的相互依存一旦形成,学生便会认识到,他们个人的成功与小组成员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 教师可利用交互式教学激发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就是在思考某一问题的时候,让小组成员承担起具体的角色。 如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中,每一次伙伴学习,教师都会给出明确的任务安排,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任务。

四、“小先生制”下小学数学伙伴学习的高效性原则

(一)明确个人与小组的责任

作为教师,我们关心的是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东西,因此,我们在建立班级小组评价原则中看出,在学生完成小组任务后,教师通常会分别给个人和小组打分,这样小组成员都非常清楚他们每个人都会分别得到一个分数,每个小组成员都会对自己的表现和其他成员的学习给出反馈。

在课堂中经常会使用“人头编号法”来确保小组活动对所有成员都行之有效。 在“人头编号法”中,每组成员都有一个编号,教师随后向各小组提出问题,并要求他们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小组成员必须保证每个人都理解答案,因为谁都有可能被要求给出并解释答案。 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将会随意叫号,由被点到的学生给出答案。

(二)伙伴学习的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有机结合

伙伴学习就是以“问题”发现、生成和解决为主线进行的合作学习,因此,问题目标明确,是开展伙伴学习的前提。 伙伴学习的目标即通常所说的学习任务,该目标指向于单个任务,如“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此目标必须明确、具体。

而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本节教学活动所预期达成的标准,该目标指向于一节课,其中既包括学科的知识目标,也包括技能学习目标,所以伙伴学习的设计应该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制订,目标明确的伙伴学习任务恰好是本节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就“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而言,课堂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在小组活动中, 感受动手实验是探索数学规律的途径和方法,可见,“认识三边关系”是重点,而小组中的操作是学习方式。 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了四次伙伴学习,每一次活动目标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学生通过直观操作逐渐认识到三角形三边关系。 可见,有效的伙伴学习不仅可以达成伙伴合作的目标,更能够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三)伙伴学习的内容、过程与学科知识、结果相融合

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虽提出了明确的合作学习任务,但是课堂上仍出现秩序混乱现象,这说明,有效的伙伴学习还需要指出学生完成合作任务的方法和途径。

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中,需要学生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有很多,在第二次合作中,则是教师指定的三角形,小组合作中教师先提出明确的小组成员分工, 并且请一个小组进行示范,指出了合作方法。 通过每个小组成员都来“围一围”,并且其他成员都写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三次合作中教师只指出“小组中2人……另外2人……”通过小组成员自己画一个三角形,这样就从“特殊”引向了“一般”,学生自己画的三角形千姿百态,但是量一量、算一算三边关系,发现还是符合一开始的结论。 而第四次合作时, 合作的方法已经能被学生掌握,教师又将“一般”重新转回到“特殊”,两次合作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坚定三角形的两边之和肯定大于第三边,这时教师给出“特殊情况”,如果两边之和恰好等于第三边呢? 会不会打破刚才的结论? 通过不断推敲强化,学生逐渐认识到不管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它的三边都有一定的关系。 通过四次伙伴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伙伴学习的规则,还掌握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如此,学生通过伙伴学习的过程,不仅掌握了结论,还理解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可见,伙伴学习不仅是学习学科知识的手段, 也是课堂教学的内容,所以有效的伙伴学习要将伙伴学习的知识与学科知识融合,也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四)伙伴学习的成果与教学评价共同发展

对于教学的科学评价,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点与不足,而“分层”量化评价是激发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法宝,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在小组伙伴学习中给予不同的加分。 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 分层编号(1、2、3、4号等)或是用学生喜爱的物品,如水果等命名编号。

其次制订加分制度,根据不同编号的学生回答问题给予小组不同加分,如1号学生回答该小组加1分,2、3号回答该小组加2分,4号回答该小组加5分。

这样, 有的小组为了得分高便鼓励4号成员回答,为了4号成员回答正确,小组其他成员事先给他讲解,这样不仅4号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成果,并且还能为小组加分,是小组的最大功臣,还能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将伙伴学习的成果用合理的方式展示出来,并且可以培养小组成员间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能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猜你喜欢
小先生制三边伙伴
九点圆圆心关于三边的对称点的性质
直角三角形三边特有的关系——谈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伙伴
新伙伴
我的“好伙伴”
走三边
“小先生制”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谈学生班级管理自制制度
让儿童教儿童“小先生制”之混龄活动理念实施研究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一类问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