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乾坤
——赖少其的篆刻收藏与创作研究

2019-12-14 06:51
中华书画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边款篆刻藏品

□ 方 磊

(作者为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办公室主任)

赖少其(1915-2000),笔名少麟,号老节,版画家、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作家和诗人。生于广东普宁,在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师从李桦、胡根天、关良等学习西画。1934年,与李桦等人成立“现代版画研究会”,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得到鲁迅的指导。1939年,参加新四军,曾在“皖南事变”时被捕。1942年至1948年期间历任《苏中报》副刊编辑等职。1952年后,任华东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兼常务副主席。1959年,赴皖任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省文联主席,后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并长期兼任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理事。1986年定居广州,为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1996年被授予鲁迅版画奖。出版有《创作版画雕刻法》《文代归来》《集中营里的斗争》《为了把艺术介绍给人民》《赖少其自书诗》《赖少其山水画集》《赖少其画集》等。

赖少其作为“新徽派版画”的创始人以及“新黄山画派”的领军人物之一,在20世纪中国画坛具有重要地位。其艺术门类涉及广泛,包括版画、山水画、花鸟画、书法、篆刻、音乐、诗歌等多个领域。虽然其篆刻艺术成就往往被版画、国画和书法艺术所掩,但其勤奋的一生却为世人留下了数百方自制篆刻作品以及161方篆刻藏品。其收藏与创作,既反映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又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代印人不断进取、创新的风格。

一、厚积薄发,深探书画篆刻艺术之同源

现在可见的赖少其最早的篆刻作品,是其于1941年在上饶集中营狱中为难友王任之所镌的朱文方印“壬之”(图1)。“壬”字重心略上,三横均为平直,前两横略下俯,第三横略上仰,稳重肃静且富有变化。“之”字重心略下,动态十足。整个印面动静结合,切刀为主求其浑穆,辅以冲刀求其坚实挺劲。

赖少其在26岁时便有较高的篆刻造诣,这与其版画家的出身不无关系。其于1934年在《木刻经验谈》一文中便介绍了圆刀、三角刀、排刀等各种镌刻刀法,于1939年在《工作与学习·漫画与木刻》中也阐述了木刻与石刻在镌刻刀法上的共通之处:“使用圆刀或圆凿最应注意二点:一是要板底刻得很平不许有半点凸出,一是刀痕不许有连续的波装(状)形,最标准的是刻成浅弧底;这是就画面的清洁明朗而言的。但有时也不受它的限制,反而利用这起伏的刀痕,造成了浓厚的‘木味’,德国的木刻最会利用此法,也多用此法;中国的金石也以此为刻印的灵魂”①。赖少其对木刻刀法的精通使其能触类旁通,探索版画与篆刻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雷铎认为“先生擅木刻与金石,木刻是黑白之术,讲刀味、凿味”②。因此,版画创作的丰厚经验为其篆刻奠定了技术基础。

图1 赖少其 壬之(附边款)1941年

图2 赖少其 曾菲(附原石)1969年

图3 赖少其 岳俊(附原石)

图4 赖少其 赖少其

在字法方面,赖少其从郑板桥入手,继而王羲之、伊秉绶、金农,旁涉邓石如、“二爨”,方笔取劲利,转折处掺以圆浑。赖少其有副对联“笔墨顽如铁,金石掷有声”,正是其追求结构朴茂、线条厚重境界写照。赖少其以隶书最具特色,其吸取邓石如“以书入印、印从书出”之精髓,篆刻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隶入印”,如“曾菲”(图2)、“岳俊”(图3)、“赖少其”(图4)、“愚公移山”(图5)等,皆具汉印之朴茂古风。在篆刻艺术上,虽然隶书不如篆书富有变化,致使印制上有所限制,但赖少其把书法中的涨墨、枯笔等艺术表现手法应用到篆刻中,遂致“刀有笔意”,创作上便有了自己独特的面目。

在章法方面,赖少其既得古法,又偶有西法,使印面和谐统一。李叔同晚年在致友人书中说:“朽人所写之字,应作一张图案观之则可矣。不惟写字,刻印亦然。仁者若能于图案研究明了,所刻之印必大有进步。因印文之章法布置,能十分合宜也。”③纵观赖少其的篆刻作品,不论字数多少、字体为何,都能使轻重、虚实、疏密、挪让、呼应等关系各得其宜,气、势、情、韵皆备,这得益于其对画面布局的精研之效。赖少其早年学西画,精通西画的造型特点与结构布局,后来转研国画,深得平衡之法,这也是赖少其对“以画入印”思想的生动实践。

二、心心相印,收藏与创作之相辅相成

赖少其在进行篆刻创作的同时也醉心于篆刻收藏。唐云称赖少其:“诗、书、画之外,他还以木刻和书法功底入印。所刻白文印章很有汉印味道。被人誉之为‘四绝’。他还颇富收藏,精鉴别。”④。其篆刻收藏集中在20世纪下半叶,其收藏的古代篆刻颇多名家精品,收藏的现当代印人之篆刻作品,可以说是新中国篆刻发展史的缩影。其对待篆刻藏品并非束之高阁,而是时常学习、交流和应用,在学习中提高欣赏水平,在交流中开阔艺术眼界,在应用中抒发理想性情。

1.藏品种类

现仅就可见的出版物中收罗的藏品进行分析,以求管窥赖少其篆刻藏品之全貌,其藏品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古代篆刻作品。这部分藏品有14枚(其中5枚为仿制品),除一枚汉印和一枚宋元铜印外,其余全部是明清印人作品。数量虽少却包罗了诸多流派大家之作,有“文何派”的鼻祖文彭、何震,明印人唐材,“邓派”的邓石如、程荃、吴熙载,“西泠八家”的陈鸿寿、钱松,以及摆脱明清流派束缚而别开生面的吴钧、黄士陵。

图5 赖少其 愚公移山 1970年

图7 齐白石 兴之所至(附边款、原石)

图10 赖少其 聊逍遥以容与 1970年

图6 方介堪 赖少其印

图8 钱君匋 一木一石之斋(附边款)

图11 赖少其 老节手书 1970年

图12 赖少其 少其(附原石)

二是现代篆刻大家的作品。这部分藏品有62枚,包括齐白石、王个簃、陈子奋、方介堪、陈巨来、傅抱石、钱君匋、叶潞渊、唐云、黄养辉、徐子鹤、李骆公、张人希、谢梅奴等。

三是当代印人作品。这部分藏品有85枚,包括王桐尧、谢德寿、韩天衡、熊伯齐、吴子建、王镛、童衍方、刘一闻等当时赖少其的后学。

在这161枚藏品中,有51枚是赖少其的常用印,可见其对这些藏品的认可与喜爱。这些常用印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名章,这类藏品中,赖少其用的最多的是方介堪(图6)和叶潞渊的篆刻作品;二是闲章,篆刻内容是用于表达赖少其书画创作思想的,如黄士陵的“合以古籀”、齐白石的“兴之所至”(图7)、张人希的“铁铸江山图画里”、童衍方的“胸中丘壑”等;三是篆刻内容是用于表示创作时间和斋号的,如张人希的“赖少其七十归故里”、钱君匋的“一木一石之斋”(图8)等。这些篆刻作品常见于赖少其的各类书画作品中,是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有画龙点睛之妙。

2.藏品来源

图9-1 石交亭

从部分文献以及篆刻藏品边款所刻记的内容来判断,其藏品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友人赠送,如其收藏的齐白石的一方印“兴之所至”,边款有文“麟庐赠余此印,过合肥转赠老赖,老赖想能赏其妙也。甲辰年五月,唐云记”;二是赖少其嘱托,如“老赖属,潞渊刻”,“七十以后归故乡,少其句。属伯年刻之”,“少其老同志令制,即望指正,一九七六,天衡”等;三是印人主动为赖少其所作,如很多篆刻作品的边款为“少其先生正刊,抱石”,“介勘为少其同志作”,“君匋刻寄少其同志大教”,“潞渊为少其同志刻”,“甲子冬为少其大师刻,人希”等。

赖少其于1984年在给张人希的信中写道:“你为余刻二印,都随余东游西荡,好像老友一般,今又接到二个印花,都很好,十分感(谢)之至。前年游武夷,至今印象极深,故作《武夷》一幅奉上,请雅教。拟请阁下再为余刻二印,朱文‘黄山客’印章、‘赖少其印’,为了便于携带,不宜过重。”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获得五个重要信息:一是藏品的存世状态并非“藏”,而是“随余东游西荡”,这里没有正襟危坐式的膜拜,而是挂在腰间,信手拈来式的体悟。二是赖少其极为欣赏印人的作品。三是其篆刻藏品来源于印人的赠送和自己的“求”。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砚史序》开篇便说:“天下事,爱之挚者,所爱必可致,求之诚者,所求必有成。”这不是单方面的“求”,而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反映赖少其与诸多印人在人品和艺品上是相互认可的,故而一方面勇于求印,一方面乐于赠印。四是赖少其也向印人赠送自己的书画作品,这不是等价交换,而是知己之间的交游往还和艺术互鉴。五是求印的目的是便于携带,随时钤印。

3.藏品交流

杭州西泠印社山川雨露图书室之前有一所“石交亭”(图9),亭额便是赖少其所题,取名寓意“结交金石”之意。赖少其与藏家之间的金石之交往往伴有藏品的鉴定与鉴赏。赖少其的古代篆刻藏品中的3枚均有现代篆刻名家的鉴赏刻记,如何震的“一片野云心(白文)”印章。其边款有铭文:“(1)壬寅二月十又三日观于赖氏尺绢巢,潞渊记。(2)气韵浑穆、刀法流畅的是雪翁精心杰构。壬寅四月,个簃。(3)同年立夏,负翁曾观。(4)此印见于李方膺所画梅花通景屏中。癸卯重九日醉石审定记。介堪同观。”在1962年至1963年间,叶潞渊、王个簃、来楚生、唐醉石、方介堪分别对此枚藏品进行了鉴定与鉴赏,确定为雪渔老人所作,同时唐醉石还考证这枚藏品的流传有序。

图9-2 赖少其书“石交亭”

再如藏品中唐材的“会友但文学,启谈皆典坟”(白文)印章,其边款有铭文:“(1)半壑印妙在工中见率,实里藏虚。个簃。(2)半壑幼即好学,长习铁书,为王虚舟所赏。治印传世不多,余前未之见。此印为飞鸿堂主人所作,尚有明人风格,可珍也。壬寅春仲月潞渊观于尺绢巢。(3)同年四月负翁曾观。”从这些边款内容可以看出王个簃是认为此钮为唐材所作无疑,而叶潞渊则认为出自飞鸿堂主人汪启淑之手。印人各自的学术观点争鸣于小小印章之上,饶有情趣。除了对藏品的鉴定与鉴赏之外,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赖少其与当世篆刻名家的交集之广、来往之密、友谊之笃。

赖少其收藏的现代篆刻家作品中铭有边款的也很多,如陈子奋的“少其先生教正”、方介堪的“拟汉殳篆刻治印,即乞少其同志指谬”、周哲文的“艺林钦文采金石,契因缘。少其老画家粲正”、谢梅奴的“柔兆摄提格余月梅奴刻充少其先生文房”等,都记载了赖少其与当时印人之间的交流,正是这种紧密的联系,为赖少其的篆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创作高峰

不论是对古代篆刻作品,还是对现代印人作品的收藏,赖少其都从中汲取有益于自身创作的营养。赖少其捉刀耕石的高峰期是在20世纪70年代,其时创作数百方篆刻作品,将其中的135方汇集自编《无逸室印存》,并用书法为每一方进行注释。其在一方六面印中刻记“聊逍遥以容与”(图10)、“老节手书”(图11)等,足以说明其当时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此时的赖少其只有在篆刻的时候才觉得是最美好的时刻,所以要倍加珍惜。纵观这册古典高雅的印谱,其白文多取法汉铸,章法平正方直,坚定沉着有将军气概,其元朱文线条圆劲流畅,转折处柔而不弱,风貌古奥不失典雅(图12)。

综上不难发现,赖少其的篆刻艺术成就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对诸多篆刻流派的精研。赖少其自1959年来安徽后,开始研究程邃、汪启淑、邓石如、巴慰祖的古徽派篆刻书画艺术,对“徽派”“皖派”“浙派”“邓派”等篆刻名家作品的收藏,更是为其提供了丰厚的艺术营养。二是与现代印人的交往,特别是方介堪、来楚生、陈巨来、叶潞渊、唐云、张人希、方去疾等印人的篆刻思想与实践对其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赖少其还于1964年邀请白蕉、叶潞渊到合肥讲学,并成立安徽首个书法篆刻组织“安徽省金石书法研究会”。三是赖少其没有派别之见,能海纳百川,“徽派”“皖派”“浙派”“邓派”均予以吸收,对“黟山派”也十分推崇,黄士陵的“合以古籀”印章被赖少其大量地钤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中,评邓尔雅时也说:“我极望能多见邓尔雅先生印章和书法,我见得不多,但感到他有独到之处,尤以朱文最佳……邓尔雅先生楷书朱文是一大创造,对当今篆刻极有参考价值。”⑤四是赖少其的勤学苦练,观赖少其的印存,有的印经过反复锯破、打磨,六面刻印,有的反复研磨已难以掌握,一方面说明石料紧缺,一方面则反映赖少其用功之勤。

随着赖少其篆刻创作的愈发成熟,其对篆刻藏品也不断地提出了更为精进的要求。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赖少其几乎不再奏刀,但是其以非凡的眼光收藏了韩天衡、熊伯齐、吴子建、王镛、童衍方等当时在印坛崭露头角的新生代印人之作品近百钮。藏品中的边款如谢德寿的“仿吾乡黄宾虹藏秦邦司马印刻呈赖公,即乞诲正”、王镛的“王镛刻于藻鉴堂,并乞赖少其先生正谬”、童衍方的“少其先生令刻即乞正之”等铭文比比皆是,无不说明赖少其是他们艺术的欣赏者,以及他们对赖少其人品、艺品的认可。综合来看,赖少其正是以篆刻为纽带,与现当代印人相互切磋,在丰富收藏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创作水平。

三、结语

在中国现当代篆刻史上,赖少其的篆刻收藏不是最丰富的,其篆刻艺术相较于自身的国画和版画艺术来说也尚未自成一家,但他的篆刻收藏与创作却具有鲜明的典范意义:他对于篆刻藏品的态度不是顶礼膜拜,而是用于他艺术创造上的学习借鉴;他与诸多现当代印人之间以艺术为桥梁,在收藏与创作的同时建立了深厚友情;他无意成为篆刻大家,对创作的态度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聊逍遥以容与”,将深邃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修养雕凿在方寸之间。其功其法、其文其情、其意其境,值得后人研究和学习。

注释:

①赖少其《圆刀使用法》,《工作与学习·漫画与木刻》,1939年,第6页。

②雷铎《“一木一石”化为笔墨,铮铮铁骨掷地有声》,《赖少其研究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154页。

③马国权《近代印人传》,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147页。

④唐云《勇攀黄山天梯的人—谈赖少其及其艺术成就》,《大公报》1980年12月12日。

⑤韩帮文《赖少其与王贵忱的书信往来》,《美术报》2016年2月27日。

猜你喜欢
边款篆刻藏品
闲话图形边款
赵之谦的篆刻边款探析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篆刻作品
篆刻
2016年G20峰会各国首脑肖像印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