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湘西土家族民歌传承人现状分析*

2019-12-16 17:44于国良
黄河之声 2019年22期
关键词:土家土家族原生态

于国良

(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 416000)

联合国《保护非遗公约》明确定义非遗是被各社区群体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社会实践,表现形式,手工艺品等。在各社区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中,被不断再创造,增强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民族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重要财富,是民族得以延续走向未来的根基与智慧力量。由于受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我国大部分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工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实施。土家族是聚居于我国湘,黔等地边区的内陆民族,土家族先民创造积累了优秀的文明成果,土家族歌谣内容丰富,主要有展示民族先民劳动场面的歌谣,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时政歌等,土家族民歌是原生态少数民族歌曲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土家族民歌形式多样,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随着我国现代进程加快,土家传统文化遗产面临强势文化的冲击。原生态民歌由于文化形态嬗变引发传承的系列冲突,如何妥善抢救保护土家民歌成为当务之急。

一、湘西土家族民歌艺术研究

(一)土家族民歌特色

原生态民歌产生于农业文明社会,是在特定区域内传唱的,风格纯正的,人们在生活劳动中自然形成的作品。原生态民歌与其生产环境密切相连,根据其生存环境及生产时间需要,自发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我国原生态民歌多产生在少数民族地区,类型丰富,土家民歌是其中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一种。

湖南湘西是土家族聚居地,土家族民歌以其悲壮好美,自由洒脱的旋律,成为民族文化的奇葩,土家族民歌有劳动歌,情歌等。土家族民歌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歌曲铿锵有力,余味悠长[1]。

湘西土家族民歌具有山地生活的风采,多数歌曲没有乐器伴奏,有的需要边唱边舞,土家民歌用音不多,旋律清晰,易学易唱。是土家族民歌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重要原因。土家族民歌历史悠久,源自巴歌,土家与汉族长文化交流中,民歌受汉族诗歌因你敢信,土家人能讲汉语与方言,演唱土家民歌大多用汉语。

(二)土家族民歌传承保护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时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各群体所处环境与历史条件不断变化,宝贵的文化遗产创新发展。非遗内容主要包括预自然环境配合产生的自然科学,艺术等。与社会环境配合产生的语言,风俗等,与物质文化配合产生的器具,仪器等。与精神文化配合产生的民歌等。

文化是国家与民族的精神气质,如果民族失去独特的历史文化,则民族将不复存在。湘西土家族民歌经数百年发展基点成为经典文化信息,反映土家族人民发展历史,我国各民族拥有独特鲜明的原生态民歌,保存了丰富多彩的原味民族艺术瑰宝,对原生态民歌的保护是保持历史文化,保护原生态民歌可以在世界文化竞争中增强民族的认知。

原生态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多民族数千年传承的宝贵文化财富,多方面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气质与生活追求。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以其不可替代的音乐价值,多姿多彩的文化价值立足于世界乐坛。加强对原生态民歌的音乐风格进行理论研究,可以通过对原生态民歌的发展进行深入了解,有助于对原生态民歌形成科学的认识。

二、土家族民歌艺术传承现状、

(一)土家族民歌传承面临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人们的娱乐方式丰富多彩,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原生态民歌的生存发展空间。老一辈人原生态民歌忠实的传承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步入迟暮之年,原生态民歌中坚表演力量的中年传承人,慢慢放弃对原生态民歌的追求,在改善自身经济条件时将自己的角色向多元化发展。原生态民歌关键因素的年轻人,其价值观与原生态民歌有很大差异。很多的年轻人不喜欢原生态民歌,原生态民歌的有效传承需要大量的参与者,湘西土家族民歌传承人逐渐衰微导致出现传承断裂的危险局面。

民间音乐往往是口耳相传的艺术,人们接触它通常靠视听觉感受。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有一定的弊端,也使大量优秀民间艺人有机会在传承中发挥自己的智慧,民族音乐要想流传离不开民间传承人的作用。传承人是实现对民间音乐保护的关键[2]。

没有传承人就丧失了非遗,当前湘西土家民歌传承面临的重要问题是传承人短缺,2006年,湘西自治州政府首批非遗传承人名单,民族音乐传承人仅有4人。老一辈传承人年龄已大,没有能力带徒传艺。随着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复杂,当地年轻人不愿学习传承古老的民间音乐。青年人对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产生排斥心理,使得民间音乐传承出现断层。如何加强传承人的培养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土家族民歌传承问题分析

我国自古是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多民族聚居地人们世代共同生活,互动有无,文化习俗频繁接触是一种社会习惯,渗透在政治,经济及生活的各方面,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政策,为各民族间平等交往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文化差异鲜明,少数民族与汉族交换相互融合,各民族文化并存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存在不同层面的接触,由于历史形成,宗教信仰不同,不同文化界限明显,各民族文化间交流吸引,人们长期交往中,形成了相互信任的习惯,每个民族坚守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民族交往活动得到经济活动的促进,现代化进程加快拓展了民族社会交际空间。

少数民族文明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淡化,由于古时开始不同民族的通婚,交流等因素,少数民族被汉化是民族友好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人们的文化意识领域发生改变,民俗日益被市场冷落。原生态民歌逐渐衰落,湘西很多当地人不懂本民族语言,传播手段多样化但缺乏足够效力,传播主体萎缩,现代娱乐方式强势冲击,使得原生态土家族民歌生存面临窘境,土家民歌源生态性锐减,保护土家族民歌宝贵的非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与迫切的需求。

三、湘西土家族民歌传承发展对策

(一)加大对土家族民歌的保护力度

《保护世界文化公约》中明确,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保护手段与方法的匮乏,使得土家民族音乐传承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应对土家族民歌音乐发展现状进行客观评价,提出相关的对策保护弘扬详细土家族民歌。

湘西土家民族音乐资源丰富,为更好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自治州政府充分体会到保护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实际意义。相继出台了系列相关法律对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保护[3]。

首先要强调地方政府的引导,有关部门要在保护民族音乐时起到主要指导作用。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政府部门应对文化保护工作进行合理协调。建立长效机制,需要更加的加强对非遗的法律立法,实现对民族民歌的保存。组织开展重大民间文化保护活动,打造土家族民族音乐文化精品。可以聘请国际级土家文化传承人,为村民培训土家文化等。

(二)建立完善的土家族民歌音乐传承体系

对于如何传承土家族民歌的问题,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传承方式上有人认为应强化传统传承方式,有人认为应找到适应时代特征的当代传承方式。面对土家民族音乐如何传承发展的问题,不能态度僵化,亦不可完全外化。保护是基本措施,其实质目的是如何传承发展。中国民族音乐在融合中不断变化,使得各民族音乐各有特点。促进各民族艺术不断发展。

构建土家族民歌传承体系,首先要加强对民族音乐传承人的保护。只有音乐生长的土壤才能充满生机,如音乐失去其特定环境,则会逐渐失去生命。传统传承方式在民族音乐发展中起到巨大的作用,要继续强化传统传承方式。关键是做好民族音乐传承人的保护工作。

民间音乐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需要依靠口耳相对的传承实现延续。民间音乐传承人是关键的文化载体。要加强对传承者的保障,做好民间音乐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工作,使其得到社会的认同。建立传承人的生活保障机制,政府要投入一定数量的经费补贴民间艺人,加大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培养更多的文化传承人,增强其自信心。

(三)发挥学校教育在民族音乐传承中的主渠道作用

文化被创造出后必须用教育形式传承。如仅重视保留遗存的传承方式,对土家民族音乐发展没有动力,土家民歌将逐渐流失。如将土家民歌传承与学校教育结合,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了解土家族民歌文化,土家族民歌文化影响力会不断扩大。

2011年,教育部制定了相关音乐课标,对音乐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音乐的相关教育应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础。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感。民族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艺术审美等。学校应肩负发展民间音乐的重任,首先要将民间音乐教室队伍相关建设放在重要地位,提高教师自身民间音乐素养,可以调动音乐教师的各种才能,让优秀的教师有进一步提高空间。

其次,加大教学设备投入,保障各类民间音乐乐器到位,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大部分民族中小学,几乎没有民族传统乐器。音乐设置配置应依据学校所在地音乐种类增减。为民族音乐发展传承提供基础保障。

四、结语

本文以土家族民歌传承为研究重点,阐述了湘西土家族民歌的文化艺术价值,分析了土家民间音乐传承人现状,论述保护原生态民歌的重要意义。土家族音乐源远流长,土家族音乐经过千百年发展演变,形成了多民族文化交融多元化的局面。要更好的传承好土家族音乐,必须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将土家族音乐文化传承列入学校音乐教育中。向更多土家族青少年传授民间音乐知识。使其主动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中坚力量。促进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

猜你喜欢
土家土家族原生态
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小学课间操跳“土家花灯戏”
原生态演唱风格的理性研究
明清两朝地方文献辑录的土家语词汇分析
“最天然”的经济形态——零加工、原生态
土家风情惹人醉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回归“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