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关中散曲曲风特征

2019-12-16 17:44
黄河之声 2019年22期
关键词:散曲作家特色

倪 璐

(咸阳师范学院,陕西 咸阳 710061)

散曲是金元以来兴起的一种新的入乐演唱的诗歌体裁,元曲的历史地位足以与唐诗、宋词并列。这种文体在元代发展并大兴,至于明代,散曲吸收了其他各种文学体裁的特征,发展成为文人赋诗言志的新的诗歌载体。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当中,北方音乐与南方音乐有着十分大的差异。这一点在散曲的南北差别是一致的。具体而言,元散曲在南北方的发展中各有特色,表现在散曲作家分布(地域分布差异以及不同时期的分布差异)、作家作品数量(包括不同时期创作数量、作家所处地理方位创作数量以及作品内容)、题材风格等等,全都需要特别注意。一般来说,传统观念里的“关中”指的是战国以来默认的函谷关以内(以西)的地理区域。《明史·地理志》所记录的关中地域包括西安府、凤翔府,以及现代不属于关中的平凉府、庆阳府、延安府等地。明代关中参与散曲创作的文人主要集中在关中的西安府和凤翔府,是北方散曲创作的主要区域。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提到:“听北曲诗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信胡人之善于鼓怒也。”这一句当中点出了北方(包括关中)音乐的几个特色,如曲调激昂,节奏鲜明,声音振奋,而演奏者、演唱者均情绪激荡。关中之散曲尤其如此。

一个地域内的文学创作特色既有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会深受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诸多因素影响。

比如传统散曲曲目题材多有咏怀、闺怨、闲适、嘲谑、写景甚至艳情等内容,关中散曲与之相比,更多一些与政治时事有关的内容,如劝诫曲、时事曲、叹世曲、边塞曲等。这些内容明显有着丰富的政治教化色彩、有着更多的功利性。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首先要归功于关中近千年来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明显的影响了关中地域所成长起来的文人的精神气质与思想境界。关中文化的正统色彩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倾向。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很显然是这种精神气质与思想境界集大成之代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因此关中作家的散曲创作自然而然在人生观、价值观,在文学审美情趣、诗歌创作观念上,更偏向于这种“史官文化”影响下的创作特色。

这一历史文化影响,在明代中后期的散曲创作中体现的更为鲜明。明代中后期朝廷党争更加激烈,关中散曲的代表作家有不少在一场场政治动乱中折戟沉沙。如因刘瑾阉党之名被罢官的著名关中作家康海、王九思,嘉靖年间得罪严嵩的作家张炼,不满朝廷政治混乱而辞官的李应策等等,均是明代中后期关中散曲创作丰富的散曲家。当然具体的历史事件当中,“瑾党”等连累关中作家集体在官场落马只是一个借口,更多的文官之间倾轧、斗争黑暗等应该才是主要原因。不论如何,关中作家被罢官者无数,因政局无望愤而弃官者的创作必然体现他们的政治精神。这些作家的政治心理变化体现在散曲作品或铿锵有力、或愤懑难抑、或慷慨悲歌等,也是关中散曲作品情绪激荡人心的不可或缺的原因。

另一方面,关中散曲这种节奏鲜明声音振奋的表演特色,是地理历史因素造成的必然结果。王世贞在《曲藻》中说道,“北(曲)气易粗。”关中这片地域的凄然环境本就容易给文学创作带来刚健、洒脱、雄浑、豪迈等特色。不论是北朝民歌还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创作,这一地域文化长期而一以贯之的熏陶北方作家的创作。

值得注意的是,关中散曲与吴中散曲在语言创作上,同样有着明显的文字使用偏向。即关中散曲创作中,作家擅长并喜好在正统语言中杂糅地方方言,给个别字句中加入地方特色的语言,从而使读者在阅读欣赏过程中,自然而然代入到关中的地域风情,加深欣赏印象。在这一点,有的作家甚至直接用本地语言描写本地特色景物、特色文化现象,甚至是本地特色民俗。比如张栋在作品中生动的描写了关中弄璋弄瓦诗亲朋好友相聚的欢庆景象,甚至作家不辞辛苦的将这种喜庆场面中宾客诸人坐而吃汤饼描写的极为有趣形象。

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有一些关中散曲在选材时,就选择了与南方温婉柔媚写作对象不同的内容。比如康海多次游历华山时对险绝天下的华山进行描摹创作,他与好友游览终南山时创作了不少游终南的作品。如康海的《游南山作》[越调][斗鹌鹑]“春昼山游,高朋幸集。雪霁峰阴,云归袖里。款拥蓝舆,轻随杖履。那从容、那迤逦,胜日寻芳,词人对垒。”王九思[双调·水仙子带折桂令][归兴]“一拳打破凤凰笼,两脚蹬开虎豹丛,单身撞破麒麟洞。望东华人乱拥,紫罗兰老尽英雄。参祥破邯郸一梦,叹息杀商山四翁,思量起华岳三峰。”等等,从坐着选取创作的内容而言,这些创作本身就与南方散曲创作的柔婉无缘。

明代的散曲发展有一个十分鲜明地特征,即有这几个重要的散曲创作群体,如吴中、山左、南京、关中等。不论是哪个时代的诗歌创作,作家的写作总是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同时,每一个时代的作家在社会历史特定阶段进行创作的同时,还会受到他所在地域时空的影响。周振鹤先生在《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的序论中说道,“籍贯和生长地往往是二而一,所以从人物的籍贯分布又可以窥见环境对于人物的影响。”这种影响自先秦以来就不断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关中散曲作家群的创作也正是在历史环境和地域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散曲作品。

猜你喜欢
散曲作家特色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特色种植促增收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新时代呼唤新散曲
散曲创作刍议
读散曲说散曲——《中华诗词》散曲栏目《曲苑新枝》琐议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