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农村基层图书馆阅读的文化困惑

2019-12-16 08:17王春梅
新世纪图书馆 2019年11期

摘 要 对农村图书馆阅读调研的艰难,实质反映的是农村文化上的困惑,主要是由于城乡文化的差异所致。文化视角的研究可充分了解和把握农村生存环境的深刻影响,透视农民看书少的深层原因。本研究的启示是,要有效破解农村阅读建设和服务不理想的难题,当前农村阅读推广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村的阅读文化建设,要充分认识农村阅读文化的贫困性和解决阅读困难群体问题的重要性。

关键词 阅读调研  阅读文化  农村阅读推广  阅读困难群体

分类号 G25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9.11.001

The Cultural Confusion of Library Reading in the Countryside

Wang Chunmei

Abstract The difficult of library reading research is essentially reflecting cultural confusion in the countryside, and mainly due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study of cultural perspective can ful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profound impact of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rovide a perspective of the deep reasons why farmers read less. The enlightenment of this study is tha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unsatisfied reading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in rural areas, the current rural reading promotion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and strengthen the rural reading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fully understand the poverty of rural reading culture and the importance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reading difficulty groups.

Keywords Reading investigation. Reading cultural. Countryside reading promotion. Reading difficulty groups.

1 农村阅读调研的艰难和障碍

农村阅读调研,对于新时期的图书馆学研究,尤其对于农村阅读建设和服务及其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是,在农村进行阅读调研并非轻而易举,因为还不能被调研对象所了解和理解,所形成的障碍让调研者产生不少忧虑。从2013年7月至2016年初,笔者应本课题组邀请,对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区域的12个地市、71个少数民族行政村、2136名村民进行了田野调查,体会了农村和农民对阅读调研的困惑,以至感觉障碍重重。其一,进村“碰壁”。调研者不能直接进村调查,必须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其二,遭遇“挡驾”。乡村的主管部门常常要严格核对调研者的身份,还有要知道调研后“对本地区有什么好处”的,但一些接待人员也往往谢绝。如“你们需要什么直接和我們说吧”“农民没文化,都说不清楚”“农民下地忙农活去了,都不在家”。其三,村干部“难见”。调研过程中很难见到村长(支书),有时见到了,也不是想了解什么就会知道什么。我们也没遇到一家开放的农家书屋,没见到一名图书管理员,农家书屋的钥匙多数由村干部管理。其四,村民“回避”。村民接待家访时,有村干部陪同进行的家访行程较快,在由村民领路的有时很不顺利,而在调研人员单独采访时,有些村民就很冷漠甚至回避:“我没文化”“不识字”。即使一再说明不用动笔时,有的也坚决表示:“你们找别人吧”。其五,数据“干扰”。农村阅读调研的难处在于,对于获得的数据有时还需验证:一是现有材料中的成效性。一般指县区和乡镇的有关文化工作上交的材料,内容主要是文化工作成绩及农民对阅读的迫切需求。二是阅读资源利用的真实性。我们调研的村都强调了农家书屋“有屋”“有书”“有刊”的建设成绩,可是现场的实际情况则是书屋内没有一个人,书屋所藏均为2007年创建时上级单位一次性下发的,但被翻阅的痕迹很少。三是有关阅读数据的可靠性。一则夸大农民阅读兴趣和需求。二则虚报买书和借书的数量。三则对本村的阅读活动大都说好。显然,如果据此断言“农民迫切需要图书”“必须加大农村建设和投入力度”的话,无论是阅读建设还是服务都难能跳出“年年建年年黄”和“越服务人越少”的怪圈。

很简单的阅读调研为什么实施得很艰难?从表面上看,是农村和农民接人待物的方式问题,其实,它是一种文化现象。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人们的困惑实质是文化困惑,反映的是农村文化的状态,体现了农村和农民自身的内在因素对于农村阅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农村和农民内在的文化因素也应当是农村阅读建设、服务和研究领域里的重要课题,实则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 研究农村文化困惑的意义

“文化”的概念在不同领域里有不同的定义。在人类学中,经典的界定为19世纪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观点: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1]。该定义是从广义的视角阐述人种论意义上的界说。在我国学术大家中,梁漱溟先生从哲学视角对文化内涵中的生活意义上进行了阐析:“所谓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也就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具体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2]。费孝通先生基于社会学视野,认为在文化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机制上,“文化是人类用以满足需要的人为工具”“文化是社会创造出来使人类可以共同生活来满足个别需要的手段,文化是以社会力量来维持的生活方法”[3]。

专家学者虽然从不同的角度阐释的文化概念有所不同,但多强调文化是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的,是由区域各层次的绝大多数人或群体认同和遵循的一系列思维和行为方式。它常常体现为人们的价值取向,以及日常生活常识、习俗和人们交际活动的规则和习惯,其实质就是人们形成的各种需要,也可称为生活目标。换言之,文化并非单纯地指人们的某种思想观念、意识信仰或者是生活行为方式等,它已经融入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业已成为主导人行动的灵魂,它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就是,“从深层制约和影响每一个体和各种社会活动的生存方式”[4]。文化代表着人的思想、行为方式,并体现在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文化是传统,是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的积淀和选择,约束、规范、调整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5];而文化的基础和根本则是人们的生活。人的生活方式极大地反映了人的生存本能,突出表现了风俗习惯、家庭和血缘、传统和经验、意识和情感的内涵,生活方式是社会生活中文化价值观念的具体表现[5]。因而,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体系和意义体系,即不同的需要或目标。两种文化既有交汇融合,也有冲突碰撞。所以,当作为主体的个人或群体的文化传统尚未发生瓦解,而对新的精神文化系统尚未充分认知和融合,对新的文化内涵、方式和意义等并不十分清晰的时候,他们必然会产生各种迷思。农村对阅读调研的困惑,是目前农村文化需求、目标及其思维方式,与城市的差别在于农村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中的集中反映,体现的是乡村干部和村民对阅读与图书馆在价值观和情感等方面的迷惘。

我们基于文化视角探讨,从农村生存文化层面透析农村阅读调研障碍形成的根基,深入探研农村生存环境对农民态度、情感的影响因素,可洞悉农民自身内在的阅读文化精神状况,把握个人偏好、行为方式和习惯等状态,甚至包括对图书馆的认知理解和思想观念。很长时间以来,无论管理层还是业界都从不同方面和途径为农村阅读建设和服务做了不懈努力,然而,始终都没能有效解决农民看书少的问题,使得农村阅读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阅读中的“老大难”,制约着全民阅读目标的实现。其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原因,是人们迄今仍在关注和探究农村和农民阅读的外部因素,多以为对农村阅读设施建设和阅读资源投入不足,反而漠视了农村农民内在的文化因素[6],忽略了农村内在文化因素对于农民的阅读、阅读需求具有关键作用。从农村阅读调研中的障碍分析,可以看出以往草率实现全覆盖的农村阅读建设指导思想的偏颇,折射出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的农村阅读服务角度的偏误。所以,在新时期,从文化视阈剖解农村阅读问题形成的原因,透析农村文化的影响,既能了解农村和农民自身的缺憾,清楚地看到农村看书的人少和农民看的书少的根源,又能进一步体悟服务农村阅读主体在思路和策略上的偏差。本研究希骥业界和学界在探索解决农民看书少问题路径时都能关注、重视农村和农民自身的内在因素,为准确抓住破解农村阅读痼疾的关键提供借鉴。

3 农村文化困惑的成因

农村对图书馆阅读调研的文化困惑反映出来的是农村和农民生活样法的局限,在生存环境、条件和生活理念、方式上与城市的差异。

第一,所处文化模式各不相同。区域文化的状态取决于其生存模式的性质和特点。城乡文化的不同点在于:①本质的差别突出。城市在走向现代化,城市文化多是现代性的,是有更多的追求自身价值的智性的生存模式,农村则仍要靠天吃饭,其文化模式主要是重复性和经验性的,从而决定了城乡居民有不同的阅读文化心理;②社会结构有明显区别。城市文化是理性、包容的,农村仍主要是人情社会,注重的是血缘关系,形成了圈子文化;③生活环境差异较大。城市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开放的,农村在村村甚至屯屯之间各居一隅,很少往来,在行事风格和处事思路上具有典型的封闭性;④人的思维方式差距悬殊。城乡的二元经济形成了二元文化思维,农村自给自足的个体经济和很少一部分集体经济使得农民顾及当前的多,考虑长远少,行为着眼点颇有短视性,城市文化则看重全局,更具前瞻性。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农村和农民的社会文化,以及阅读文化的理念和意识,导致一些人对图书馆阅读调研的不解和漠然。

第二,接待调研的背景有很大差别。农村接待阅读调研的背景特殊,在于乡镇、村干部与农民对调研的整体反应是带来较重的负担。行政村是我国行政机构最基层单位,各级领导和管理层抓落实的结果就是不断地下乡调研,所以,农村干部和村民对各类调研形成各种心态文化,对图书馆阅读调研也有不同的文化选择。

第三,理解阅读调研的概念浅显。乡村对“调研”尚有各种程度的误解:①基层对“调研”一词仍比较敏感,万一出现纰漏于人于己都不利。因而,能回避的尽量回避,不能回避的则竭力“评功摆好”;②随着农村各种检查评比活动的增多,人们担心上级部门的“微服私访”和新闻媒体等的“暗查摸底”,大都謹小慎微;③很多地区都有不成文的“区域保护”规定:要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方可接待调研和采访,所以,不经上级批准和协调是很难见到村长(支书)的。

第四,农村保障生活平安的本能需要。面对社会交通通讯等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农村生活的不安全因素在增加,人们的防范意识也在强化,大都不接受个体的下乡服务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采访的71名村长(支书)中只有5人去过图书馆,约占7.0%,受访的2136名村民中有780人(约占36.5%)不了解图书馆,2095人(约占98.1%)不知道图书馆下乡服务是干什么的,村干部和村民对阅读调研更是知之甚少,对阅读调研后的结果心里没底。因而,不了解图书馆的,对阅读没兴趣的,害怕遇到麻烦和上当受骗的,等等,都对阅读调研唯恐避之不及。

第五,农村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心情迫切。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多数农村尚处于欠发达甚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农村工作的重点,而改变当前面貌往往取决于上级政府的重视和援助力度。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享受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待遇,也使一些人们习惯于“等靠要”,对改善现状的扶持有更多的期待。因此,图书馆的阅读调研两手空空,热盼政策支持和经济援助的人感到失望时,也很难对阅读调研给予应有的重视和欢迎。

4 农村文化困惑研究的启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只有改变和改善农村文化的基因,才能解决农村和农民对阅读调研的文化困惑。基于阅读调研与阅读及其建设和图书馆服务的同一文化谱系,农村阅读调研文化困惑研究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要有效突破农村阅读建设和服务等不理想的难题,必须重视和消除农村和农民内在的文化障碍,当前农村阅读推广尤应加强农村阅读文化建设。

4.1 充分认识农村阅读文化精神的贫困[7]

“阅读文化是建立在一定技术形态和物质形态基础上,受社会意识和环境制约而形成的阅读价值观念和阅读文化活动。”[8]即阅读文化不仅仅指对阅读有正确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还包括对阅读、图书馆等及其相关知识的充分了解,对阅读有强烈的兴趣和需求,以及有实施阅读必备的能力、意志和习惯等素养[7,9]。显而易见,农村和农民对阅读调研的困惑,根本是閱读文化上的困惑。如果农村和农民具有一定的阅读文化素养,就不至于会受到诸多农村社会问题的干扰。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阅读文化是阅读的基础,是人实施阅读的内在动力,决定着区域阅读建设和服务的效果。有了阅读文化精神,人们甚至可以在没有条件时也能创造条件坚持和发展阅读事业,否则,面对再丰富和珍贵的阅读资源也会无动于衷。而且,阅读文化还是社会文化的重要构成,具有使人变成从智力、情趣等方面拥有完整人格的人的力量。加强农村阅读文化建设和服务,不仅可以促进农村阅读和提高农民的阅读修养,保障农村阅读建设、服务和阅读事业的发展,还可通过阅读文化使广大农民群众增长知识、提升素质,从而开启农村现代化文化之门,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农民阅读文化精神的贫困,主要体现在农民的阅读需求、能力和自觉的三要素残缺不全,而这三要素都是阅读文化核心中的重要内容。比如,我们对阅读调查数据进行的三要素测度显示:其一,村民对阅读环境的态度,以及对阅读资源及其服务利用的情感淡漠凸显农民阅读需求的贫困。在我们走访过的2136名村民中,没有一个家庭设置书房,有阅读偏好的仅有842人(约占39.4%),再加上10年来有过看书闪念的共有1266人,还不到六成。村民知道图书馆和本村农家书屋的虽有1356人(约占63.5%)和934人(约占43.7%),但坐下来看书和借书回家的,即使重复计算,分别才有557人(约占26.1%)和367人(约占17.2%);向他人借过书刊的为124人(约占5.8%);近10年来在书店买过书的村民仅有664人(约占31.1%),但其中86%是为孩子买教辅书。其二,村民藏书、看书的数量少和范围狭窄凸显阅读能力的贫困。村民家有书报刊可读的,总人数占比略超30%,其中有藏书21册以上的不到50人,且这部分人大多是退休返乡的机关干部和教师,所藏书内容多是上级发的党建学习资料或他人赠送的教学辅导类书刊。调研得出,村民中每天都看书的人数为339人(约占15.9%),其中看书时长超过一小时的人数为135人(约占6.3%),看书时长不足一小时和偶尔看书的则为204和212人,总共仅约占19.5%。人们选择的读物内容普遍单一浅显,大都限于报纸杂志,多为法制、历史、神话故事及笑话和通俗小说等。而10年来既没看书也没看报刊的达1585人(约占74.2%),20~30年没买过书和没借过书的则有711人和886人(各约占33.3%和41.5%)。这也是农村阅读能力相当有限的另一层面反映。其三,阅读氛围淡薄凸显阅读自觉的贫困。村干部对阅读的理性认知、阅读意识、理念,尤其个人藏书、读书及重视阅读建设的程度对于发展村域阅读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调研发现,71名村长(支书) 中本人有阅读偏好的很少,其中有66人(约占93.0%) 没去过图书馆,且有63人(约占88.7%)家里一本书也没有。各村普遍缺少阅读带头人,也没有榜样的力量影响村民阅读。农村常见的活动是喝酒、打牌、串门、聊天,这些活动往往影响了阅读环境。

究其农村和农民阅读文化贫困的自身因素,主要是农村和农民涵养阅读文化精神的条件欠缺。其一,农民自我提高的能力不足。人的阅读文化是靠后天学习与培养获得和发展的,可是,目前农民受教育的水平较低,对于自我完善普遍力不从心。如我们调研的村民文化程度分布如下:高中251人(约占11.75%),初中929人(约占43.49%),小学730人(约占34.18%),文盲226人(约占10.58%)。如果把初中以上学历的都列入有阅读能力的行列,共1180人(约占55.2 %)。他们的识读和理解能力有限,阅读感情漠然,也难以形成应有的阅读自觉。其二,农村阅读设施的作用衰微。农家书屋是村里仅有的公共阅读设施,对农家书屋再投入资金的村少之又少,各村也只开展过书刊借阅工作,又很少开放,没有开展任何阅读活动。可见,即使有阅读能力的人也难能有效利用阅读服务,提高阅读文化素养。其三,提高农民阅读素养的工作疲软。农村的当务之急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村干部等不仅不能把阅读以至文化工作列上重要日程,而且很少有考虑以及开展阅读文化建设的。农村和农民普遍缺乏强有力的阅读文化精神支撑,自然会对阅读调研以至对阅读及其服务利用等产生困惑。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农村和农民阅读的内在问题不是他们自己所能解决的。

我们还应当看到的是,农村阅读文化的问题迄今仍未被管理层及业界和学界纳入重要领域,人们多以为农民看书少的主要原因是城乡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农村阅读建设和服务应加大投入是维护农民文化权益和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可是多年来所做的努力却大都未能如愿以偿。如较典型的2007年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针对一些乡村缺少售书网点,有农民10年以上没买过书,从而为解决农村“买书难、借书难和看书难”问题而启动的。国家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180多亿元,建设时间长达五年,于2012年在全国64万个行政村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7]。这是建国以来农村阅读设施和资源最普及的一次建设,每个行政村都获得1000多册图书和30多种报刊。然而,我们调研的所有农家书屋在建成后的7~8年里非但没卖出一本书,而且连简单的借阅活动也很冷清,即使把去过书屋办事和找人的都算上,一共才占22.5%,如今各书屋都陷入瘫痪状态。可见,忽视农民阅读文化的建设,就难免重蹈农村阅读设施“屡建屡黄”的覆辙。

必须深刻理解农村阅读文化的贫困性,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在农村现实生活中,农民看书的人少和看的书少,并非仅仅在农村阅读设施和阅读资源缺乏等外部原因,更多是受到其自身内在障碍的制约。当前农村实施阅读和利用阅读服务的最大困惑是农民阅读精神和文化的困惑,农村阅读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最深层次危机是阅读精神和文化价值层面上的危机。基于此,农村阅读推广怎样才能做出合乎历史和逻辑的选择,将是制约未来农村阅读建设、服务以至阅读事业发展成效的关键。所以,目前要将重心集中于阅读文化建设上的农村阅读推广,同时也必须重视对农村阅读文化传播的内容和途径的探索。

4.2 准确把握消除农村阅读文化贫困的突破口

人们的阅读行为方式受到阅读文化的严格制约,因而必须调整农村阅读文化建设、服务和研究策略。城乡生存活动的背景和环境不同,决定了城乡阅读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式的差异,也决定了不能用城市的方法对待和解决农村问题,只有贴近农村实际和农民生活,农村阅读文化建设才能是有效和持续的。笔者以为,当前最紧迫的是把破解农村阅读顽疾的重点转移到解决农村阅讀困难群体问题上来。阅读困难群体即遭遇某种障碍而得不到有益阅读提供和不能自我提供阅读,以及无法实施和无能力实施阅读获益的人群[10,13]。农村阅读资源缺乏的人数并不多,如前面对农村阅读内在问题的实证研究业已表明,大多农民是由于遭遇阅读意识、阅读兴趣、愿望、能力和意志、习惯等维度障碍而不能实施阅读。所以,农村阅读困难群体的阅读文化贫困问题最突出和有典型性,是农村阅读中的短板和难点,不仅导致阅读调研不畅,而且使农村阅读建设与服务的成效大打折扣。农村阅读事业发展中的主要内在梗阻就是阅读困难群体问题的屏障,只有解决农村阅读困难群体的问题,农村阅读文化的困惑以至农村阅读建设和服务的困境才能获得有效突破。所以,农村阅读文化的建设必须瞄准和抓住农村阅读困难群体问题的要害,这也是当前图书馆农村阅读推广的艰巨任务。

阅读推广现己发展成为图书馆的主流服务,图书馆农村阅读推广也日益受到重视,但是,一些阅读推广和研究却仍局限在对加大农村阅读设施和资源建设投入以及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脱贫致富服务的谋划与探讨上。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没有明确阅读推广的目标和任务所在,二是对农村阅读困难群体问题的性质和特点认知不足,以至一些农村阅读建设和服务与相关研究出现偏差。我们必须突破以往简单提供阅读资源服务的迷思就在于,连实施阅读都有困难的农民,何能对阅读资源与实施阅读有兴致和情感,遑论通过阅读发家致富和改变个人命运。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主要目标人群并非一般的读者,范并思教授特别强调指出,是缺少阅读意愿或阅读能力的人,或者称为特殊人群[11],目的是让“不爱阅读的人爱上阅读,使不会阅读的人学会阅读,使阅读有困难的人跨越阅读的障碍”[12]。因此,开展农村阅读文化建设,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主要对象不仅应当标定为农村阅读困难群体,而且不能把阅读困难群体作为一个模式的整体来对待。农村阅读困难群体的阅读文化素养同样千差万别,有多维特性和多种类型。

农村阅读困难群体问题的复杂性,主要是由阅读文化的丰富内涵决定的。比如,其中的阅读需求、能力和自觉等重要要素都有复杂的多维度结构:阅读需求要一并具备阅读认知、阅读偏好和阅读动机三个构成要件才能形成;阅读能力则包括识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等,缺一不可;阅读自觉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包含着对阅读和图书馆等的正确意识、理念和热情追求等,共同保障着人们坚持阅读的积极性和习惯。目前在农村阅读困难群体中,虽然有对阅读有需求有能力和有阅读自觉的,但更多的是对阅读需求少及无需求和阅读能力低、阅读自觉性薄弱的,以及存在不少没有阅读需求也没有阅读能力以及阅读自觉缺失的。而且,很多人的阅读需求、能力和自觉中的要件支离破碎,如在阅读需求上,有的对阅读认知很高却没偏好没动机,有的则是对阅读有认知有偏好而没有动机,还有没认知、没偏好和没动机的等等[13]。正像王虹等所概括的,农村阅读困难群体中既有“读不到型”,也有“不能读型”“不会读型”“读不懂型”,还有“不想读型”“想不到读型”和“厌读型”,以及遭遇多重障碍的“复合型”等[6-7]。因而,在农村现实中,一些农民虽然有满足自我需要的合理性,而同时也有各种非理性、非逻辑性的想象和观念,人们对于阅读调研与阅读建设和服务等活动也处在这种既理性的又非理性的文化世界中。这些因素决定了农民的阅读需求、能力和阅读自觉性错综复杂。

目前,农村阅读建设和服务中存在的最大障碍和难点是阅读困难群体规模大、数量多和类型复杂[14] 。因此,草率地追求文化全面普及和投入财力,无疑会造成许多有限社会资源的浪费。要有效实施农村的阅读建设和服务活动,就应当多维度地研究农民看书少的各种文化因素,深入解决阅读困难群体的问题。要有效地开展农村阅读推广工作,就应当充分看到农村阅读困难群体对阅读文化的认知动因、方式和状态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以及阅读文化认知过程的渐进性和自调性等个体特质。我们既要努力帮助阅读困难群体解决家庭环境以及所受教育、区域舆论导向、传统约束的影响,也要热情为他们排解自身的认识结构、整体素质的制约;同时应根据他们的类别、形态和程度上的差异,把各种问题列为农村阅读服务和研究的重要领域,从而使图书馆农村阅读推广和阅读文化建设得以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地介入,按类型和个体的实际情况逐个解决和突破。我们还必须意识到的是,农村阅读文化建设与传播也应当从娃娃抓起,要重视和认真做好对孩子的阅读意识、自觉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包括对孩子家长的阅读文化素质的重点培训和辅导。培养了孩子应有境界的阅读文化,就培养了农村阅读的未来,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村阅读文化以至阅读事业的持续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爱德华·泰勒 著,蔡江浓 译.原始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

[2]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9,32.

[3]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9,224.

[4] 衣俊卿.论文化危机和文化批判[J].求实,2002(6):4-8.

[5] 梅敏君,潘于旭.论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建构作用[J].浙江社会科学,2012(5):120-123,159.

[6] 王虹,岳景艳,杨红岩,王长青.农村居民阅读的知与行 :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阅读情况调查[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5):47-62.

[7] 王虹.农村阅读困难群体的内在贫困:以黑龙江地区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7(14):78-84.

[8] 王余光,汪琴.关于阅读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图书情报知识,2004(5):3-7.

[9] 王春梅.文化视阈的农村阅读调研障碍成因研究[J].图书馆,2017(9):79-84,102.

[10] 王虹.图书馆阅读的行为角度研究:基于阅读困难群体问题的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 2014(1):83-89.

[11] 范并思.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发展趋势[J].图书馆杂志,2015(4):11-15.

[12] 范并思.阅读推广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问题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5):4-13.

[13] 王虹.农村阅读问题的社会认知偏差[J].图书馆论坛,2018(7):101-108.

[14] 王春梅.农村阅读活动中文化焦虑探微[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