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出版跨界融合“云中介”强弱关系学理分析

2019-12-16 08:17刘中华焦基鹏
新世纪图书馆 2019年11期
关键词:跨界融合出版图书馆

刘中华 焦基鹏

摘 要 “互联网+”作为一种颠覆创新的服务范式,为图书馆出版跨界融合“云中介”的构建提供了技术保障。通过对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产业链中各元素间强弱关系的SWOT分析、可行性论证与学理探究,从宏观+微观角度结合利益相关者、共生营销、强弱关系理论,提出图书馆出版跨界融合“云中介”强弱关系建设路径,以期为图书馆出版业务工作提供一种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 图书馆 出版 跨界融合

分类号 G250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9.11.004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Strength and Weak Relationship of “Cloud Intermediary” in Library Publishing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Liu Zhonghua, Jiao Jipeng

Abstract As an service paradigm with innovation, “Internet+”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loud mediation” in library publishing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Through SWOT analysis, feasibility study and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various elements in the innovative industry chain of library knowledge service, and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stakeholders, symbiosis marketing and strong and weak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proposes a pat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loud mediation” in library publishing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library publishing business.

Keywords“Internet+”. Library. Publishing.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0 引言

近年來,受全民阅读与“互联网+”浪潮的影响,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对图书馆跨界融合产业链与图书馆中介、再中介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学术探讨。刘云、李亚军、张弘、邹婉芬等分别从图书馆跨界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创新探索、服务思考、营销策略分析、合作模式考察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宣寅颖、韩冰探讨了图书馆与出版社、书商、实体书店跨界合作的阅读推广模式;董伟、牛晓宏、彭晨曦、汪雪莲分别从数字出版产业链与图书馆跨界合作的问题与路径、合作策略、信息网络传播权以及图书馆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展开了论述;吴帅、陈昌、刘帅丽分别从全民阅读背景下、“互联网+”环境下对图书馆再中介化建设与问题进行了阐述;于风程、范丽莉、唐秀群从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图书馆去中介化、无中介文献传递服务等进行了研究;刘建明、张树华、邹本栋、于无声分别从图书馆的中介基点、中介作用、本质属性对图书馆的中介性进行了肯定。综上所述,“互联网+”加快了图书馆跨界融合的速度,但也仍存在产业链条格局重构、服务模式转型、再中介智能化、信息安全维护等问题,我们需对图书馆与出版跨界合作产业链中的循环元素关系进行学理分析研究,寻求一种多边互利、合作共赢、供需平衡、提升绩效的创新服务模式与服务策略,推动图书馆事业良性运营秩序。

1 图书馆“中介”说

1.1 图书馆“中介”

人类的思想活动除了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外,主要是利用文献进行间接交流[1]。而图书馆作为纸质文献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存储的重要场所,其文献传递意味着一种劳动密集型中介服务,业务馆员负责联络用户与供应机构的需求关系,发挥着知识交流中介作用,达到揭示和传递文献信息的目的,使得人类文明得以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1.2 图书馆“去中介”

图书馆“去中介”是指在一个给定的价值链中去除负责特定中介环节的组织或业务流程[2]。移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得用户无需通过图书馆(业务馆员)可随时随地在网上搜寻、检索、购买获取所需信息,节省了他们的时间成本(文献传递时间以及等候时间)与精神成本(心理风险、身体风险、社会风险),图书馆文献传递的中介作用存在明显的“去中介”倾向,地位逐渐由原先的信息中心下降为多样化的信息获取途径之一[3],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图书馆中介性的消失。

1.3 图书馆“再中介”及其问题

图书馆“再中介”是指“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文献传递的中介作用转变为嵌入式知识服务创新、咨询增值服务、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更加注重人的需求,致力于促进知识流通、创新交流环境以及多元文化素养的提升,突破了人与文献交流的服务范畴,从而推动行业转型与升级,创新升华图书馆的再中介服务功能。具体表现在:(1)“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地获取丰富信息资源的途径同时,其本身也成为了一种中介;(2)图书馆可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信息过载、行为失范、良莠不齐等问题进行有效甄别、组织、揭示、加工和挖掘,实现信息流的有序化,可为用户提供语义检索、信息导航等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帮助他们获取有效信息[4]。

但就目前来看,图书馆的再中介作用仍存在一些问题。(1)图书馆供求关系产业链仍以传统模式为主,过度依赖书商导致供需失衡、信息交流不对称,内在结构机理无法自行循环运转。(2)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程度参差不齐,缺乏深度建设与挖掘数据的能力,且图书馆数字化与开放获取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3)图书馆业务馆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需培养与引进一批具有丰富知识储备和高超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馆员。

1.4 图书馆出版跨界融合“云中介”界定

图书馆出版跨界融合“云中介”是指“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应打破传统图书馆服务与供求边界,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中介服务平台与管理咨询服务,以用户需求为驱动,重视供应链中各主体元素(供给方、需求方、中介管理方)多重身份属性与社会角色的强弱关系,结合各主体元素间互为中介又相互转化的特点,对其形成的闭环产业链进行强弱关系学理分析,寻求弱化强关系、增强弱关系的最优战略方案,使各参与主体元素(利益相关者)良性循环,实现共生营销、均衡受益、提升绩效的目标。

2 图书馆出版跨界融合“云中介”元素构成与强弱关系分析

2.1 强弱关系理论概述

强弱关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 在其1973年发表的《弱关系的强度》 一文中提出,他根据关系强度的交往频率、情感程度、紧密程度和互惠程度[5]等四要素把关系分为强关系、弱关系和休眠关系。强关系表现为组成者联系密切、相似度高,在特征属性上具备同质性,通过强关系传播信息更可能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6],他们在理解事物的角度和可能采取的策略都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如家庭成员、同事等。同时,强关系可以看作是群体内部的纽带,强调人情在运用信息中心发挥的重要影响。弱关系的显著特点是个人社交网络异质性强,信息重复性低,互动少、亲密度低、点头之交,其真正意义是群体间的纽带,通过弱关系传播信息由于社会距离较长,能使信息流动起来呈现多元化,如微博、客户。弱关系理论的本质不是“人脉”,而是信息的传递。

相较于稳定深厚的强关系而言,弱关系具有如下显著优势。(1)弱关系是一种灵活广泛的社交关系,在传播范围、传播速度、成本和效能方面具有优势[7]。这种关系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不要求双方关系对称,只要双方就某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就有连接的可能,如豆瓣网。(2)弱关系有利于信息的收集和传递[8]。它是一种一对多或多对多与人联结的方式,不基于功利的需求,不需要刻意维护,是自然联结的高效与高价值的信息渠道。由于弱关系分布范围广,把不同社交圈子连接起来,从圈外提供有用的信息,充當跨越社会群体界限获取信息的桥梁,可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流动机会。(3)强关系是陪伴,弱关系是引领,可有效提升信息内容的质量。每个人都可在自己的社交圈内找到阶段性认可的“引领人物”,通过对他/她的单向关注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2.2 图书馆出版跨界融合“云中介”元素构成与强弱关系

图书馆服务从供求关系产业链上看是由需求方(用户、消费者)、供应方(知识生产方、知识加工方、知识发行传播方)、中介管理方(图书馆)等三部分构成。本文将供应方分为知识生产方(作者)、知识加工方(出版机构)与知识发行传播方(特指书商)。依据强弱关系理论,笔者以中介管理方(图书馆)为中心,绘制出图书馆出版跨界融合“云中介”元素构成图(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传统图书馆的采购模式以书商为中介,连接图书馆与出版机构、作者,关系紧密,信息重复性较高,耗费大量货币成本与非货币成本(如黑线部分)。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系统弱关系更容易跨越社会界限,起到具有较高异质性的信息桥的通道作用[9],能够获取更丰富的社会信息资源。因此,弱化图书馆供求系统内部已有的强关系,突破边界,通过构建云服务平台等创新应用模式,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加强图书馆与出版机构等弱关系元素之间的联系与流通,广泛协同提高系统的异质性,才能更好地促进知识服务效能和系统良性持续发展。

图1 图书馆出版跨界融合“云中介”元素构成图

3 图书馆出版跨界融合“云中介”元素闭环强弱关系学理分析

3.1 图书馆出版跨界融合“云中介”强弱关系可行性分析

SWOT矩阵分析模型可对图书馆出版循环产业链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全面、系统、有效地研究,根据强弱关系理论中的弱关系理论可明确各主体元素的竞争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统筹考虑、共生营销制定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计划[10]。

(1) 优势分析。加强图书馆与作者、出版机构、用户间的弱关系连接,可省去书商提供书目、发行、流通、馆配等中间环节,缩短了各利益相关者的时间成本,改变了传统图书馆供求关系的产业链模式。同时图书馆、作者、出版社与用户可互提供异质性信息,如出版结构信息与用户需求、国家文化政策等,使图书馆能科学制定文献建设方案、反馈用户需求,出版社能及时调整出版计划,科学定制出版目标,达到生产即所需、互利共赢的目标。

(2) 劣势分析。就目前来说,出版机构对知识传播/发行方(书商)存在严重的依赖,这主要是由于图书馆订购复杂,专业性强,需要附加编目数据、售后服务等相关业务,出版社无法满足需求,而书商却弥补了这一缺失。另外,图书馆采购对书商与出版机构的选择也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评判标准,不能完全保证图书质量服务的最优性[11]。

(3) 机会分析。数字出版重构了图书出版的采编流程,缩短了出版周期,加快了知识的传播,满足了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可根据用户检索行为分析,为用户画像,构建精准科学的知识图谱,有利于提升图书馆知识服务、增强推广效果。开放获取具有免费、无限制获取所需信息资源的特点,对学术资源的交流、共享、传播起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2]。因此,图书馆与出版相互渗透、博采众长,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已成必然。

(4) 威胁分析。“互联网+”时代,网络侵权盗版、侵犯用户隐私、数据滥用等信息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这对图书馆供需产业链中各元素间强弱关系的信任造成许多威胁。同时,图书馆仍面临思维定式、产业重构、功能重新定位等系列问题,缺乏对大数据深度分析、对用户认知心理科学理解的复合型人才[13],使决策依据带有模糊性。另外,资金是开展跨界合作的重要保障,图书馆资金投入不足,对其产业重构、提升知识服务能力等造成严重影响。

通过对图书馆出版跨界融合“云中介”的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各元素进行SWOT匹配分析可以看出,两者的合作是符合长期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双方共同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仍需借助数字化、网络化等信息资源云平台,进一步分析图书馆出版融合产业链间的强弱关系结构机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强强联合,寻求最优的合作模式,为图书馆的成长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2 图书馆出版跨界融合“云中介”元素间强弱关系结构机理

图书馆出版跨界融合“云中介”中各元素都具有多重身份与社会属性,按供需、强弱关系来看其结构机理关系可看作一个动态循环的网络关系链条。该链条的特点是利用互联网“云中介”服务平台,通过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流动将知识供应方(上游)、中介管理方(中游)、知识需求方(下游)联系起来,使各信息桥元素间不再彼此孤立,而是平等共生、互利合作的关系[14],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上中下游垂直化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提升服务效能与工作效率等多边共赢的目标。

(1) 知识供应方(上游)。知识供应方包括知识生产方(作者)与知识加工方(出版机构)与知识发行传播方(书商)。其中作者与出版机构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相互选择的供求关系。而书商因无法获取书号,常常与出版机构合作,负责图书策划与作者包装宣传,他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构成供需间的强关系。这条看似合乎情理的产业链,实则隐藏着诸如买卖书号、市场垄断哄抬价格、拜高踩低、误导用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劣行,需对其进行弱化处理。据目前统计分析,80%图书馆结合用户需求,由书商完成采购流程,这期间出版社、作者与图书馆、用户间并没有直接联系,所以他们相互间是弱关系。同时,书商核心服务对象也由用户与消费者转变成图书馆,其与用户的联系呈微休眠关系。这种本末倒置的局面最终会“让用户欲读无处借,图书馆有书无人读”成为一种尴尬。

(2) 中介管理方(中游)。中介管理方(图书馆)可以看作知识供应方(作者、出版机构、书商)的需求者,知识需求方(消费者、用户)的供应者。目前,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仍是与书商、出版机构合作完成。可以看出图书馆与书商的关联度强,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链条式强关系;与作者、出版机构的联系不足,属于弱关系连接;与消费者、用户是黏性关系。作为中介管理方的图书馆,一则要牢牢抓住消费者、用户的“痛点”,做好知识传递反馈与输出供给服务,尽量为他们提供所需即所得的图书。二则要弱化与书商的“捆绑关系”与依附性。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书商为图书馆提供的大部分是畅销书、通俗实用性图书,学术性、专业性强的图书较少,导致大量学术价值高的书找不到需求者被囤积。三则为解决出版机构星罗棋布的分布现状问题,需以用户需求为驱动,加强图书馆与出版机构、作者间的弱关系的连接,互通反馈信息,提高并扩大信息传递速度与范围,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3) 知识需求方(下游)。知识需求方通常指的是消费者或用户,它与供应方(知识生产方、知识加工方、知识发行传播方)、中介管理方等构成一定的供需关系,且以消费者或用户的需求为导向。消费者或用户与中介管理方(图书馆)间的供求关系呈现一种双向的黏性关系;与知识发行传播方(书商)呈现一种单向的微休眠关系;与知识生产方(作者)、知识加工方(出版机构)则存在双向的弱关系。从某种程度上看,消费者或用户可以看作是图书馆、出版机构、作者的需求方,也可看作他们的供应方(传递信息和知识信息),三者的角色可相互转化。加强消费者或用户与作者、出版机构之间的弱关系,减弱其与书商间的休眠关系,可使作者、出版机构更容易获取有效的异质性需求信息,提升知识服务效能,用户或消费者通过使用这些本身具有使用价值的知识成果,达到满足需求的目的。

4 图书馆出版跨界融合“云中介”强弱关系建设路径

4.1 洞察用户需求,加强反馈机制建设

在出版跨界融合“云中介”动态链条中出版机构作者,图书馆需洞察用户的需求并建立合理的反馈机制,时刻关注用户多元化、动态化、个性化、集成化与网络化的信息需求,敏锐捕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通过抽样调查、问卷法、普查法、座谈法等多种调查方式,积极拓宽与建立完善用户反馈信息渠道,架起三者间的沟通桥梁。出版机构、作者可根据用户反馈信息,及时调整选题计划的知识结构、层次结构、功能结构、效益结构、消费者结构,合理制定出版目标。图书馆通过成立“读者协会”“图书信息委员会”等组织,及时反馈与分析研究用户对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使图书馆结合学科发展、用户需求、采购目标和经费等实际问题,对馆藏文献信息的建设进行综合测评,实现民主决策、集体荐购的多元化采购目标[15]。

4.2 加快“云中介”平台建设,提升出版服务效能

出版机构、作者与图书馆在跨界融合中,要不断强化彼此间的弱关系,协调创新,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图书馆出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云平台。可将图书馆与出版机构的图书管理系统融合,实时关注数据更新与出版机构让利折扣信息,签订平台互惠协议,建立公平互信的评价标准,促进供需对接,提升效能。同时出版机构需结合自身拥有的学科文献与作者等资源优势,主动为图书馆提供增值服务与个性化的顾问式服务,通过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图书展销会、“真人图书馆”与“新书首发”等系列图书馆阅读推广创新活动,促进图书馆、出版机构与作者、用户间的业务合作往来,推动动态产业链的上下游资源共享、智能互联、全方位立体互动与循环发展[16]。

4.3 整合图书馆馆藏资源,智慧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是图书馆智慧服务与发展的保障。图书馆智慧服务需借助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等现代高端信息技术,根据用户访问数据、RFID射频数据等生成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信息,实时感知、挖掘、获取、分析、评价用户需求,打破边界,采用馆际互借、在线数据库服务等方法,连接一切可以连接的外部力量,不断整合优化与扩大图书馆各类馆藏资源和虚拟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可更好地为用户服务[17]。同时,图书馆应根据馆藏资源的结构,从垂直与水平两方面整合优势资源,运用信息重组技术,摘录和挖掘相关信息,对其进行系统的综合加工,可编制各学科专题数据库,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推动图书馆的创新发展[18]。

4.4 转变服务范式,加强版权保护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语音识别与合成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互联网+图书馆”深度融合。图书馆不再是一个与用户、出版机构独立的信息资源集合,而是一个与用户、出版机构共同成长与发展的有机体[19],其服务范式正从传统服务模式向O2O模式、移动终端服务、空间平台资源共融、情景式嵌入用户生活的精准化服务转变,形成了一种凸显知识创新服务的互利共赢的协同服务模式。此外,加强版权保护是影响图书馆出版跨界融合创新服务范式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如手机出版、按需印刷等新兴商业模式给著作权人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滋生了运营传播渠道强势抽取利益、网络侵权盗版猖獗、维权难度大等问题。图书馆与出版机构间需建立平等互信的合作关系,启用大数据知识版权保护系统,对知识服务链条内的各个链接环节(包括二次加工)进行有效的监护,设置好合理的传播权限,规范用户行为,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促进良性的学术交流与文化传播。

4.5 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

大数据是一种高密度數据处理技术,需要信息服务机构加强数据组织管理,使信息服务更加多元化,满足用户的深层次信息服务需求,这对图书馆馆员是否具备利用信息资源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20]。目前我国图书馆普遍存在学科馆员知识结构单一、队伍结构层次失调、学历与学术能力偏弱等问题,急需完善“精专多能”复合型馆员人才培养。图书馆应根据自身定位,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能要求,建立合理的职称考评晋升与岗位轮换制度,完善管理机制,选择合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促进与提升学科馆员知识结构的调整和信息感知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实现馆藏资源的快速传播。

5 结语

图书馆是一个循环发展的有机体,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动摇了图书馆中介化的职能作用,改变了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方式,促使行业间不断融合与创新发展。事实上,从博弈论的竞合协作视角来看,图书馆出版跨界融合的意义在于合理有效配置信息资源,正确认识与处理图书馆、出版机构、作者、用户、书商间上中下游产业链间的强弱与供需关系,满足图书馆、出版读者、用户的知识需求并降低获取知识服务的产品成本,有助于产业链中不同信息桥与节点的链式合作,形成差异性与互补性的追加价值关系,对于克服跨界合作的“痛点”、最大范围内实现对知识资源的共享、传播公共文化服务与转变知识传递服务模式、提升绩效与效能、加强版权保护、扩大利基市场、创新驱动与转型变革等方面需尽可能充分发挥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实现其经济、文化价值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于无声.我对图书馆“中介性”的理解[J].图书馆,1987(3):23-25.

[2] 吴长顺.营销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46.

[3] 陈昌.“互联网+”环境下第三代图书馆“再中介化”建设[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7,26(2):51-56.

[4] 于风程.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的图书馆“去中介化”辨析及中介性2.0的形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2):4-9.

[5] 邱泽奇,乔天宇.强弱关系,还是关系人的特征同质性?[J].社会学评论,2018,6(1):3-20.

[6] 李继宏.强弱之外—关系概念的再思考[J].社会学研究,2003(3):42-50.

[7] 单春玲,赵含宇.社交媒体中商务信息转发行为研究——基于强弱关系理论[J].现代情报,2017,37(10):16-22.

[8] 吕行佳.社交网络中的强弱关系转化[J].新闻研究导刊,2017,8(5):76+120.

[9] 刘中华.新媒体视域下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行为探析[J].图书馆论坛,2015,35(5):50-55.

[10]刘晓辉.基于心理延续模型的公共图书馆品牌营销策略[J].图书馆学刊,2019,41(02):35-39.

[11] 从慧.新营销模式下的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业务合作策略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21):154-155+157.

[12] 夏丹.学术图书出版推广馆社合作模式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22):41-47.

[13] 张钰梅.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与出版社跨界合作[J].新世纪图书馆,2016(8):56-59.

[14]唐虹.“互联网+”时代城市图书馆跨界服务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8,38(10):142-145+172.

[15] 张忠凤.论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研究与用户满足机制的构建[A].华北地区高等学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华北地区高校图协21届学术年会(河北)论文集[C].华北地区高等学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2007:6.

[16] 默秀红.“互联网+”背景下的图书馆跨界合作实践与思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41(11):79-82+56.

[17] 袁红军.基于“互联网+”背景的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3):109-112.

[18] 胡睿.数字出版与开放获取环境下的图书馆角色[J].科技视界,2013(9):6+39.

[19] 金小璞,徐芳,毕新.“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范式演变与业务流程重组[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7(5):5-11.

[20] 陈芳璇.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复合型馆员的素质定位与培养研究[J].情报探索,2017(12):62-65.

猜你喜欢
跨界融合出版图书馆
图书馆
IP模式:中国电影产业实践与资本抉择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众筹出版是一种出版创新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从西方青年学者与翻译家看中国出版“走出去”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