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植入及随访分析*

2019-12-17 08:01凌天佑金奇潘文麒陈康谢玉才张凝林长坚谢运卫越吴立群
关键词:右室起搏器导线

凌天佑 金奇 潘文麒 陈康 谢玉才 张凝 林长坚 谢运 卫越 吴立群

电极导线是起搏器系统相对脆弱的环节,而起搏器囊袋的感染等更是棘手的问题[1]。相对于传统起搏器,无导线起搏器通过股静脉植入,没有电极导线和囊袋,避免了相关的并发症。近期研究提示,其植入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良好,与传统起搏器相比,主要并发症降低了48%,具有较大的优势[2-3]。笔者对前期在本中心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进行了分析随访,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自2018年8月13日到2018年11月26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无导线起搏器(Micra,美国美敦力公司)植入的患者。

1.2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手术操作 穿刺右侧股静脉,放置0.035“超硬导丝至右房;用14-18 Fr的扩张鞘逐步扩张穿刺部位及血管后,经导丝插入外径27 F的Micra 穿刺鞘/扩张管至右房,移除导丝和扩张管,在持续的冲洗递送系统下,将递送系统插入Micra穿刺鞘,推送递送系统至右房中部,将穿刺鞘回退至下腔静脉,递送系统跨过三尖瓣,将Micra送至右室间隔中下1/3处,顺时针旋转递送系统使Micra更偏向于间隔的位置,右前斜位30°注射造影剂确认递送系统与心肌贴靠良好,左前斜位40°再次注射造影剂确认朝向间隔部,解锁拴绳,向前推送递送系统以使头端产生压力,可以通过透视观察到导管鹅颈形的变化,满意后,准备释放Micra,按下并往回退一半解锁按钮,使固定翼释放,往回轻拉递送系统以释放鞘管上的压力,同时回退解锁按钮。完全释放Micra,将递送系统回撤,使其与Micra完全分离,初测电学参数,同时进行牵拉试验,逐帧观察影像,确保至少2个固定翼固定于心肌,再次进行电学参数的测试。要求R波>5 mV ,阻抗400~1 500 Ω,阈值≤1 V/0.24 ms脉宽时。如参数不满意,需要重新定位Micra。如各方面参数满意,则准备结束手术,拉紧拴绳,往前推送递送系统接近Micra尾端,冲洗递送系统,轻轻往复牵拉拴绳确保无阻碍。从阻力最大的一端剪断拴绳,在影像下缓慢回拉拴绳直到拴绳完全拉出递送系统。手术时间定义为Micra穿刺鞘进入皮肤至起搏器植入完成后穿刺鞘撤除的时间。

1.3随访 患者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后,术后第2或3天行起搏器程控检查,植入后1、3、6个月行起搏器程控检查。

2 结果

2.1一般临床资料及病因 共入选15例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70.13±10.62)岁。其中持续性心房颤动伴慢室率及相关症状4例,间歇性窦性停搏伴相关症状9例,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各1例。有高血压史患者7例,糖尿病患者4例,左室射血分数均正常范围。

2.2手术相关参数 15例患者全部成功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影像学提示起搏器位于右室中低位间隔(图1);平均心内释放次数1.87次,66.7%(10/15)的患者心内1次释放成功植入;13.3%(2/15)的患者2次释放成功;6.7%(1/15)的患者4次释放成功;本研究中最多心内释放次数为5次,发生于13.3%(2/15)的患者,这两例患者均为前10例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7%(1/15),1例患者术中发生动静脉瘘,术后外科手术修补血管,至今未发现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时间(39.93±22.10)min,曝光时间(265.53±174.22)s,与前10例相比,后5例的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均显著下降(表1)。

A:正位; B:左前斜位图1 无导线起搏器位于右室中低位间隔

表1 植入前10例与后5例的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的比较

注:与前10例比较,*P<0.05

2.3起搏参数测试结果 术中测试时,所有患者的阻抗都处于正常范围;86.7%(13/15)的患者术中起搏阈值和感知的R波都处于要求的范围,有2例患者的起搏阈值为1.13 V,1例在术后第3天测试时降至0.5 V,另1例在术后1个月测试时降至0.5 V; 另有2例患者术中感知分别为4.3 mV和3.3 mV,术后2天测试时,R波都已>5 mV。总体来看,每一次测试的数据与前一次相比,起搏阈值无显著变化,阻抗随时间有所降低,感知逐渐升高,且植入后2~3天内变化最大;与术中测试相比,术后第2或3天阻抗降低16.9%,感知升高30.8%,都达到显著性差异;直到植入后6个月参数趋于更稳定(图2, 表2)。

术后指术后第2或3天起搏阈值无显著变化(A),感知逐渐升高(B),阻抗随时间有所降低(C)图2 术中和术后的起搏器参数测试结果

表2 术中及术后起搏参数测试结果

注:# 脉宽0.24 ms;与前一次测试数据相比,*P<0.05

3 讨论

Micra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起搏器,长度25.9 mm,宽度6.7 mm,重量仅1.75 g,又被称为胶囊起搏器,其拥有传统起搏器的功能,包括自动阈值管理、频率应答、以及兼容磁共振等,又消除了起搏器囊袋和电极导线带来的并发症。我们的研究发现:①无导线起搏器Micra可以安全顺利地植入右室心腔内;②手术操作便捷,且随手术例数的增加,手术时间减少;③植入后起搏器工作参数良好。

无导线起搏目前仅能实现单心室起搏,我们植入的患者主要包括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心动过缓、间歇性窦性停搏、以及间歇性高度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Micra的国外研究[2-3]中,植入成功率>99%,植入后阈值稳定,并发症发生率低。国内的报道与之相似[4-5]。我们的研究与其一致,所有患者都成功植入Micra,在10例手术后,手术时间和曝光时间显著降低,后5例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3 min,提示无导线起搏植入手术易于掌握,手术流程的方案稳定可靠。研究中仅1例患者术中右侧股静脉穿刺时发生动静脉瘘,因为Micra穿刺鞘比较粗,为27 F,最后患者通过外科手术修补血管,其后的Micra植入手术中,通过加强穿刺时动静脉的辨识,未再发生血管并发症。国外研究中动静脉瘘的发生率0.55%,也是属于并发症中发生概率较高的,植入术中应引起关注。关于Micra在心内的植入位置,在目前的植入方案中,建议Micra植入位置为右室中低位间隔部,以减少心脏穿孔的发生,我们的研究中,严格按照方案要求,未发生心脏穿孔或填塞事件;右室心尖部心肌较薄,而Micra有4个固定翼,植入时至少要保证2个固定翼嵌入心肌,因此,倾向于置于右室间隔位置。Micra早期研究中,心脏穿孔或心包积液的发生率为1.6%[3],稍晚的注册研究中,该并发症的发生率下降到0.13%[6],可能与后面的研究植入位置更强调间隔部相关[7]。近期也有研究将Micra置于右室流出道,结果发现与中间隔以及心尖部相比,右室流出道位置植入阻抗相对较高,起搏阈值和感知无显著差异[8]。本研究中,80%的患者心内Micra释放2次内取得成功;最多为5次,发生于前10例中的2例患者;没有发生剪断拴绳后需要取出Micra的情况。既往研究中,77%的患者在释放2次内即可获得成功[6]。如果拴绳剪断后,有取出起搏器的需要,Micra尾端有突出的近端回收装置,可以通过圈套器抓取[7]。关于起搏电学参数,随着术后时间进展,感知有所上升,阻抗为下降趋势,且术后短期内变化最明显,在前期研究中也有类似表现[2];起搏阈值整体无显著变化,但植入时轻度偏高的两例患者,术后1个月内都下降到了正常值。有研究发现,植入时起搏阈值<2 V的患者,大多数起搏阈值可逐渐降至1 V以下[9];而植入时起搏阈值超过2 V的患者,很少会起搏阈值降至1 V以下,因此,如植入时起搏阈值超过2 V,应考虑调整位置。

猜你喜欢
右室起搏器导线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糖尿病心肌病右室功能的应用进展
儿童右室流出道微静脉性血管瘤1例
斑点追踪技术评估肺动脉瓣狭窄胎儿右室功能的应用
架空输电线路弧垂观测装置内置算法研究
超声诊断右室心尖发育不良并室壁瘤形成1例
铝棒导线在汽车线束领域的应用
东华大学研发出可体内吸收型蚕丝导线
起搏器置入术术中预防感染的护理体会
汽车导线性能和应用分析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