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9-12-19 20:29赵奕闻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5期
关键词:盈余财务信息

赵奕闻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4)

引言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不断繁荣,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逐渐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上市公司在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而衡量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会计盈余。诸多上市公司为了使企业的盈利能力被投资者所认可,就会操控会计盈余,进行向上或向下的盈余管理。然而过度的盈余管理会造成严重的会计失真,在很大程度上会对社会公众、投资者以及债权人的利益产生严重的影响,并且不利于上市公司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上市公司应当重新审视盈余管理,避免其对公司造成不利的影响。

一、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原因

(一)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

在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够确保公司治理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当前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普遍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无法最大限度发挥其本质作用。同时,公司董事制度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缺乏普遍性。正是由于当前董事制度的不合理性,导致大部分董事不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履行其岗位职责,公司管理当局擅自使用职权,致使公司出现盈余管理现象。

(二)缺乏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

随着上市公司不断地深入发展,财务信息披露问题是当前大部分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上市公司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对其工作地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司董事会成员在分析公司经营现状时,主要依据通常是当前的这些财务信息。信息披露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相关决策事项。但是,公司管理阶层部分人员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经常会采取一些方式粉饰财务信息,致使盈余管理现象在特定的时期内存在一定的隐蔽性。但长此以往当前这种行为必然会超出一定的限度,致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得到基本保障。

(三)会计准则系统不健全

当前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表明: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在盈余经营管理过程中,主要以政策变更判断、会计准则漏洞等形式实现管理。公司会计准则是否规范,不但影响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且还关系到其相关性。基于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上市公司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会计事项也随着增加。由于会计准则系统更新相对较为迟缓,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契机。目前,我国为了对上市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规范,出台了相关经济法律法规,但在出台的法律法规中,其相关内容仍然存在相互冲突的地方。这些法规的不完善性,也为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解决的优化对策分析

(一)调整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表明:与治理结构较为严谨的公司相比较,治理结构较为松散的公司更容易出现盈余管理现象。就国内上市公司而言,董事会股权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因而董事会掌控公司的决策权与所有权,但也存在部分公司董事会与管理层是一致的。基于此情况下,国家应该根据当前的形势,不断完善相关股权机构,减少国有股份的占有率,尽最大可能培养其他类型投资者。与此同时,根据上市公司发展需要,不断健全董事会制度,强化上市公司内部管理,避免因管理不善而造成董事会操控大权,损害相关股东合法权益的情况。

(二)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

为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进行补全,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加大信息披露管理力度,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做出合理规范,加大对其内容的审查力度,最终确认实际审查可靠性。其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司的发展,通过对内部控制进行披露,有助于保证上市公司顺利发展。其三,强化对非财务信息披露。具体来讲,量化上市公司的发展能力、社会效益等,同时要对其进行披露。其四,对部分信息披露不合规的企业,逐渐加大惩罚力度。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上市公司不实披露信息的违规成本,间接性地减少其不当盈余管理行为。

(三)完善监督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目前,国内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而出台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并且涉及的相关处罚规范缺乏全面性,相关监管制度不够完善,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操纵空间。基于此情况下,我国要针对当前上市公司存在的盈余管理问题,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加大对其监督力度。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避免让部分有违法倾向的公司钻空子。此外,由于上市公司与会计事务所属于合作关系,而这种长期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审计的独立性造成影响。因此,国家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不同的信息渠道,增加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同时,要加强对相关审计人员管理,增强审计人员责任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国内资本市场来讲,仍然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例如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市场机制不成熟等,而这些问题决定着盈余管理并不能够为国内上市公司带来积极的作用。因此,上市公司在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要重新审视盈余管理的作用,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负面作用。

猜你喜欢
盈余财务信息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水利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