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滨海景观设计研究

2019-12-19 02:41何梅珺孔祥川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9年12期
关键词:海岸带断点滨海

何梅珺,白 晶,孔祥川,隋 龙

(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山东 青岛266100)

0 引言

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重大海洋工程之一,其以提升海湾生态环境质量和功能为核心,以提高自然岸线恢复率、改善近海海水水质、增加滨海湿地面积为目标,逐步实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丽”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1]。海岸带作为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基底,决定了其景观与规划设计应该是一种能够解决多方面问题的设计,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能够遵循生态修复为先,景观与功能并重的原则,全面、多方位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本文通过青岛西海岸新区海岸带(星光岛珊瑚贝桥至古镇口海军大学)景观设计项目,试图提出以蓝色海湾整治与修复为原则,以海岸带贯通与衔接为基础的滨海景观设计新思路。

1 场地特征与挑战

西海岸新区拥有282 km海岸线,占据了青岛海岸线长度的36%,串起了新区的历史与现在、自然与人文[2]。本案起于滨海大道的星光岛珊瑚贝桥,止于古镇口碧玉路,全长约16 km。项目场地拥有一览无余的海岸线,原生环境优越,但近年来海域内私搭乱建、非法围填海、盗采海砂现象时有发生,非法倾倒废弃物、直排污水入海、盗伐沿海防护林行为屡禁不止,使海岸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已成为影响新区城市品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同时,海岸线旅游资源尚未得到整合和深入挖掘,代表当地文化的海草房、传统渔村等尚未得到有效保护,正在随着时间慢慢地消逝。因此,作为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下海岸带的景观规划设计,场地给项目提出了挑战。

(1)海岸带生态环境的修复:项目场地现状复杂,部分区域存在垃圾遍地、岸线缺失破损、非法围填海的情况。如何改善岸线生境、退养还滩(礁),营造生态自然、和谐健康的滨海景观空间是设计面临的第一大挑战。

(2)海岸带的衔接与贯通:本案场地存在改建区段与新建区段并存的问题,且有两个横向断点(自然河道断点、景观衔接断点)。如何实现场地的贯通,保证海岸带纵横可达性成为设计另一挑战。

(3)公共空间的缺失:16 km海岸线蜿蜒曲折,夹于海岸保护带与规划用地之间,项目场地狭长且又变化无序。如何在这样多变的空间内设计满足符合多种功能的滨海景观与公共活动空间,是设计所面临的又一挑战。

2 设计理念与思考

面对场地的诸多挑战,青岛西海岸新区海岸带的核心设计理念是将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的载体,赋予其新的功能和生命。

(1)保留生态景观本底:保礁、瞰海、退沙,本案采用现代极简、自然、原生态的设计手法,保留原有礁石、沙滩,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呈现海岸带原生风貌。

(2)突出人文关怀的场地精神:顺势、合理、安全,设计依托海岸带顺势而为,以岸线贯通与衔接为基础,拓展游人亲海近海的公共空间,增强岸线旅游、休闲、观光等功能。

(3)用设计语言讲述海岸故事:保留、传承、发扬,设计充分挖掘西海岸本土文化,使得景观营造更具地标性特征;保留与传承具有历史印记与时代记忆的环境设施,为西海岸新区打造一处展示生态文明与艺术休闲的新城市客厅。

3 规划方案与策略

青岛西海岸新区海岸带的景观设计,遵循生态优先、极简自然、人性关怀的设计原则。从焕然一新的海岸线到植物景观的营造,从导向系统到景观桥梁,这一设计原则始终贯穿16 km海岸每一处细节。

这一项目设想将通过三个层面的策略落实:以生态还原为基础的滨海景观带、以慢行系统为引导的滨海景观带、以公共空间为触媒的滨海景观带。

3.1 修复—以生态还原为基础的滨海景观带

“设计治愈自然”是项目对海岸线进行景观生态修复的主旨。蓝色海湾行动的核心在于提升海湾生态环境质量和功能,因此设计采取极简、自然、低冲击的景观营造手法,遵循海岸基线保护的原则对现状海岸线进行改造和整治,对海岸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本案海岸线修复策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自然化修复:项目区段内海岸线多为砂质岸线,设计通过沙滩养护、促淤保滩等人工措施与手段,恢复自然滩岸,重建海岸带生态系统。

(2)景观化修复:通过低影响开发、环境整治和景观营造等措施,拆违建、清岸线,构建慢行系统和滨海景观带,还原和保护近岸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脉,提升海岸景观效果,展现岸线景观价值[3]。

(3)生态化修复:在风河及青草河入海口等生态功能退化的区域,通过建设海岸生态廊道、构建人工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开展植被与湿地恢复等修复工程,改善海岸带生态环境,提高稳定性[3],见图1。

(4)安全性修复:通过修复现状缺失及破损堤岸,对海防工程进行加固提标和提高防御等级。采取布置海岸防风林、岸线清淤疏浚等措施,增强海岸带灾害防御能力、改善海洋水动力环境和提升开发利用的环境支撑能力[4]。

图1 海岸带自然化修复

3.2 贯通——以慢行系统为引导的滨海景观带

3.2.1 16 km 公共慢行系统

16 km舒适宜人、连续贯通的慢行系统是整个海岸带设计的基础,本案以使用人群、交通方式、行进速度和活动类型之间的本质联系为出发点,营造丰富多样,舒适共享的滨海慢行氛围。

依据《青岛市慢行系统导则》要求设计,单向慢行系统宽度设定为2.5m,混行慢行系统宽度设定最少为4m,局部可根据现状与景观需求适当拓宽。项目慢行系统全程16 km,分为现状道路改建段与新建段。

(1)改建段:根据慢行系统整体设计要求,对现行道路宽度加以整理,利用园区现状道路,通过标线绘制、道路联通、标识系统设置等联系区域慢行系统。

(2)新建段:新建区段滨海沙滩资源、生态林带资源丰富,慢行系统作为一条纽带,联系南北、东西,串联起周边资源,为行人营造生态景观走廊。流畅无阻、充满活力的慢跑道和骑行道利用海岸的堤顶,为都市的运动爱好者提供了不受行人干扰的独立空间。设计采用露骨料透水地坪+景观木栈道+防护栏杆整体设置并结合道路及护岸建设,在两者间区域打造景观竖向变化丰富的带状空间,提供大量小型、中型停留及休憩空间供人驻足观望。

海岸慢行步道紧邻大海,考虑到景观的时效性、长久性、耐用性、防腐性等因素,采用石材及露骨料透水地坪进行铺设(主要采用石材),并喷涂标线和LOGO,引导骑行者通行,见图2。

图2 海岸带慢行系统

3.2.2 海岸断点的贯通

滨海横向断点共分两大类:自然河道断点、景观衔接断点。

(1)自然河道断点贯通:项目为海岸的青草河河道断点设计了联系桥梁。桥位处水面宽度较小,桥下净空条件一般,为此,桥体采用多跨简支板梁结构,桥梁侧面采用高低起伏的波浪造型进行景观装饰。采用极简的处理手法,既不会对海岸生态景环境和自然景观造成造型和色彩上的压力,又能体现此区域海洋文化特色,见图3。

图3 青草河景观桥

(2)景观衔接断点贯通:海岸带贯通不应只狭义局限于沿岸地带,优质的慢行系统,需要引导人们自然而然得去探索发现。以滨海大道沿线为起点,项目规划有多条道路纵向直通滨海步道和它们的海岸端点,通过景观提示、标示处理和导向系统,指引人们轻松到达海滨。

3.2.3 海岸驿站系统

在这些通往海岸道路的尽端,与慢行系统的汇合点,项目设置了多个提供休息座椅、导示牌、饮水桩、自行车拴以及共享自行车的滨海驿站(每个构筑占地100~200㎡)。其中3个位于重要的交通节点和人群汇聚处的大型驿站,提供客服大厅、商业空间、卫生间、开水间、超市、哺乳室、休息室等服务,见图4。驿站设施结合节点空间布置,兼顾整体慢游路线来确定设施等级及服务半径,从而形成完善的慢行服务网络。

图4 海岸驿站

这里是海岸带的迎宾点,也是补给站,人们相约聚集,获得补给休息,灵活选择各种交通方式纵深游览。

3.3 激活—以公共空间为触媒的滨海景观带

一处优质的公共空间是能够充当区域发展的触媒与引擎的,而海岸景观空间的打造,更是能赋滨海新的活力与影响。海岸慢行系统空间通过性强,难以使游人停留驻足。由此,设计在其沿线宽敞区域以及观海特色区域,通过两大主题公共空间的打造,以景观营造氛围,以设计讲述文化,激发滨海活力,表达场所精神,满足城市居民对聚会、野餐、运动等不同活动的需求,成为海岸新亮点。

(1)“观澜之境”主题节点

该节点位于星光岛珊瑚贝桥至青岛国际游艇会区段,向南远观灵山岛,向北遥望珠山、藏马山,观景条件优越。所谓“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设计从浅滩退潮后的肌理中寻找灵感,运用简洁的线条将微地形绿地与硬质铺装相融合化作山川与波浪,勾勒出精致的轮廓,打造层次丰富的多维度景观空间。“凭栏观山海,一览灵山岛”,营造通透的视觉效果是此节点的重点,植物种植以草坪与低矮灌木为主,局部点植大乔木,为游人提供趣味多变的活动空间的同时打造观山、瞰海、览岛的景观通廊。

(2)“云海河口”主题节点

该节点位于青草河口区域,设计以入海口独有的碰撞景观为切入点,捕捉海浪与河流的自然姿态,镶嵌于场地之上。海之所以是海,河流之所以是河流,在于他们的流动性、多变的形态与自由的走向,因此设计将“水浪纹”作为主体元素,从铺装到树阵种植再到景石坐凳均采用这一元素体系。场地的弧形空间与其所利用黄色、蓝色透水地坪所塑造的环形铺装形态,隐喻着海纳百川的包容,周边红礁石色的几何廊架也印照了海浪与礁石的碰撞,见图5。设计虚实相结合,将海洋文化镶嵌于无形之中。在细节方面,步道外侧与现状海堤衔接区域设置木栈道铺装及木质立柱与麻绳栏杆,增强通行舒适度同时保障人行安全。

图5 主题节点景观

4 结语

绵延数百公里的海岸线,是青岛西海岸新区最大的户外公共空间。海岸带的公共空间整治,为这座新区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重拾在加速发展过程中暂时被忽略的自然生态、人文关怀、公共生活和健康诉求。本案在滨海的自然基底上,在岸线的肌理上,通过以包括生态保护、交通组织、公共空间等三方面的景观设计手法,让自然做功,创造了一处具有弹性容量的慢行网络和丰富的海岸带景观空间。16 km的海岸带景观深情地回望海洋文化的过去,并憧憬于生态文明的未来,建成以来的使用表明,场地较为圆满地体现了设计的理念,深受游客好评,已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海岸旅游景观的一大亮点,对于基于海岸生态恢复的景观设计更是一次具有积极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猜你喜欢
海岸带断点滨海
海岸带人工地貌演化及其资源环境应研究
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空间功能分区——以宁波市为例
滨海白首乌
海岸带弹性初探
滨海顶层公寓
砂泥互层断点组合类型及其合理性分析
——以大庆长垣萨尔图油田为例
用Eclipse调试Python
一类无限可能问题的解法
岳滨海 藏石欣赏
滨海,中国航天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