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一个文献综述

2019-12-20 12:41
新营销 2019年7期
关键词:信贷业务信贷商业银行

(长春光华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一、关于绿色信贷

(一)国外文献综述

关于绿色信贷的定义,国内外并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国外对于绿色信贷的研究早于国内。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八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通过了《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且被国际上广泛接受。从此,各国开始将金融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形成了“可持续金融”,即将环保理念纳入金融业的理论实践中。Marcel Jeucken(2001)指出,可持续金融是银行通过制定相关的融资要求,控制信贷的投放领域和投放量,将资金投向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企业和项目中。Marcel Jeucken在 2003 年对可持续金融的理论内涵又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可持续金融理论就成了发达国家协调金融业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主要理论依据。

此外,赤道原则是国外关于绿色信贷定义运用最广的诠释,2002年,花旗银行等9 家跨国商业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了项目融资与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问题,制定了“格林威治原则”作为衡量项目融资是否符合环境标准的指标。2003年,“格林威治原则”正式命名为“赤道原则”,并与同年6月正式公布实施。赤道原则作为国际上新的融资行为标准,对于在融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问题,能够进行有效识别。

(二)国内文献综述

1.绿色信贷的内涵

我国首次出现绿色信贷政策,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原银监会于2007年联合发布的《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环发〔2007〕108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其目的主要是加强环保和信贷管理工作的协调配合,强化环境监督管理。《意见》中要求,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信贷手段保护环境,严格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同时环保部门要及时向金融机构披露企业相关环境信息。2012 年,金融监管部门再次发布了《绿色信贷指引》(银监发〔2012〕4号),明确了绿色信贷将大力支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的基调。

2.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现状

银行业作为经济系统中最重要的金融媒介,肩负着协调投融资双方资本供求,发行或承销绿色债券,创新和推动服务产品绿色化的重要任务,同样也是绿色金融系统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和行动者。

发展绿色信贷的目的是通过调整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流向,以实现支持绿色环保产业的目标。国内外的商业银行实际操作中,可通过信贷资金的调配,完成重点支持绿色产业的任务。主要操作方式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为大型节能减排公司提供政策优惠,对于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不予发放贷款,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国内各大商业银行抓住绿色金融的巨大发展机遇,对绿色金融的发展注入了大量时间、人力和财力。继兴业银行之后,地方性银行,例如,江苏银行紧随其后于2017年在官网发布将赤道原则作为其项目投资和运营管理的准绳。之后又有更多商业银行跟随时代脚步,在赤道原则领域进行一系列开发和创新。如工商银行运用赤道原则将原来的信贷领域进行了详细分类,在对企业进行贷款发放时采取投票制确定企业是否有资格,并开发独具特色的绿色信贷产品——“网贷通”“易融通”,有效降低了环境风险。作为我国的首都,北京成立了我国第一家绿色金融专业机构。上海也不甘处于下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提出商业银行应该进行低碳建设,并开发出相关领域的理财产品。截至2018年12月,共有2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计发放绿色信贷8万亿元,同比增长16%,发展速度迅猛。这表明我国虽然足够重视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但其规模还远远不够。

二、绿色信贷业务的影响

通过查找国内的相关文献,学者们大致将绿色信贷业务的影响分为对企业的影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绿色信贷对企业的影响

绿色信贷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姚蕾(2016)通过数据分析,表明环境信息披露良好的企业,融资成本更低。陈琪、张广宇(2019)认为,绿色信贷政策的实行,对“两高一剩”企业来说,既限制了融资规模又提升了融资成本。苏冬蔚、连莉莉(2018)同样得出绿色信贷政策可以抑制重污染企业的债务融资行为的结论,而且可以使企业的投资价值显著下降,但是绿色信贷只能影响企业长期负债,对于流动性负债未起到明显作用。

(二)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实行的绿色信贷业务,郭添(2019)对工、农、中、建、交以及招商银行近三年发放的绿色信贷数量进行了统计与说明,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绿色信贷规模小、监管不完善、专业人才不够等问题。姜雪、刘晓玲(2019)从促进银行原有产品、改善环境等方面指出了商业银行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必要性。

关于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对绩效产生的影响,李启明、袁杰辉(2018)利用最初实行赤道原则的16家金融机构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践行赤道原则有助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张晨、董晓君(2018)通过实证发现,绿色信贷占比的提高,银行绩效会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走势,但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面临绩效下滑时,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的溢出效应,缓解下滑趋势。张琳、廉永辉(2019),选取了29家商业银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绿色信贷占总贷款比重越高越有助于商业银行净息差的提高。

对于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对商业银行风险和竞争力的影响,孙光林等(2017)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有抑制作用。随着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规模的扩张,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会明显降低。高晓燕、高歌(2018)提出,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可以提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三)绿色信贷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裴育等(2018)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进行研究,表明绿色信贷可以显著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张云辉、赵佳慧(2019)采用PVAR模型,证实了绿色信贷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绿色信贷长期对产业优化有显著形象。钱水土等(2019)运用灰色关联分析证明了绿色信贷与第三、第二、第一产业的关联度由强到弱,并得出绿色信贷虽然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但作用有限的结论。

司佐峰(2019),以河北省为例,从生态修复、产业转型融资的角度分析了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意义。

三、总结

结合各位学者对绿色信贷的研究,可以发现:

虽然绿色信贷可以提升重污染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融资规模,但是只能影响企业的长期融资行为,对于短期流动性融资行为的抑制无法发挥较大作用。原因可能是商业信用的存在代替了企业短期融资的银行信用渠道,这就需要政府联合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对商业信用中不符合环保政策行为的治理和监管,才能够堵死污染企业的融资源头。

绿色信贷业务可以提升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推动商业银行积极改革创新,研发新型金融商品,工作人员素质得到加强,并通过对环境保护起到的推动作用,能够提升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一些学者通过数据分析,也证明了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因为在审批环节的严格控制,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但有些学者认为,伴随绿色信贷业务的推广,银行绩效水平会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所以有待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绿色信贷产生的效应和背后的机制,并明确找到绩效下降时,如何通过金融创新,开发其他创新型绿色业务,如绿色债券、绿色理财等,为提升商业银行的营利性提供基础。

所有的学者几乎都认定了绿色信贷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但在如何通过该政策优化产业机构的问题上并未达成一致意见,说明绿色信贷政策应该充分研究该政策对不同产业的不同影响,进而再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

综上所述,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商业银行以及当地自身的情况找到合适的绿色信贷实施路径,如果盲目开展,可能效果会适得其反。应该仔细探求绿色信贷促进企业、银行效益的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后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共赢的局面。

注释:

① Ryan Hansen.The Impact of the Equator Principles on Lender Liability:Risks of Responsible Lending[D].London: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LL.M.Dissertation,August 2006,37-38.

猜你喜欢
信贷业务信贷商业银行
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
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信贷业务尽职免责规定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外债及其他信贷业务
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研究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