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齐鲁文化传承的青岛美丽乡村旅游建设研究

2019-12-22 21:43范雪峰
人文天下 2019年1期
关键词:青岛村民美丽

范雪峰

乡村,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沃土;文化,是滋润人们不断成长的养分;乡村旅游,则是传承乡村文化的一种寓教于乐的较好方式。因此,以旅游为契机,探讨青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齐鲁文化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多种方式的综合调研,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基于文化传承的青岛美丽乡村旅游建设进行探讨。

一、 基于齐鲁文化传承的青岛美丽乡村旅游建设的必要性

(一)促进青岛美丽乡村旅游建设长远发展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青岛乡村的外在环境之美固然重要,但缺乏文化内涵的乡村建设是空洞的、不完美的。如果把乡村建设比喻成一株花,那么文化就是乡村建设赖以生存的土壤。离开土壤的花朵,或许借助某些外力也会盛开,但终究逃离不了枯萎的悲哀。因此,在进行青岛美丽乡村旅游建设的同时,注重对乡村文化的发掘和整理,将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发展。

(二)使优秀的青岛乡村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青岛自古以来就比较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诸多乡村文化的发掘和保护方面,尚未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措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日益遭到破坏,一些优秀的乡村文化也在逐渐消逝,一去不复返。乡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固然能够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但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应以文化保护为前提,在保护乡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建设,使城乡一体化更加合理,为保护和传承青岛的优秀乡村文化做出贡献。

(三)促进青岛乡村的经济发展

基于文化传承的青岛乡村建设,可以使青岛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之路走得更久、更远。以青岛乡村的美丽环境为前提发展旅游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乡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同时为乡村居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这种方式可以使青岛的乡村建设有更充沛的资金支持,进而从多方面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

(四)增加村民凝聚力,提高青岛村民的幸福指数

乡村的环境之美,可以使村民心情舒畅;乡村的经济之美,可以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乡村的文化之美,可以增强村民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及认同;对乡村文化的发掘、塑造,可以在无形中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质。将乡村的发展建设与每一个村民紧密结合,进而增加乡村的凝聚力。基于文化传承的青岛美丽乡村旅游建设,可以逐步提高村民对乡村、对政府的满意度,提升村民的幸福生活指数。

二、青岛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了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发掘及整理推广

各个乡村的风景或许会类似,但文化却不尽相同。因此,独特的乡村文化将是乡村在发展过程中的一张通行证,也是区别于其他乡村的独特明信片。可以说,文化是乡村能够长远发展的根基和灵魂。对青岛美丽乡村的建设而言,调查、发掘及整理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是必不可少的首要工作。但在青岛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仍有不少乡村尚没有利用好乡村文化这张底牌。如毛家山村、青山渔村等,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村,虽然在乡村采摘游、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其乡村文化却鲜有人知。可见,诸多乡村在发展建设的道路上,对乡村文化的发掘和推广程度远远不够。

(二)思路不够开阔,缺乏与新产业、新技术的结合

虽然目前青岛在乡村建设方面已经采取了与旅游业、农副产业相结合的策略,但在发展思路上还是比较局限,缺乏与新产业、新技术的结合。现在青岛的乡村建设大多采取的是“乡村建设+旅游业+农果业”的模式,且各个美丽乡村建设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与此同时,当前青岛美丽乡村的建设也缺乏与新产业、新技术相结合的成功案例。如果青岛美丽乡村在发展思路上不进行创新,长此以往,诸多乡村建设的模式便趋于雷同,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三)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不足,影响乡村的长远发展

青岛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充沛资金的支持。目前,青岛美丽乡村在建设中大多依靠的还是政府拨款。政府的资金支持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实后盾,但一味依靠政府也未必是长久之计。且国家扶持资金毕竟有限,会根据各个乡村的具体情况按轻重主次进行拨款,并不是每个乡村都能获得国家的资金扶持。

(四)未对信息进行整合,缺乏主打卖点。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目前青岛乡村的发展模式逐渐趋于雷同。如果各乡村不对自身优势和特色进行深入分析和发掘,提炼出自己独特的卖点,难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局面。

以乡村农林产业的发展为例,诸多乡村都推出了休闲采摘游的旅游项目。但此乡村的采摘游与彼乡村的采摘游究竟有何不同?青岛民俗村的发展建设,虽然是依托于不同的文化优势,但举行的活动也存在不少雷同之处。如青岛藏马庄民俗村、茶山民俗村等都采取了过年逛庙会的形式,赏民俗、观杂技、品美食等。因此,从青岛乡村的现状来看,大部分乡村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并未突出自身的独特优势。

三、基于文化传承的青岛美丽乡村旅游建设策略

(一)青岛美丽乡村旅游建设应以齐鲁文化的发掘与整理为前提

要传承青岛乡村的各种优秀齐鲁文化,就首先要对各类文化进行搜集、发掘和整理。往常的文化搜集大多是专家直接到各地进行走访、调查,这种方法有较强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但却由于时间、人力、物力的限制,导致了调研的不全面性。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以各个乡村为单位,成立“乡村文化整合”组委会,采取“政府组织,专家主导;组委会协调,全村动员;村民参与,定期汇报”的形式,将搜集、发掘、整合乡村文化的任务落实到各村、分配到个人。同时,可以考虑建立奖励机制,提高村民搜集乡村文化的积极性,加大村官下乡的力度,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新鲜活力。

(二)青岛美丽乡村建设应以产业融合为方向

为了使青岛美丽乡村在今后的建设发展中打破模式单一的困境,应以产业融合为导向。以青岛乡村文化及旅游资源为前提,将现有的乡村文化资源进行分层、分类,继而考虑将不同类别的文化旅游资源结合不同产业进行发展,真正实现多个产业的融合,在促进青岛乡村文化传承的同时,带动青岛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发展。可考虑从以下思路着手:如基于青岛乡村的秀美环境,引进养老产业的开发;基于青岛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设计乡村文化旅游纪念品。将乡村建设与养老、培训、游乐场、美食、文学用品、纪念品,以及游戏、动漫、微电影等互联网产业的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游客的感官体验,同时可以让青岛乡村的优秀文化真正鲜活起来。

(三)青岛美丽乡村建设应以乡企联合为支撑

面对乡村建设资金不足的困境,我们可以采取乡企联合的发展策略。但采取这种策略的前提是,乡村要有自己的特色及优势,要有充足的理由吸引企业进村投资。这便要求乡村在前期发展中,不断尝试和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从而使乡企联合成为美丽乡村后期建设的支撑。在这方面,黄岛新区的12个特色小镇的发展是比较成功的。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企业与乡村先后共建110多个项目,为特色小镇提供了强有力的特色支撑。截至目前,已吸引社会资本100多亿元,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力,真正实现了特色乡镇与企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在乡企联合方面,可以从以下思路着手:以乡村的自我建设及探索为前提,为成功吸引企业投资奠定基础;为了促进企业对特色乡村的资金投入,政府可推出相应的优惠政策,如为企业冠以“文化保护”等公益性的称号、颁发相应奖状、在权威媒体进行公益报道等。

(四)青岛美丽乡村建设应以品牌构建为目标

基于青岛乡村建设当前的处境,青岛美丽乡村在今后的建设中应以品牌构建为目标。乡村建设的品牌构建是指,以青岛乡村的特有旅游资源、特色产品资源以及独有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为载体,深入发掘、分析其优势,提炼出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独特卖点,并对此进行包装、推广等,最终形成具有良好知名度及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继而提升青岛各乡村在同类乡村中的核心竞争力。

不少美丽乡村已经提出了“一村一品”的发展策略,但这里的“品”多指乡村的特色农副产品,涉及的类别较为局限。青岛乡村建设的品牌构建,不仅包括对乡村特色产品的品牌塑造,同时包括对除了产品以外的旅游资源、乡村文化等的发掘、塑造,以及对乡村的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将整个乡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发掘、包装和塑造。如平度“马家沟”芹菜,不仅是山东省著名商标,同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马家沟”芹菜这一农产品品牌很好地带动了乡村周边经济的发展。但青岛大部分乡村在乡村品牌构建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因此在今后的建设中应以品牌构建为目标,通过品牌的塑造提升青岛各乡村在同类乡村中的核心竞争力。

结语

青岛的美丽乡村旅游建设之路已经初具成效,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对乡村中优秀齐鲁文化的发掘、整理、提炼和宣传仍是青岛美丽乡村旅游建设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我们要使青岛优秀的乡村文化,以乡村旅游为契机,得到更好、更广的传承和发扬,并借助乡村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助推美丽乡村的发展,真正使乡村建设和齐鲁文化传承共进步、同发展。

猜你喜欢
青岛村民美丽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