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初探

2019-12-25 01:12郝妮妮张媛杨俊茹谷明霞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2期
关键词:建设方案智能制造产教融合

郝妮妮 张媛 杨俊茹 谷明霞

摘 要:推进智能制造,是全球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化产教融合,推行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是当前智能制造专业群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之路。针对智能制造专业群的总体建设目标,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引入德国双元制专业建设体系、打造名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践平台、搭建双创平台等建设方案。

关键词:产教融合;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建设方案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发展智能制造成为世界各国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共识。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计划、美国的“再工业化”计划、日本的“新机器人战略”还是“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都是智能制造。推进智能制造,是全球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自2015年以来,国家根据制造业发展趋势,发布了多项政策大力支持智能制造快速發展。教育部也根据规划提出了对接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提升计划“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2月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促进智能制造方向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

“产教融合”是指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对接,是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行为或过程[1]。

“产教融合”的研究,最早是在1965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Philip J.Foster在《The Vocational School Fallacy in Development Planning》(发展规划中的职业学校谬误)[2]中提出的。而我国,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国家政策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历程。在2005年全国职教工作会上首次提出“校企合作”,直到2013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报告中首次出现“产教融合”,再到党的十九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近年来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3]。

二、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

产教融合,使产业与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教学过程中提供了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和重要的实习条件。在实践中,学生会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产教结合还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的愿望和热情,激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专业课教师大部分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就职于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水平较高,但是缺乏企业实践锻炼的经验和实践教学技能,造成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产教融合,为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践、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机会,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增强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对于学校建立一支具有现代高等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示范作用的高校“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教育健康发展

深化产教融合,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解决了人才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矛盾,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

三、智能制造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完善实训条件和深化国际合作,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国际领先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践基地,弘扬“工匠精神”面向制造业,培养品德高尚、技术精湛的智能制造杰出应用型人才。

四、建设方案

(一)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学研赛三位一体

深化与国内外知名智能制造企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优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智能制造专业实施“学研赛”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教学为基础,以应用技术研发项目为载体,以创新思维为引领,将“学研赛”三者相互融合,互为贯通,全方位、多途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团队协作、创新创业能力。其中“学”是以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和生产性实训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侧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研”是通过项目开展科研,侧重培养学生的技术研发及团队协作等创新能力;“赛”是通过参与各类技能交流和竞赛,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参与应用技术类项目研究和各类竞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课程建设—对接国际标准,引入德国双元制专业建设体系

针对智能制造专业群,利用德国手工业协会和阿伦应用技术大学在双元制教育方面的权威标准与丰富经验,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引进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教材等国际优质教学资源。以智能制造企业职业岗位能力借鉴需求为宗旨,将智能制造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程,以实训设备为专业群共同教学载体,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基础通用、模块组合、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三)师资建设—打造一批技师、名师、大师

围绕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目标和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培养造就一批社会知名度高、行业影响力大的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建成一支由解决技术难题的大师、具备熟练操作技能的技师和一批既能熟练讲授专业理论又能传授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能手组成的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四)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推进实习实训规范化。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支持各地依托学校建设行业或区域性实训基地,鼓励企业直接接收学生实习实训。

(五)实训平台建设——校企共建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实践基地

围绕智能制造新技术、新工艺,依托北京德信合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德国工业4.0企业,构建“学研赛”一体化的开放共享型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平台。如FESTO授权教育研究院、KUKA授权教育研究院、LN授权新能源及智能电网技术促进中心、SIEMENS授权工控技术促进中心、SIEMENS授权数控技术促进中心、BOSCHREXROTH授权液压技术促进中心、工业4.0创新研究院和E-LEARNING在线实训中心。实训平台的实习环境与企业的环境高度相似,为学生实训创建了最相似的学习环境,同时为教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践行场所。

(六)创新创业——搭建双创平台,构建双创课程体系

以“创新常态化、培训系统化、创业服务化”为指导思想,按照校企协同多方共建“产学研用结合”的原则,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培育一批创新创业成果。

五、结语

深化产教融合,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是当前智能制造专业群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之路,由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坚定思想,坚持探索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不断健全和完善适合智能制造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孔原.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8):62-65.

[2] 付菊,孙弼.福斯特职教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世界职业教育技术,2006(5):22-24.

[3] 李永生,牛增輝.论产教融合及其深化内容[J].北京教育(高教),2018(05):19-22.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

基金项目:北京德信合力-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802033001);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2016M003);山东科技大学优秀教学团队支持计划(JXTD20160505);山东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拔尖人才计划(BJRC20190501)。

猜你喜欢
建设方案智能制造产教融合
节约型高校建设初探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