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分析

2019-12-25 01:12张佳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2期
关键词:资助心理健康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在校生人数日益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年增多。在资助工作中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如何树立诚信意识建立起良好的资助风气是高校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并且,给与学生物质资助的同时,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同样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关键词:资助;诚信意识;心理健康

针对贫困生问题上,党和政府深切关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大教育资助力度,使高校学生上得起学,提升生活质量。政府高度重视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使每一个渴望教育的学生都不会因为经济困难上不起学而辍学,这是资助政策最基本的原则。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对贫困学生的认定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认定主要依据是学生开具生源地贫困证明,但各地区对于贫困的认定具有差异,不可能具有统一的认定标准,致使高校对各地所开具的生源地贫困证明认定具有现实困难,而学校教师深入到每一位学生家庭内部了解家庭经济状况显然不现实,如何让真正贫困的学生受到资助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高校一般会采用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和申请表参加,在全班组织班会让参加竞选的学生用演讲的方式讲述自己家庭情况,然后在班级内采用投票的形式,得票多的学生可以获得资助。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评选初衷是本着一种公平、公正的态度,理论上,同学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和学习更加了解对方,也更能够评选出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但在实际评比当中,还是存在“抱团行为”,学生评选他人的依据仅仅是同学关系和兄弟义气,没有真正从帮助别人的角度考虑。

从现实来看,这样的办法显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存在着以下问题,学生家庭确实贫困,但羞于启齿,不愿意去台上揭露自己的“伤疤”,不能参选何谈能够获得助学金。另有一部分学生家庭贫困,鼓起勇气参选,顺利当选贫困生,但心中一直有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感觉在同班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对于贫困的学生,比起解决他们的现阶段经济困难来说,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塑造人格上的平等,摆脱自卑的魔障,使他们 “有野心”去追求更好的发展。如果贫穷可耻,那最可耻的应该是思想,贫穷并不可怕,贫穷的思维才可怕,在贫穷中拥有不被磨灭的意志,努力奋进追求美好生活。而资助,能够暂时的帮助他们减轻经济上的压力,提醒他们正视自己的潜能、爱好和未来,充盈他们的精神世界,积极去改变自身现状,努力打造自己的未来。在资助过程中也出现这样一部分学生,家庭情况并不贫困,但本着一种申请到助学金是一份“额外的收入”?在高校校园中存在这样想法的学生并不少,与真正贫困的同学一起竞选直接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未能受到资助。这些“伪贫困者”正挤压着真正贫困者的物质资源,然而出现这种现象更严重的是,导致整个校园中对贫困生进行帮助的积极氛围难以形成,也反映出学生诚信的悲哀,一直以来,对贫困生的认定也是许多学校面临的难题。[1]

国家资助体系,是为了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圆梦、追梦,设立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但是在现实情况是高校贫困认定较为困难,许多并不贫困的学生通过略施小计的方法就可得到资助,将这部分钱带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是广大高校资助工作者共同探讨的目标。通过演讲竞选的方式,貌似民主评选但在评选过程中甚至还会出现拉票现象,不仅影响公平公正,对学校认定也产生了很大的困难,还会影响了同学间的相处。

事实上,同学们之间相处时间长,相互之间能够从很多方面了解哪些同学家庭情况困难。如果真正本着一种想要帮助别人的态度,去参与到家庭经济困难评议,认定出真正需要资助的同学,并不是什么难事。试想,如果大学校园中同学们诚实守信、互相谦让,形成良性健康的互帮互助的氛围,辅导员充分的了解学生,急学生之所急,忧学生之所忧,贫困生标准的认定还有那么难吗?关键在于是否有良好的资助风气。 针对资助实际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公平公正的进行评选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大学生对公平的认识和判断

资助政策难以做到公平公正的现实,造成这种现实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同学之间缺少一份善良互助的情怀。学校不仅是一个教学生科学知识,提高理论水平的地方,更应该是教会学生做人。将诚信作为做人道德的底线,将造假之风清除出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对建立起良好的资助风气十分重要。特别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而言,诚信问题要更加注重,不仅体现出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而且也是个人素质的必备条件。如何引导学生更加客观的看待别人遇到的困难,需要有一份“同理心”,能够不依靠人情,本著一种帮助别人的想法客观公正的去评价别人正是辅导员所需要做的努力。加强引导,在评选之前与学生多沟通交流,公平公正的去看待评选,有的学生家庭就等这笔钱去度过一段艰难的时光,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锦上添花无足轻重,雪中送炭生死攸关。

公平是一种主观感受,大学生思想行为处于幼稚和成熟的过渡期,不论是认知水平还是人生经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分析处理问题时还不能够全面和客观。因此辅导员应当通过开展诚信教育主题班会和学生一对一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摆正个人与集体、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非观,促使学生更客观、公正的对待问题,“点燃”学生心中的正气,一个班集体才能在全方位的得到提升。

二、加大资助工作考核监督力度

首先资助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需要辅导员对评定工作内容及评定条件有深刻了解,在资助评选过程当中必须公开透明,整个评选过程都应当秉着公平、公开、公正的态度。作为老师和学生干部应带头严格要求自己,首先了解哪些同学是符台评选条件,严格按照评选流程和要求评选,辅导员参与评选全程,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监督。评选完成后进行班级内公示,畅通监督机制,当有同学提出异议,应及时给予客观公正的处理,逐渐在高校建立起形成干净、清明的资助风气。[2]

三、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多留心,多观察。

在评定时,辅导员所带学生众多,在与学生相处时应有一双深察多思的眼睛,观察学生的平时情况,加强平时生活中的接触及交流并做好记录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遇见的困难,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多与学生接触,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真正喜欢自己的老师,才能走进学生的生活,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只有在制度上更加规范,形成良好的资助氛围,才能将资助工作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但是在资助工作中也遇到一部分贫困的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环境,在整个学习过程党总都要面对比较大的压力,严重者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当前大学生正处于信息化时代,所处的环境更加开放,很多同学爱面子、好攀比的心理也非常常见。家庭经济不好的学生由于物质生活的贫乏往往具有更敏感的心理,在资助过程中消除个别同学的“羞耻感”,除了有关部门提供物质帮助外,受资助的同学心理同样应该受到关注。贫穷并不可怕,帮助贫困生正视现实,做到人格上的自强,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安心学习、圆满就业、成人成才。

(一)努力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提供给学生多种有利于学生专业发展的勤工助学岗位。搭建勤工助学贫困生服务的理念,学校与社会通力合作,加大勤工助学力度,多设立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勤工助学岗位,能与使他们发挥专业特长,学以致用。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自身专业劳动获得报酬,并且能够缓解经济困难,从而达到实现自我教育目的。高校可以利用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形成互助合作关系,建立起校外奖助学金捐赠机制。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和地方政府积极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联盟等方式,既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地,促进专业素质提升,又能让企业提供学生一部分学费,毕业后到企业的工作单位工作一段时间,这样既解决学生一部分经济压力,又能解决困扰大学生的就业去向问题。

(二)资助贫困生要有人文情怀,缓解经济困难并不是资助工作价值所在,情感上的体谅和人格的尊重,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才是资助工作中更为关键的内涵和价值。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情感需求,具有强烈的成才欲望,他们除了对物质层面的需求外,还有更多的是心理需求。因此贫困生资助应该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以满足学生个体发展为目的。在实际工作中,要关注贫困生的思想动态,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只有重视学生内在价值实现的贫困资助才是资助工作的人文体现。[2]

(三)做好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做好心理普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加强挫折教育。如果能够正确对待贫困,把贫困看作是一种成功路上的考验,增强自信心,努力通过自身拼搏改变自身情况。教育学生辩证的看待经济困难,“自古英雄多磨难”,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将贫困当作成功路上的垫脚石,毕竟古往今来多少青史留名的仁人志士是从逆境中汲取生命的营养的,所以对于贫困,正确对待它,把它当作奋斗的基石,而不是绊脚石,才是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贫困,才是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帮助贫困生树立自立自强的榜样,传播正能量,给予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方法,营造出自立自强的群体氛围,建立贫困生互助小组,相互之间在沟通交流中合作、互动。

(四)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解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减轻在平时生活、学习中内心产生冲突和不安。学会自我调控,提高个人心理素质,培养稳定的情绪情感。大学生年龄上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仍然是不断发展中的人,内心动态发展并没有最后定型,仍然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身,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学生在遇见问题时能清醒的认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调适,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寻求父母、老师、同学的帮助,增强在环境中的主动性、积极性。[3]

(五)通过挫折教育使学生具有上进心的同时具有平常心,从而减少功利性。在每次班会中,通过列举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加强引导提升学生抗挫折能力,在前进中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困难就倒地不起。学会让挫折成为成功路上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

(六)积极引导贫困大学生就业,增强贫困大学生脱贫能力,关注贫困大学生学业以及就业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与老师同学多交流,逐步增强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信心。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处理困难、挫折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应该符合实际情况,在资助工作之前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树立诚信意识是资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工作,需要全体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下建立起良好的资助风气。同时,在给与学生物质资助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广大家庭经济困难生提供各种锻炼能力的平台,真正实现资助育人。

参考文献

[1] 李腾.新时代“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资助工作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年1月中,第2期总第729期.

[2] 王又彭.高校貧困大学生资助帮扶分析[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双月刊),第31卷第6期.

[3] 孙芳.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体系的构建路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01期.

作者简介:张佳(1993- ),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研究生,辅导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

猜你喜欢
资助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