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四个自信”探析

2019-12-25 01:12郭望远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2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摘 要:“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凝结,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主阵地以及所肩负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迫切需要以“四个自信”为思想引导和内容担当,将“四个自信”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培育坚定理想信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关键词:四个自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坚定理想信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径和保障。四个自信“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人与可靠接班人的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矢志不渝地坚持用“四个自信”教育学生和培养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一、“四个自信”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培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一个接一个胜利的思想武器,体现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积极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抵制错误的意识形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与担当。意识形态是每一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凝练,是根本利益所在,同时也是摧毁一个国家的思想武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是任何政府和政党的命脉所在。在当今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斗所表现的激烈程度超乎想象。在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意识形态领域,“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高校是思想文化交流的圣地,也是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杂陈的意識形态领地,西方发达国家妄图打着文化交流的幌子从文化、历史层面侵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基,利用网络等手段推广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妄图从社会政治信仰维度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在种种严峻的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宣传培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渠道之一,在思想领域及时涤荡存留在大学生思想中的错误价值观念,使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自觉抵制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渗透与侵蚀。

(二)用时代的自信,担当时代的大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成长于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有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当前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青年学生在时代的面前更应该用青年人有的舍我其谁的勇气与担当,义无反顾的承担起时代交给青年人的时代大任。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学生无疑更能代表正在崛起的中国。“四个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自信,更是对于伟大实践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在新时代,“四个自信”的根本是文化自信,即是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更是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与青年学子的担当是统一的,统一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将“四个自信”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其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正确性、科学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四个自信”的路径

(一)用好课堂主渠道、实践“第二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主渠道。在推进四个自信深入青年学生的思想中,首先用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第一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理论宣传教育的第一场所。在教育实践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炼“四个自信”的思想精华与思想价值;宣讲“四个自信”的基本知识并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认知认同四个自信的思想蕴涵,促进“四个自信”入耳、入脑、入心。学生真懂、真信才会在自我发展中将自我发展理想与社会发展理想相结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者,实践教学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被称为“第二课堂”,相比于有所枯燥的课堂教学来说,实践教学则以其具有的生动、实际特征更使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四个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通过开展“四个自信”知识竞答比赛、践行“四个自信,从我做起”等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坚定“四个自信”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严肃性与实践教学的生动性的结合,其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优于硬性的理论灌输,也是对来源于实践回归于实践的呼应。

(二)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四个自信”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三进”是要培养高校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最终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这是首要的和关键的,即是搞清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需要搞清楚的是高校推进“四个自信”教育的教育主体是学生不应该是其他什么人。以往的教育模式把学生当作是接受灌输的口袋,“装”多少就有多少的教育模式在今天看来是难以收到成效的,今天的大学生主体意识浓郁、个性解放,对于某些思想并不是“你说我听”的主客二元论教育状态。推进“四个自信”教育需要发挥教育者主导性与尊重学生主体性,教师不再是一切统管者,而是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于“四个自信”的认知认同,显示出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学生参与其中得到的主观感受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必要因素,也是认知—认同的关键,“四个自信”教育是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使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任务是及时准确的引导、开导学生,从思想实际传道授业解惑,使每个学生内化“四个自信”于心,外化于行。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培育网络空间“四个自信”

网络空间增加了人类活动的地域范围,智能时代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主渠道、实践“第二课堂”,网络空间又被称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课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育人广泛性与便捷性,在一定意义上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丝毫不亚于前两者的教育方式所发挥的功能。高校学生网络使用频繁,利用网络交友、寻求新知识已成为潮流,如微信、微博增加了人们的交际范围,大学MOOC(慕课)使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优秀的课程。但是网络提供给学生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网络的暴力、价值观扭曲的现实,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网络领域也成为西方价值观、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历史虚无主义、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等等竞相在网上传播,其邪恶用心是要渗透、侵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而妄图弱化甚至夺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在这样的网络现实下,更要利用好网络开展“四个自信”教育,培育一大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青年学子。有理、有节、有据、有力回击西方意识形态,培育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的理想信念,提升他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与决心。高校要开拓、利用网络这个“第三课堂”,推动“四个自信”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这是在社会发展到智能时代做出积极回答,也是在智能时代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新途径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31.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

[4]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0.

作者简介:郭望远(1992-),河南商丘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