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女生寝室人际冲解决方案

2019-12-25 01:12刘茵吕志娟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2期
关键词:团体辅导大学生

刘茵 吕志娟

摘 要:学生寝室是大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以某大学工科学院为例,通过面向449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 ,56.6%的学生存在人际关系困扰,其中85.3%来自寝室同学间的矛盾和人际冲突。通过实践探索,将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运用到寝室的人际关系构建中会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冲突;团体辅导;绘画疗法

一、案例描述

刘佳佳(化名),女,20岁,大四学生,性格敏感多疑,不善交流。进入大四以来,该生先后通过与辅导员面谈、QQ、微信等方式,哭诉自己被室友孤立。通过了解,该生与室友们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如同学们发出的挪凳子、拉窗帘等声音影响她的睡眠,去水房刷杯子回来被同学锁在了门外,自己生病时室友们不闻不问等,通过控诉室友们的“恶行”,该生觉得自己付出很多,但是室友们并没有像她一样细心考虑别人的感受。尽管如此,该生并不愿与室友们沟通,只是希望从辅导员处获得理解和认可。

为全面掌握该寝室的人际关系状况,辅导员分别与寝室其他成员进行了一对一的面对面交流。据室友们反馈,刘佳佳平时比较敏感,经常躺在床上看书或者玩手机,室友们无法时刻顾及到她是否进入睡眠状态,一旦不小心发出声响影响她的睡眠,她会对寝室同学大发脾气,偶尔还会说脏话以表心中不满。室友们也因为寝室关系的“低气压”尽可能各自忙完后晚一点回寝室,寝室内彼此也不会过多交流,而刘佳佳更是从不与大家聊天,对其他人不满时会以摔东西、嘴中念念有词等方式表达。之前大家会洗水果给刘佳佳,但是往往收不到任何回应。久而久之,大家对其避之不及,生怕自己不小心又“踩雷”。通过了解,除刘佳佳以外的其余寝室成员均有各自的人际圈子,并未形成小团队孤立她,寝室关系陷入僵局。

二、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刘佳佳与辅导员当面沟通时情绪十分低落,不停流泪。通过分析,该生身上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存在不合理的自我认知。她虽然觉得室友没有照顾她的感受,但是她也对自己从小到大受到父亲固执、偏激的性格影响而严重自暴自弃,她认为自己二十年来形成的性格是无法改变的,感到十分痛苦。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总是无力解决,她拒绝与室友沟通并对室友爆粗口等行为也正是自暴自弃的一种外在表现。

其次,该生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很大。她多次期待从辅导员处获得支持与理解,这表明该生内心极其无助,冰冷易怒的外表下深藏一颗敏感脆弱的内心。该生对父亲心存责怪,又没有可以倾诉的朋友同学,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最后,该寝室人际冲突易引发更严重的群体矛盾。刘佳佳与室友的矛盾始于与其中两人关系恶化,然后逐步上升为和整个寝室成员间的关系紧张,如果不及时控制寝室内矛盾升级,那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班级内成员间更大的矛盾和冲突。

三、解决方案

基于本案例中出现的寝室人际交往典型问题,辅导员以团体心理辅导为主,以个体咨询的方式为辅助,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激发各成员间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个体在人际关系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进一步调整并改善与其他成员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而个体心理咨询是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补充,本案例中,刘佳佳受到的影响最大,情感反应、情绪波动等较其他成员强烈,该生的个性因素、沟通技巧等缺陷也更为明显,并认为自己的偏执性格无法改变。所以,在开展团体辅导的同时,对重点人员刘佳佳辅以个体咨询,将有利于团体心理辅导的顺利开展,从而增强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一)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开展重点学生的个体咨询。在面向寝室全体成员开展团体辅导的前期和后期阶段,针对刘佳佳及其室友开展数次个体咨询。基于心理学中的ABC理论模式(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引导刘佳佳意识到造成我们情绪困扰的往往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我们的认知,要学会合理认知;基于社会心理學中的“黄金法则”与“反黄金法则”,引导学生意识到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过于强求回报,会使付出者陷入受挫的心理状态。同时在与除刘佳佳以外的寝室成员咨询过程中,帮大家深入认识到刘佳佳的性格特点、内心感受,以及她也渴望与室友们建立融洽关系的意愿,只是她不知道如何具体操作;引导大家视寝室如家,把刘佳佳当成家人,用真心去爱护和帮助她共同成长。

(二)以绘画心理疗法为基础,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谈话心理疗法可以帮助改变有害的想法和信念。但是,当来访者不善语言表达,或不愿用语言陈述时,绘画疗法能够营造出更具有安全感,同时更加和谐稳定的团体氛围,使各成员从一开始的陌生感、自我封闭、彼此排斥等状态逐渐转变为彼此接纳、了解、信任、支持的状态。辅导员根据寝室成员间人际交往状态和性格特点,设计了以绘画为基础的六阶段团体心理辅导。具体操作见下图。

四、结语

科学施策,关爱有加。通过对每个寝室成员的“各个击破”和全体成员的团体辅导,以及辅导结束后借助QQ、微信等方式的持续跟踪关注,进一步掌握寝室关系的改善情况以及刘佳佳的性格变化。目前,在寝室长的号召下成员们集体定制了寝室服,并多次聚餐,刘佳佳也更加温和,遇事也会更积极的与同学们交流。通过本案例的解决,对于辅导员的工作开展有以下启示。

(一)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增强学生寝室建设的实效性。寝室的矛盾往往是长期积累得不到有效解决而形成的,因此在新生入学初期寝室成员间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矛盾初显时,应面向全体新生寝室开展团体辅导工作,引导学生认知到成员间的个体差异,加强沟通和了解,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二)立足新时期的“老问题”,创新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在解决寝室人际冲突过程中,以往辅导员开展工作主要以谈心谈话为主,工作方式较为单一,效果不明显。面对日益个性化的“00”后学生,辅导员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工作方法。

(三)从“良心活”迈向“技术活”,提升辅导员专业化素养。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新特点。一方面是我们所处环境在变化;另一方面,在新的环境和社会思潮影响下,“00”后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婚恋观念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因此这需要学生工作者从更为专业的角度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专业辅导。术业有专攻,辅导员不仅要有仁心,还要有仁术,不仅是“良心活”,更要迈向“技术活”。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房巍.高校辅导员有效干预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矛盾的研究[J].才智,2015(5).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积极取向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择业焦虑的干预研究》;项目编号:L16WSZ010。

作者简介:刘茵(1987- ),女,硕士研究生,讲师,东北大学,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指导。

猜你喜欢
团体辅导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的应用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