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特殊情形下的概念明晰性考察

2019-12-25 01:12高原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2期
关键词:系统

摘 要:语言不得不一定程度上用自身来解释自身,无法获得真正的外部明晰性,这是语言的局限性,也给以语言为工具的整个人类知识的发展设定阈值。我们对若干特殊情形下的概念进行考察,以使概念的明晰性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并最终提出一种更有利于知识发展的关于语言体系的构想。

关键词:概念明晰性;系统:主观判断;量变

数字符号和日常语言概念在音、形两个方面的生成对于人类进化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这使人类能够使用符号和概念等具象化工具协助思维的运行,给人类带来规划未来、系统考察问题和知识积累等能力。符号和概念作为具象化的意指和思维工具就其本身而言却是模糊的:经验及从经验中抽象出符号和概念的过程的主体间性均无法得到真正确证,抽象活动的高度概括性亦使指向具体意涵的符号或概念难以生成。

概念在许多理论学科中已然成为一种语言游戏:概念的定义总是在与其他概念的结构关系中被给出,理论学科对概念间结构关系的研究又总是在这种定义的基础上进行。概念与经验界的对应关系的确认往往在一个理论学科产生的初期就被完成,理论学科的后续发展将一定程度脱离经验的束缚,走向对抽象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指出的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特殊情形指复杂系统、随机系统、主观判断和量变思维;而明晰性则指概念边界和概念内涵的明晰性,或结构主义视域下概念间结构关系的确切性。

一、特殊情形下的概念明晰性问题

(一)复杂系统

复杂系统由基于局部信息进行判断并以此指导行为的智能主体构成,是系统科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需采用计算机模拟对其进行分析,具有非线性、强耦合、中等规模、去中心化、突现性、非随机、难预测等特征,其功能实现依赖于群体无意识而非对个体行为效果有意识的累加。复杂系统中主体的“个性”被泯灭,层阶关系扁平化,与传统哲学通过形上构建得到的简单系统、宏大叙事、明确的层阶关系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本质默认有巨大差异。被构建的这些要素是概念意义得以确立的基础,它们却在复杂系统下被淡化乃至抹去。

(二)随机系统

在随机系统中,变量间存在微弱耦合或完全随机,往往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变量关系的随机性使变量自身和变量的所指无法在这种无显著结构的关系中得到显现,进而隐藏在变量关系之后的概念间结构关系难以得到确切把握。

(三)主观判断

主观判断,确切讲是主观感受和主观判断,直接指向了对概念主体间性的挑战。从现象学出发,对象对单个主体而言是某种侧显,它的“背面”和整体含义依赖于与其具有同样功能和视角性的主体参与构造,世界和人类知识的公共性亦由此得到保证。但绝对同一的人类经验和人类知识终究无法实现,而仅有一种具体的、历史的同一化过程存在,给对概念的主观判断留下巨大空间。

(四)量变思维

从柏拉图理念论出发以“美”为例对量变思维下的概念明晰性问题进行阐明:美的事物因分有“美本身”而具有美的属性,这种分有存在的“量”的差异。若区分“美”为不美、些许美、很美、非常美,并分别对应于程度等级1、2、3、4,显然当前我们的概念系统无法描述例如1.1、2.1等被进一步细化的“美”,亦无法对如“不美”是否确切对应程度1、“很美”是否确切对应程度3等等给予确证,量化思维给概念带来了源于某种独断的或人们对事物无限细分倾向的模糊性。柏拉图在价值层面给出了其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物质世界作为“量”的世界不具有价值,只有作为“质”的世界的理念世界才是有价值的,而这事实上只能被看作是对量变思维下概念明晰性问题的回避而非解决。

二、概念与语言体系的关系

新概念的生成兼顾可理解性、确切性、客观性和实用性等要求。在学术话语体系中,新概念的生成通常愿意牺牲可理解性、实用性来增强确切性和客观性;日常语言体系中,新概念的生成以可理解性和实用性为主而以确切性和客观性为次;性格谨慎者更注重一个概念在他认识中的确切性和客观性,且更愿意对概念进行更符合确切性和客观性的解读;概念的可理解性、确切性、客观性和实用性等指标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复杂性,不应简单对待:如提高一个概念的确切性,既可能出于更清晰的概念阐述而增加了概念的可理解性,也可能出于更确切因而也更复杂的概念阐释而增加了整体把握概念意义的难度。

为了追求可理解性和确切性,概念总是在简单系统而非复杂系统或随机系统中被构造和呈现,但将生成于简单系统的概念不加审视和改造地直接应用于复杂系统或随机系统中显然并不合理;为了概念的客观性和实用性,我们预设概念的主体间性并在很多情况下避免对概念指涉意义范围的细化,以令概念明晰性不受主观判断和量化思维所困。复杂系统与随机系统下的概念明晰性问题是对概念系统内部的概念间相互关联的形而上学的简单构造进行进一步的复杂化或随机化的改造后造成的人们对概念意义的既有认识的落后性或对这种既有认识进行转化的滞后性;主观判断和量化思维下的概念明晰性问题是在原本简单构造的概念关系与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加上人的认识过程,以此看待概念被赋予的属人的主观性和被无限细分化的认知倾向。无论在复杂系统和随机系统下还是在主观判断和量化思维下的概念明晰性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对既有的、简单化的、形而上的概念间结构关系和概念意义的冲击,既有的概念间结构关系无法完全适应在复杂系统、随机系统、主观判断和量变思维等一些新语境下提出的要求。这些新语境本应带来全新的概念间结构关系和概念意义,但受限于对概念间结构关系和概念意义的可理解性、确切性、客观性和实用性等要求而不得不在既有的基于简单系统且不涉及人的认识过程的概念关系和概念意义停留。既有的概念关系和概念意义总是在被确认符合于某种既定的、集体无意识的表现为可理解性、确切性、客观性和实用性等要求和规范后才被用于某种实践,而不对这实践将带来怎样的概念关系和概念意义进行预先的考察。因而,概念的意义应源自一种生成的过程而非简单的形而上的预定,这不是反理性、反形而上学,而是要在概念的更大適用范围内提高基于理性的形上构建的灵活度并不断对这种构建进行调整。

三、举例说明

以万有引力和相对论为例,这两种物理体系的差异究其根源是概念话语体系的根本不同:其时间、空间等重要概念存在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关系结构中从而有着完全不同的概念意义。相对论构建于、生成于比万有引力定律更复杂且更近似于现象界实际情况的概念间结构关系中,于是有了在更宏观层面的更高精确性。物理学对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进行整合的企图本质上是对复杂系统和随机系统下两种颇不相同的概念间结构关系的整合,这显然需要一种真正辩证的处理方式。数学以最大程度简化的公理预设作为其理性出发点,因而其概念间结构关系和概念意义有着当下最为优越的灵活度和生成力等等。

四、结语

为了使人类知识在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概念话语体系而非立起“千座高原”的同时努力提高其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并规避一个统一的概念话语体系将可能带来的发展方向错误等风险,应进一步解放思路,将概念彻底符号化,用未知的“X”表征概念,概念的意义由概念间结构关系的生成过程决定而不被预先设定。什么都不预定,也就预定了一切。将概念符号化的同时也将人类知识符号化,不追求被人类自身理解的知识,却能让人类知识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成思危,冯芷艳.复杂性科学探索[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1-8.

[2] 溥林.理念与光照——论柏拉图理念论对中世纪哲学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3] 杜严勇.新康德主义与逻辑经验主义对广义相对论哲学意义的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年第1期.

作者简介:高原(1993- ),河南商丘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哲学、外国哲学。

猜你喜欢
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WJ-700无人机系统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基于UG的发射箱自动化虚拟装配系统开发
半沸制皂系统(下)
FAO系统特有功能分析及互联互通探讨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一德系统 德行天下
PLC在多段调速系统中的应用
重访 Duffing 系统中的对称破裂分岔与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