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价值观视域下仡佬族传统习俗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意义

2019-12-25 01:12周婉莹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2期
关键词:仡佬族环境保护

摘 要:生态价值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仡佬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价值观,并以宗教崇拜、传统民俗和乡规民约的方式世代保存和流传,对该民族所居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对今天在全社会建立“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和建成美丽中国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价值观;仡佬族;环境保护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实际上在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摆到了一个重要位置上,明确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十九大召开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从生态价值观上来看,这是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的直接提现,要求我们着力于“人-社会-自然”的协同发展。

高速的经济发展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大气污染、植被破坏等一系列突出的环境问题。而在贵州务川等地,植被覆盖率高,自然生态状况良好,笔者认为这与该地区居民对生态坏境有意识的保护是分不开的。

仡佬族是贵州世居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57.94 万人,主要分布在遵义市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以及铜仁、安顺、毕节等地,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仡佬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一道,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而又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在仡佬人的传统习俗和生活习惯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为当今“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倡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启示。

一、生态价值观以及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基本内涵

所谓生态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生态环境价值问题的根本观点。是人们对生态环境在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总的看法。现代经济理论认为价值的构成有三个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工业大生产的发展,使得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逐步意识到人类所有的生产生活都是依靠自然环境。一旦生态遭到大规模破坏,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自然生态环境被自然而然地作为第四要素考虑到价值中,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实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在人类思想史上曾出现过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整体主义生态价值观三种类型。这三种生态价值观的出现,都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产物。

(一)自然中心主义价值观:发源于采集狩猎时代,敬畏自然的生态价值观

在人类初始阶段,通过采集狩猎的方式直接从自然界获取食物以维系生存。这一时期的人类虽然可以制作简单的石器和木器,但并未改变其只是自然界食物链中一个环节这样一种地位。由采集狩猎时代发展而来的,将人完全看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追其源头可溯及到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他们认为,主要的善就是顺从自然的生活方式。而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真正提出,是在20世纪中叶,在环境出现问题后,人们基于对工业发展而倡导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而做出的。自然中心主义追求人类原始的生活状态,企图通过将人完全等同于自然物来实现与自然的和解。

(二)顺应自然的农业社会价值观:介于原始社会与工业社会之间的,顺应式生态价值观

此时的人类对自然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基于知识和经验的逐步积累,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生存能力。这个农业生产的过程,就是发现和利用自然规律的过程。与之前的采集狩猎时代不同,这一时期的人类不再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食物,而是仿照自然进行再生产,对自然界的干预能力变强。這一时期,人类活动虽然对自然界有破坏,但总体来说环境压力不大,人利用自然进行的再生产和自然损耗之间相对平衡。因此在这一时期,人们在意识上已经将自己与原始的自然界加以区分,但同时又意识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因此在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状态相对稳定和平衡。

(三)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发展于工业文明时代,改造自然的生态价值观

这一时期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工业革命将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人类将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生存的独立性空前加强。因此在这一时期,人们对自然不再是一种顺应心理,而是占据和征服。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人类干预自然能力的增强而日益紧张,资源的大规模消耗、水体和空气的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人们对自然界一改原来的仰望之势,转而将自己视为主宰,自然变成了为人类服务的工具而已,看不到自然本有的价值,而是完全以人类需要来衡量。但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人们意识到如果不改变这种价值观,最终会影响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必须重新建立一种生态价值观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

近年来国内关于生态价值观的研究无不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曹钧用系统的方法描述生态价值观,认为生态价值观就是建立在新的生态道德的基础上,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是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要求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本身,应该努力和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单纯地让自然只满足我们的需要,更不是征服和破坏自然;应该尊重其他生命形式的价值和延续性,维护大自然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多样性,从开发利用自然转变到保护、保存自然,在人和自然之间建立起协调关系和伙伴关系。卢巧玲认为生态价值观是在彻底扬弃传统功利价值观及其思想基础、社会生活基础之上,强调人类的利益在自然系统中与所有生物的利益通过相互依存关系协调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可以看出,生态价值观导向不断向人本主义发展。

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是“人 - 社会 - 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价值观。这里的生态价值观体现了人的生存与发展,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研究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价值关系。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中所谓的人本并不是从个人主义出发的,它强调的是人类整体利益的人本,以及考虑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人本。

可以看出,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是在追求物质和经济增长的同时,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发展,它并不是原始的回归,将人完全视为自然物的“自然中心主义”,也不是只肯定和强调人类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它所包含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考虑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生态价值观。

十九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重要论断,同时提出到2035年建成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想完成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就必须转变生态价值观念,坚持和发展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

二、生态价值观视域下贵州仡佬族生态观与环境保护

(一)采集狩猎时代和农业社会时代中,仡佬族的传统习俗与原始宗教

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仡佬族的祖先对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进行着不断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了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朴素见解。例如,仡佬族人认为泥土是大地的肉、山坡是大地的头颅、树木和草是大地的毛发、水池是大地的眼睛、山脉是大地的手和脚、江海河是大地的肠道和肚子、石头则是大地的骨骼等等。在这些朴素的想法之中,可以看得出仡佬族人民的潜意识里面并没有把自然环境还有天地万物看成不可捉摸的东西,他们以最朴实的想法和最容易使人理解的方法去比喻自然环境里的事务,去理解和认识它们。贵州仡佬族的生态观主要体现在原始宗教信仰、传统民俗禁忌和乡规民约中。仡佬族在自身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风俗和文化,里面包含了大量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体现了仡佬族关于自然和生态的价值性理解。具体可见以下几个方面:

(1)大地山川崇拜

仡佬族人有祭拜奇石、古树之俗。石保爷 是仡佬族的自然崇拜之一。“万物有灵”在仡佬族的传统信仰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仡佬族人人认古树或者奇石为亲;或者把孩子祭拜给古树或奇石,这是祭拜的孩子要把古树称为“树保爷”、“树保公”,称奇石为“石保爷”、“石保公”,这样一来,古树和奇石都成了仡佬族人保身护体的神灵。

务川县是贵州仡佬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九天母石景区。这里主要由仡佬山寨、百合台、天主坳、九天母石等人文自然景点组成。周围树木林立、河水清澈见底、空气清新怡人。九天母石景区 周围的自然环境之所以这么好,主要的还是仡佬族人的付出,首先因为他们崇敬奇石并发现九天母石将其视为崇拜对象,才能让这样风景醉人的景区被世人所知;其次仡佬族奇石的敬畏使的生活在周围的人们都积极在九天母石周围种树、不滥砍滥伐,才有了葱郁的树林和碧绿的河水。在长期的对水资源的保护的过程中,仡佬族人形成的这种质朴的传统生态价值观对他们聚居区域内的水资源的保护意义重大。

仡佬族人最朴素的关于水资源的传统生态价值观的成熟根源来自于他们的一个习俗,即“抢春水 ”。仡佬族人有“抢春水”的习俗。在每年农历立春的前一天,仡佬族人必须把水挑足,并准备好鞭炮。到了立春的这一天,仡佬族人是禁止挑水、也禁止人们洗衣服的,仡佬族人认为在这一天洗衣服会把春水搞脏。在立春的这天早上鸡叫第一次的时,“抢春水”的人就会起来,摸黑走悄悄地到水边,因为仡佬族人怕在这个时候有响动和声音惊动了水,“抢春水”的人要在水井里舀十二碗水,如果是闰月的话舀十三碗,舀到春水以后就放头一天准备好的鞭炮然后大声喊“抢春水了!”抢到水象征着一年以内全家人都会平平安安。这种对水得敬畏使仡佬族人在日常生活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有很大的提升作用,也促使他们去保护他们觉得神圣的水。

(2)动物崇拜

和很多的民族对图腾文化的信仰一样,仡佬族人也有自己的民族图腾,他们的图腾文化是雀鸟。仡佬族人认为雀鸟是雀神,雀鸟事一种勇敢无畏的动物,它可以鹏程万里给人们带来好运。在仡佬族人聚居地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仡佬族人举办隆重的敬雀节仪式。著名的有“尧上仡佬族敬雀节” 。在这一人们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以表示对雀鸟的尊敬和对来年好运的祈求。这是仡佬族人出于对动物崇敬的结果,受这样的图腾信仰的指引,仡佬族人禁止人们在非狩猎期内捕杀雀鸟。由于仡佬族人长期地对他们聚居区域内的雀鸟的保护,使得这一生态系统内的循环得以平衡。这也是仡佬族人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和谐相处的一个重要成果,对人类如何与自然界中其他动物保持生态平衡有很重要的借鉴意義。

(3)植物崇拜

仡佬族人在每年的农历三月都会举行一个隆重的祭祀活动,即“祭山节”或“祭树节” ,其实,从农历二月底,每晚都有人在村寨路口用仡佬语喊“老祖公,三月三到了,快回来吧! ”仡佬族人所祭拜的神树所在的整个山区都被仡佬族人奉为神圣之地,备受人们的爱护,仡佬族人明确禁止放牛马羊去践踏这座山、不得砍伐山上的树木、不得随意进山砍柴割草。这样的自然崇拜以及他们所立下的规约以及禁忌对整个区域内森林覆盖率的增长和保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仡佬族聚居的务川县,其森林覆盖率 达到了52.1%,已经超出贵州省森林覆盖率2个百分点;又如贵州大方县的红丰村,山上的林木长势良好。在1980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村委会一次性将集体的山林和土地分给农民。从那时,山林归农民管理的,农民可以种植林木,但是没有砍伐权。如果需要林木,须村委会和乡林管理站同意方可。红丰村是临近普底乡“百里杜鹃”林区,其超强的林木保护意识是这一片区森林覆盖率极高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仡佬族的传统生态价值观

通过整理仡佬族传统习俗和乡规民约中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部分,我们可以发现,仡佬族对于自然生态的态度,更多的是出于敬畏,原始色彩较重。仡佬族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自然中心主义价值观”的诸多因素,将人视为自然界的一分子。大自然赐予仡佬人生活的全部,因此仡佬人始终保留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认为万物有灵,在所取得同时对自然环境以敬畏的心态加以爱护。因此仡佬族人祭山拜水,敬物爱物,并将这种生态价值观念以传统习俗的方式流传下来,影响一代代仡佬人,也正因为此,仡佬人所居生态环境得以保护。

虽然在今天看来,仡佬族传统生态价值观是过去生产力落后和对大自然无知的体现,带有迷信色彩,但这种生态价值观却有力地保护了仡佬族人世代所居的生活环境,即使在工业生产飞速发展的今天,对环境的破坏也有所抵御,这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尤其是在倡导“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的当下更具有实际意义。

仡佬族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熄火相传。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一位普通的仡佬族妇女——张国秋 ,一心致力于植树造林,绿化家乡的事业。她承包了村里的林场,为了封山育林,防止村民乱砍滥伐。张国秋一方面寻求政府支持,另一方面积极主动与村民谈话,终于得到支持。而后更是将这一事业产业化,于1998年成立华山绿色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不仅仅保护了山林,更创造了就业的机会。张国秋因此获得多项的奖项和荣誉称号,有着“绿色女状元之称”,这是现代仡佬族人民对环境保护较为典型的例子,这样的精神需要全民族去学习和传承。仡佬族人在他们的聚居区域对环境的保护以及他们对自然的崇敬这种宝贵的传统生态价值观是需要全民族传承世代下去的,把那种朴素的传统生态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心中,才能在思想上解决环境治理的障碍。可见,传统生态价值观在倡导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对于全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也有相当大的正面推动作用,可由民俗、习惯转化成对生态环境的实际实践保护。

三、仡佬族生态价值观对生态环境的贡献

(一)拓宽思路,增加环境立法的深度、环境法律宣传的广度

首先,我们要打开视野,把环境立法的视角拓宽到环境有关的方方面面,从仡佬族对于环境保护的各种规约之中,吸收适用于当代法治建设的部分,把它们融入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中。无论是立法目的、坚持的原则、规制的违法行为、惩处措施等方面,还是诉讼程序、责任追究等,都可以吸收民间规约精华的部分。其次,从仡佬族人对于环境的爱护上我发现正是由于我们对自然环境本身了解不够,很多人只是一味地索取而不知反馈,仡佬族地区之所以环境保护的很好,是因为人人内心里都对环境保护有很明确的认知,其寨规的规约能得到普遍性的遵守。所以,我们应该加大环境法的宣传力度,让人人知道环境法、人人遵守环境法,把保护环境这个观念深深地根植在人们的心中才会让他们在行为上自觉地去爱护环境。

(二)加强行政监督,提高环境违法成本

在对环境保护和治理过程中,从监督的角度看,行政权是最高效的,行政权散布在各乡镇,是环境治理的第一线。我们可以把环保行政单位的工作部门设置到各个乡镇,让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对本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在第一时间内实施干预。同时,对于环境违法行为加大惩处的力度,对于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如大型的水污染等,在罚款和责令整改的同时还要对主要负责人采取惩罚措施,如行政拘留等。因为一旦在环境污染之后能罚款了事的,很多的环境违法者都会不惜罚款而去破坏环境,只要对环境违法行为采取严厉的措施才能在源头遏制环境破坏的发生,提高污染企业的违法成本和违法风险才能让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自觉保护环境。所以,加强行政权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监督,同时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进程会得到很大的促进。

(三)因地制宜,寻求可持续的产业体系

仡佬族是云贵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文化底蕴深厚,无论是生产生活习惯还是民族禁忌都别具一格。在全国还有很多个这样的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可以因地制宜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一条符合实际的产业链条即第三产业的发展。仡佬族人长期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保护得很好,那里水美山青、空气质量极高 ,再加上仡佬族特有的文化气氛以及得天独厚的文化沉淀,所以为该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条件;在进行第三产业开发的过程中,要坚持一个原则即限制性开发。限制性开发就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在开发中更多地侧重保护,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这样才能保证该区域的长久发展。各地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但是一旦过度地开发就会破坏一个地区的生态资源以及该地区民族的安宁。所以无论是从该地区的环境承受能力还是从保持民族文化本色的角度看,对少数民族地区限制性开发和利用是绝对必要的。

四、结语

仡佬族生态价值观总体上保留了采集狩猎时期和农业文明时期的特点,敬畏、顺应自然,以宗教崇拜、传统民俗和鄉规民约的形式世代流传,在自然环境的保护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倡导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我们必须积极转变社会整体的神态价值观,积极向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靠拢,促进人本主义生态价值的形成以及其对观生态环境实际保护的转换,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汲取仡佬族传统生态价值观中积极的部分,将生态价值观以一种文化性教育的方式加以传播,使其深深根植于全体社会成员心中,为建成美丽中国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

作者简介:周婉莹(1994- ),女,甘肃兰州人,学历研究生在读,贵州大学,研究方向:法律。

猜你喜欢
仡佬族环境保护
仡佬族生态信仰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环境保护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试论遵义仡佬族人民族认同蕴含的精神文化基因
环境保护税如何实现立法宗旨
环境保护税立法应解决好三大问题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仡佬族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和弘扬仡佬族优秀文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