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体系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19-12-25 01:12彭焱高璎莉沈振明季丽娜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2期
关键词:解决策略现状

彭焱 高璎莉 沈振明 季丽娜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正式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家的顶层设计。这说明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构筑社会心理防线,是有效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但是同时我国的社会服务体系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由此,文章分析了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策略。

关键词:社会服务体系;现状;解决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证明了我国已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行列,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中说到,要以建立试点的方式逐步探索、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高大众心理健康与心理素养水平,培育自尊自信、和平稳定的社会心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2]。

我国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从产生思想到正式提出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坎坷的过程。2007 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指出“注重人的心理健康,加强社会关怀和心理疏导,指引人们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 ,对成功、失败与荣辱有正确的理解[3]。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健全心理服务体系,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此文件的发表被公认为是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源头。2016 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与国家发改委等联合发文,出台《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初步建成,这是我国对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认识的一个深化[4]。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发表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则是正式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新时代的国家建设进程中,表明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

一、建設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养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良好的社会心态有助于推进社会治理工作,有助于建设和谐中国,提升国民心理健康水平。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宣扬心理健康知识,有利于引领国民价值取向,促进正义公正,提升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聚力量。

(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组成。国民幸福感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国民幸福感的指标则是国民主观幸福感指数(GNH)。目前,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如何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社会心理服务领域面临的挑战[5]。运用社会心理服务,探索个体的价值取向,构建社会心理防线,有助于社会和谐,提高国民主观幸福感指数和存在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提供新思路

我国国民的个人素质和文化素质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高质的发展而提升,但同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导致部分人群出现抑郁、压抑、焦虑、暴躁等负面情绪。随着负面情绪的积压,很容易造成负面心态,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甚至会发生恶性事件,影响人民安居乐业,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为了解决社会治理的新问题,应“以社会心态作为出发点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6],积极探索适应社会治理需要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思路和模式,解决问题,构建新格局新思路。

(三)促进共同体构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后也在多个场合提出构建共同体的倡议。共同体,顾名思义,是指生活在一起的个体必须要给予相同的认同。而认同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指向心理认识上的一致性和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7],是形成群体分类意识的重要纽带,能够带来强大的群体凝聚力和归属感。因此,建设社会服务体系有利于促进共同体认同的构建。而共同体的构建对内有助于提升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心理文化力量;对外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世界舞台上贡献中国力量,形成国际性的影响力与感召力[8]。

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尚未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法律法规,但大众仍旧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存在不足与误解,认为只有精神异常的人才需要关注心理健康。自己精神正常,无需考虑心理健康问题。实际上,心理健康问题是人人必须关注的一大问题。其次,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受教育水平不平衡,部分地区接受教育较为落后,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接触的较少,缺乏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畅通渠道,导致对部分群体对心理疾病缺乏自知力。如部分监狱服刑人员、留守人员、单亲孩子等特殊群体,即使出现压抑、抑郁、烦躁等负面心态,严重到出现焦虑症、神经衰弱、幻听幻视等症状,仍旧不把它当作心理问题看待,只是简单地当作身体疾病,导致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刑满释放人员、精神疾病患者、社区矫正人员、戒毒人员、信访户等没有建立相应的心理预警机制[9]。

(二)缺乏原创和本土理论的有力支撑

“社会服务体系”是近年来党和政府的一种新提法,之前学术界并无相关研究,政府部门也很少有专门的政策和系统的实践,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由此人们对其争议颇多,也缺乏原创和本土理论的有力支撑。我国第一批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主题发表的文章至今为止历经30年的时间,从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现在得到重视。在已有的研究中,有一部分是关于国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如英国中小学、苏联学校、俄罗斯中小学、美国学校、外军如美军、俄军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介绍,为我国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启示,一部分是关于我国不同的群体中如在部队、高校、中小学、医院、疗养院、企业、运动队等开展心理服务的一些工作,这些工作为我国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打下了基础[4]。但总体来说,发表的文章也才突破60篇,相对于其他主题,社会服务体系这一主题还是比较薄弱,仍旧在借鉴国外的理论,缺乏本土理论的支撑。

(三)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才队伍缺乏

一方面,开展社会心理服务需要大量的心理学专业人才,然而政府从事社会心理服务的人员缺乏,配备不专业,有的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训练,人员素质和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大部分由社会学、医学和管理学专业人才从事相关工作。我国接受心理咨询师培训并取得认证资格的人数很多,但是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并不代表就能开始实际运用,大部分取得资格认证的人员仍旧离有能力开展心理服务还有差距,因此真正有能力做实操的人员并不多,专业应用型人才匮乏[10]。另一方面,我国心理学专业建设也属于初步阶段,缺乏拥有心理学专业的高校,并且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有待改进。

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采取多部门配合,多人员参加,多方面服务的建设方针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借助全社会的资源的配合。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一个全方位的、由不同层次机构组成的结构体系。由政府主导,由心理学会和高校提供支持、监督,由基层社区作为载体,形成多层次、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可持续化发展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2]。因此,要加强部门联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与相关企业与组织加强联系,建设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大力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心理服务教育机构的建设,扩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影响范围。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我国互联网技术和云服务的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为我们搭建线上线下同步发展的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和建立心理健康信息库, 实现心理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11]。社会心理服务平台线上线下的联动建设和心理健康信息库的建立为社会心理服务提供了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在智能手机、手提电脑中安装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投入小,见效快,更能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12]。

(二)加强对心理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采取多种心理干预方式的服务

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方面都亟需完善。特别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人才培养与招收方面,出现专业人才数量不足、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低下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因此,在相关人员的招聘过程中,应著重录取专业人员。此外,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进一步改进。建议在实力较强的高校设立社会心理服务专业的本科和硕士点,并探索开设社会心理服务师这一行业的培养与认证,为其进入国家公务员体系铺垫道路[13]。开设社会心理服务师这一新的职位,有利于建立专业化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其次,由于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处于起步阶段,监督环节相对欠缺,因此,应把建立健全督察体系作为培养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化人才的重要环节,以提高社会心理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于专业人员的培训,则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管理。政府要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培训机构也要定期接受监督和指导,为专业人才提供更加优良的培训服务。

对于不同的社会人员,也要开展不同的心理干预方式。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服务。确定重点对象,对特殊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从源头制止心理问题的发生。例如,专门开设心理健康课,加强重点人员对社会心理服务的认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采心理热线、网络咨询、个体心理咨询室等心理干预方法进行多方面干预服务。

(三)采用以点带面,点线结合,逐步展开的工作方式推进心理卫生体系建设

我国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正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操之过急。要分为阶段性的工作,点线结合,逐步开展。首先,要明确工作责任主体,建设标准化社会心理服务。落实体系的责任主体,建立健全“党政领导、政法牵头、卫计为主、部门联合、 社会参与”的组织体系是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前提和基础[2]。其次,要加强宣传,科普社会心理服务这一概念。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工程,目前来看,我国群众对其了解还不够,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新闻媒体等进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同时,应组织专业力量,在大中小校园、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以及乡村,以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普及[8]。最后,协调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加强后勤保障,夯实根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虽然一直是政府在推动,但具体的服务工作可以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加大社会心理健康研究的科研投入,提供更加专业化、制度化的体系服务。

四、结语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党在十九大中提出的新一代建设方向,是新时代的新任务。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国家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但同时也浮现出许多问题,为解决相关问题,我们应从体制建设、理念宣传、人才队伍等方面有所改观和创新,扎实推进建设工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陈倩倩.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探析[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9(03):25-27.

[3] 朱桂峰.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新西部,2018(29):12-13.

[4] 王丽,唐喻莹,梁靖卓,余冰雪,张玉玲,药子玥.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与展望[J].内江科技,2019,40(06):105-106+108.

[5] 林悦.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02):44-47.

[6] 王芳,刘力,许燕.聚焦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社会心理学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S1:98-107.

[7] 詹小美,王仕民.(2013).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政治认同[J].中国社会科学,2019,27-39.

[8] 吕小康,汪新建.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构想[J].心理科学,2018,41(05).

[9] 王晶.浅析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决策探索,2019(2).

[10] 张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活力,2019(4):138.

[11] 蒋利雪,李敏.关于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4):

11-14.

[12] 周烈荣,唐玏.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2018(13).

[13] 辛自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定位与思路[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5).

基金项目:唐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9年度立项课题,项目编号:TSSKL2019-076。

作者简介:彭焱(1982- ),女,河北唐山人,华北理工大学心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抑郁症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

猜你喜欢
解决策略现状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