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我国中学生校园暴力的成因与预防

2019-12-25 01:12陈晓宇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2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家庭教育中学生

陈晓宇

摘 要:校园暴力是当前我国中学生教育绕不开的话题,校园暴力给受害同学造成长期的生理和心理创伤,严重威胁着当代中国学生的健康成长。校园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的原因是文章研究的重点,文章也将以此为切入点,探究我国当前中学生校园暴力的预防措施,切实保护中学生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

关键词:中学生;校园暴力;家庭教育;网络影响;社会风气

《我们是真正的朋友》中徐熙媛对阿雅的态度和行为表现让人们看到校园霸凌的影子,当前我国中学生校园暴力更是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中学生正处于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也是性格和品格养成的关键时期,校园暴力的存在对于施害方和受害方都有着不良影响。深入研究当前我国中学生校园暴力的成因,能够让我们从根源入手,切实改变这一现状。

一、预防中学生校园暴力的重要性

我国校园欺凌事件大多是通过媒体曝光出来的,2018年12月5日至13日,初一女生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遭到7名同学的殴打,最终导致轻伤二级。这是身体上的伤痕累累,心理上的呢?这只是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媒体没有报道的呢?

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里,可能还有着更多的校园暴力。可能是因为一次不顺从,可能是因为学校的纵容,可能是自身性格的软弱,校园暴力便发生在了他们身上。很多中学生的中学时代被染上了“灰色”,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对中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都造成了极大的摧残。

中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校园暴力的发生,一方面给受害方造成了长期的心理阴影和精神伤害;另一方面也默许了施暴者的恶行。在中学生不能准确分辨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前提下,预防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打造“阳光校园”,起到预防中学生校园暴力的作用,能够为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其人格的健全成长都十分重要。

二、我国中学生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

(一)独生子女教育等家庭因素

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们在抚养孩子过程中,也都是有求必应,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中四个老人,两个大人全部都围着一个中学生转,过度的溺爱和纵容会让中学生养成骄纵的性格,自认为是“中心”。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过度溺爱和纵容就为校园暴力行为埋下了种子,一旦有人不顺从其命令,就会引发校园暴力行为。

除此之外,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行为处事都带有家庭教育甚至是家长的影子。有的父母当着学生的面吵架打架,给学生留下了 “暴力解决问题”的错误认知。在他遭遇挫折或者问题的时候,也会采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引发校园暴力行为。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在家庭,父母以及家庭氛围的影响是造成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关键因素。

(二)教师和学校的漠视行为

校园暴力行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一开始可能只是因为两个中学生之间有点小矛盾、小摩擦,经过长时间的激化最终演变为校园暴力。在学校教育中,一方面学校忽视德育教育,过分专注于升学率这些硬性指标,没有让中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这是学校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教师缺乏相应的校园暴力意识,单纯地认为学生之间闹点小矛盾很正常,没有采取积极的手段去干预,去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也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关心。很多校园暴力行为都是源于教师和学校的漠视,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进一步加剧了校园暴力行为的伤害。

(三)社会不良风气

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这种不良风气也影响着在校的中学生。在部分中学,有的学生就会形成小团体,以欺凌弱小为乐趣。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中学生会有意识地模仿社会上成年人的做法,侮辱打骂比自己弱小的同学。例如,一个家长是公司领导的中学生会利用自己的小团体欺侮一个农民工的孩子,中学校园里也出现了用“金钱”划分出来的“等级制度”。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四)网络不良信息

当下,互联网时代推动了信息的指数化增长,中学生也不再囿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而是能够通过网络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但是网络世界里有着大量的不实信息会误导中学生,影响其行为。当前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行为在网络上的传播,其初衷是呼吁人们关注校园暴力,但是其对暴力手段的描写过于详细,可能被有心之人用于实际生活中,反而起到了不好的作用。很多中学生都沉迷于网络,更是将网络上的一些言论奉为圭臬。这样的网络文化环境嚴重影响了中学生价值观的建设,容易导致其误入歧途。

三、我国中学生校园暴力的预防措施

(一)加强家校合作,办好家长学校

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预防,需要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家长学校的创建和发展来帮助家长利用家庭教育,为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中学可以组织家长和中学生一起参加校园暴力讲座,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校园暴力行为。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认为“起外号”只是开玩笑,但是这也是“语言暴力”的一种,也会对受害者身心造成伤害。

在明确校园暴力行为的基础上,学校应该协同家长商定学生的德育教育准则,要求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过程中,能够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真正做好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不过分溺爱独生子女家庭,培养其独立且友爱的品格;对于家长的一些不良行为,例如说脏话,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要求家长能够从学生教育角度出发,自觉加以改正,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除此之外,还要求家长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多关心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及时发现校园暴力的“苗头”并通过理性教育,将其扼杀在摇篮里。通过定期的家长学校教学和沟通,能够在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形成一个良好的家校联动机制,起到预防校园暴力行为作用。

(二)教师和学校对校园暴力行为实行“0容忍”

教师和学校对校园暴力行为实行“0容忍”,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的关键。在中学教育阶段,学生对于教师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还是有着一定的畏惧心理,很多校园暴力行为之所以愈演愈烈,就在于教师和学校的缺位。

学校应该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校园暴力行为的处罚,用制度规范中学生的行为。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德育教育,将中学生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积极推进学科教学体系设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政治课堂上甚至是数学课堂上,都能够通过相应的案例分析,体会到其中蕴含的道理,对中学生的三观建设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首先应该帮助中学生明确自己的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暴力,然后借助校园暴力受害者阐述,从受害者角度让学生们看到校园暴力的伤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情感层面感化学生。然后,对于已经发生的校园暴力行为,要进行逐一排查,并要求施暴者向受害者道歉,取得其原谅。在这一的教学管理中,加强对学生的关心,一旦发现问题便积极介入和解决。

(三)依法打击校园暴力行为,加强中学生普法力度

加强中学生普法力度,明确中学生的校园暴力行为的法律责任。通过依法打击校园暴力行为,加强校园普法力度,能够让中学生认识到校园暴力行为的错误性,也能够更为真切地感受到校园暴力行为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能够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在此基础上,能够起到预防校园暴力的效果。

(四)凈化校园网络环境,引导学生接受正面网络信息

对于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三观的影响,要求教育部门联合学校做好校园网络净化工作,利用信息手段杜绝不良信息进入中学校园。同时,学校还应该结合网络教学环境,向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提升中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为其之后的网络学习和娱乐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一旦遇到不良信息,也能够自觉屏蔽或者予以还击。通过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可以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也进一步起到了预防校园暴力的效果,减少中学生盲目模仿的行为。

四、结语

当前我国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成为教育界的难题,受社会风气以及当前发达的网络信息环境影响,中学生过早地接触成人社会,将不良风气带入学校,严重影响了校园教学秩序和氛围,也是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重要原因。预防校园暴力行为,打造阳光校园,已经成为教育界一致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学校、政府以及家长等多方的协作,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三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明辨是非,才能够推己及人,才能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也才能够让中学生从自身做起,杜绝校园暴力。校园暴力是对人心灵、精神以及肉体的多重摧残,中学生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他们。预防校园暴力,对校园暴力实行“0容忍”,是对学校和教师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析.校园暴力视角下增强中学思政课德育功能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2] 陈旭.日本中学校园欺凌问题及其应对措施研究[D].河北大学,2019.

[3] 张嫔.中学生校园暴力及干预措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02):50-53.

[4] 龚婧濡.校园暴力低龄化的忧思——以中学生样本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08):100-102.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家庭教育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