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

2019-12-25 01:12孟祥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2期
关键词:甲骨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

摘 要:文章以动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起的作用及影响为基点,系统的论述动漫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问题。首先,对非遗文化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的必要性进行探讨,明确其积极意义;其次,剖析了动漫的不同层面,并指出不同层面对非遗文化保护的作用和可采取的合理方式;再次指出非遗动漫化的可选择道路。最后,本文以安阳殷墟甲骨文为示例,将非遗保护动漫化与具体案例相结合进行了探讨与设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播是一项重要的措施,传承则是非遗文化保护的最终目的,动漫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有能力担任起非遗文化保护传播与传承的重任。并以安阳殷墟为例进行实例关联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化;传承;产业化;甲骨文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这是因为前工业社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土壤逐渐消解,全球一体化的现代社会对传统社会形态带来的巨大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自身内部的文化系统已经难以继续生存下去,必须依靠外部的力量来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精神传承,其保护更多的是指维持其生命力的延续,这是一项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的长期工作。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记录、保存以及其后续的传播、弘扬、传承与振兴是当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要做到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的革新

(一)建立与当代生活的再联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与人们的生活存在着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所以仅仅依靠个别传承人在特定的文化保护圈内进行传承是远远不够的,这让的传承是孤立的、封闭的,与普罗大众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交集,这种传承方式一旦失去对它的保护壁垒,终将走向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虽然时代发生了变化,文化进行了迁移,但这种完全脱离生活的方式是无法获得强大生命力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与现代生活冲洗构建联系,尽管无法回到从前那种处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核心地位,但是它可以作为文化组成的一部分重新回归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二)非遗功能的再构建

由于科技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于原来完全不同,这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使用功能逐渐消退,这是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功能性能否再实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能够继续发展和生存的重要考量依据。因此,在现代社会当中,需要借助新的条件和技术,重新构建非遗文化的功能性,使其能够继续得意传承。

(三)文化认同感的再培育

一项文化想要拥有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传播媒介的人的认同感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肥沃的土壤,人们认同这种文化,了解其文化价值与内涵,并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构建良好的非遗保护氛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们自发式的保护和传承。

(四)传承方式的再变迁

非遗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在传承,除了上文所提到的与人们生活再联系,功能的再构建,文化自豪感的再培育,还需要采取措施改良非遗文化自发式传承方式,借用外力对非遗文化传承进行促进,寻找新的传播媒介首当其冲。动画作为一门朝阳产业,其具有天然的与现代快节奏文化传播相融合的属性,其作为视觉文化的先锋代表,当代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适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作为新的传播媒介。

三、以动漫为媒介进行非遗传承的可行性

(一)创作题材的广泛性

动漫的表现题材可谓包罗万象、从科幻冒险到校园爱情再到体育幽默无所不有。广泛的表现题材恰恰证明了动漫对文化强大的整合能力以及表现力。广泛的题材就是动漫能够生长的沃土,向我们展示着文类优秀的文化,传递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联系。

(二)表现材料的多样性

动画的本质是“运动的艺术”,只要是能够应用于动画拍摄并形成运动的材料都可以用来作为动画表现的对象。不同材料的使用能够动画的表现力带来更多的表现力与张力。而当今社会数字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光学虚拟动画,完全脱离实物材质的表现,为动画的表现带来了新的创作生命力。

(三)艺术运用的兼容性

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动画对与其他门类的学科如文学、音乐、雕塑、舞蹈等的兼容性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动漫在创作上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的汲取与转化,在声音上对优秀音乐作品的运用,在美术设计上对于雕塑与舞蹈的借鉴都体现出一种艺术形式上的兼容性与广泛性。

(四)传播形式的多元性

动漫的传播形式从早期的纸质媒介如报刊、杂志、漫画单行本,到中期的以电视作为主要传播媒介,到当代社会的以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介。无论哪个时期动画的传播媒介都具有强大的受众基础,其普及程度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从宏观上看,动漫的传播形式从传统媒介到新媒介都有全方位的覆盖,自发形成了一个开放灵活的传播体系。

四、非遗的动漫产业化传承与传播——以安阳殷墟为例

非物質文化遗产的动漫产业化是指将非遗文化与动漫产业相结合,通过资源整合使非遗文化成为动漫创作的文化资源及创意来源,使其能够参与到动漫创作、衍生品开发及产业运营当中。我们将以河南安阳的殷墟为例来探讨非遗文化动漫产业化的具体可实施案例进行分析。

(一)动漫创作:非遗文化向动漫符号的转变

将原本晦涩的甲骨文向动漫语言转化,以现代动漫的形式进行表现,建立起其与动漫产业的联系。创意是文化产业的动力源泉,贯穿整个产业的始终,以创意为原动力所产生的文化产品是最直观的视觉化表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创意的来源是指以非遗文化元素作为动漫创作的对象,以非遗文化作为动漫表现的内容,使非遗文化融入到动漫产业链条之中。

(二)文化衍生产品:非遗的多元化传播

在当代跨媒体传播的语境下,动漫视觉衍生品是动漫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已有的动漫符号进行其他类型的媒体及功能的开发的视觉文化产品。动漫视觉衍生品的开发为动漫符号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同时丰富了其表现形式及展现方式,动画、游戏、文化创意产品都是可开发的渠道。甲骨文与现代汉语有着天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非常适合作为儿童汉字早教产品进行开发,也可以以现代最流行的手机app的形式进行开发,笔者参与开发的一款儿童手机识字app将甲骨文形转化为动漫形象,将现代汉字的由来与甲骨文的汉字起源进行联系讲解,寓教于乐,该app上线后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三)实物衍生产品:非遗文化的功能新构建

动漫实物衍生品开发是指通过动漫版权的授予,对相关动漫符号及内容进行实物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动漫实物衍生品的开发是将动漫符号进行经济增值的最直接手段,也是动漫产业推动相关制造业经济的重要环节。凝结在实物产品中的动漫符号所引起的“情结”是吸引消费者的最大吸引力。同时,在实物开发的过程中,非遗文化不自觉的形成了新的功能性。在当代这个崇尚个性与潮流的年代,年轻人非常追捧个性文化,甲骨文的外形是一种非常具有个性文化符号,将其作为一种饰品直接佩戴,不仅满足了年轻人对个个性的追求,同时以人做一种传播媒介对甲骨文的传播也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这其实就是对非遗文化遗产功能性的新构建,将甲骨文原生的记录交流功能迁移到了现代的文化审美功能中去,满足对个性文化的追求,激活了非遗文化的新功能。

(四)与当代旅游业合璧

将动漫与非遗文化和旅游业相结合是指以动漫资源为核心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形成的一系列旅游产品。将非遗动漫符號化对旅游业进行包装有以下两种模式。其一,对非遗项目进行动漫符号化以提升其对受众的吸引力。我们可以对讲解员的形象进行动漫化的包装,比如让其着装成古代动漫人物的形象,这样相比现代职业的装束能够让观众更加有代入感。其二,开发动漫形象为非遗旅游项目创建高辨识度的符号。

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做了探索与研究,经过论证指出,动漫作为一种传媒媒介与形式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传承与传播。本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原生功能的丧失导致其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生存困境需要现代传媒的力量介入,以大众传播及产业化传承的方式找寻出路。同时以动漫的三个不同维度论证了动漫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整合到产业链之中,并以文化产品及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传播。最后,以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为例具体指出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动漫符号化的转化,并以实体项目制作论证了其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于海广,张伟.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2] 张仲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 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4] 周鸿铎.文化传播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5] 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孟祥(1987- ),男,河南安阳人,硕士,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动画与新媒体。

猜你喜欢
甲骨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甲骨文“祸”字新证
三千年甲骨文
系统产业化之路
最“萌”甲骨文——心
甲骨文“ね”字应释为“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