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

2019-12-25 01:12黄安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2期
关键词:公信力媒介公众

黄安

摘 要: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公众参与渠道增多,沟通互动日趋频繁,对于政府公信力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面对政府公信力正处于下降的不争事实,为了提升政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需要对新媒体媒介环境进行重构,找到问题出现的根源,抓住机遇并应对挑战,塑造政府良好的形象。本文以媒介融合为视角,分析了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重点探究了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建议与策略,以供参考。

关鍵词:媒介融合;政府;公信力;建设

媒介融合作为新媒体时代下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代表着一种新的意识发展形势,而且逐渐形成了新的媒介平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事实,政府需要变被动为主动,有效认知媒介融合的特征和趋势,结合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构建合理的公信力评价体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形成一个极度值得信任的社会环境。

一、媒介融合发展的特征及趋势

媒介融合存在于管理层次、社会组织、技术层次和物理层次当中,其动因在于技术、便利和市场竞争,其发展特征及趋势如下:

首先,未来媒体势必更加趋向于移动化,尤其是自媒体和智能手机媒体将会愈发普及,且更加符合用户的需要和习惯;其次,媒介融合下媒体的发展将会向个性化、虚拟化、精准化和智能化迈进,尤其表现在信息场景的拟态化、信息制作的智能化等方面;最后,随着5G时代的即将到来,为信息的传播扫清了阻碍,为此传播载体会集中于视频化,并步入视觉传播时代,未来媒介市场竞争将会以各类视频为核心;此外媒介融合不会完全单单局限于媒介领域,而是与社会同步加速进行,社会化趋势不可抗拒。

二、目前政府公信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政府公信力存在问题

随着民众获取信息途径的完善,网民十分关注和追踪与切身利益相关政策,并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上发布意见和建议。这其中不乏一些不理性的网友以有色眼镜质疑政府,恶意制造混淆,并妄自菲薄地持非理性态度。部分民众对政府以及公共产品的认同存在消极心理,为此政府需要做好调查,多倾听群众的呼声。例如城市居民对于雾霆、道路拥堵现象十分反感。但是从目前来看,治理效果还有待于提升,进而导致民众对政府公信力出现质疑。

(二)原因分析

1.政府自身原因

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与执政理念转变滞后息息相关,正所谓行动的概念会决定其结果。而自媒体时代环境下,政府执政观念相对落后,依然固守不前,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没有真正关心老百姓的需求,工作中服务出现疏忽和纰漏,进而造成政府公信力削弱。此外,政府信息公开时效性不强,或是选择性的公布信息,独断专行现象在地方政府中普遍存在,影响自身的公信力。尤其是官员腐败现象频发,损害了广大人民的个人利益,大家深恶痛绝。最后,政府在公众号信息发布内容过于官方化,与群众渐行渐远。

2.新媒体网络方面的原因

新媒体网络不乏一些虚假夸大的报道,在约束体制不健全的状况下,政治素养参差不齐

现象大有人在,对政府形象造成伤害的同时,使得不明真相的民众对政府产生公信力危机。

三、媒介融合时代下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研究

(一)破除“依附人格”、 植入“公共精神”、打造“善治行政”

政府应该打破依附人格的管理方式和制度,培养工作人员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摒弃论资排辈、溜须拍马等思想。塑造独立人格,以自主来准确定位。同时立足当前,展望未来,端正态度植入“公共精神”,将法治、公正、平等、自由、民主内化于心,为公民做好服务。最后强化“伦理”手段和形象,通过“善治行政”激发内心价值,有效提升政府公信力。此外,增强危机意识和舆情回应性,提高舆情应对主观能动性,一旦发生社会热点事件,必须要真实、完整、及时、主动发布事件的信息,具体包括事件原因及处理过程的各个细节。政府发言人应该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走向,完善舆情应对机制,避免引起公众恐慌,重视舆情监测机制和舆论分析反馈机制的构建,确保发布信息的准确性,分析和反馈网络信息过程中要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健全信息汇集机制和新媒体管理平台,持续转变工作态度与作风。

(二)完善信息管理机制

提升政府公信力还需要不断吸取经验,掌握舆情动态,健全信息汇集机制,加强情报信息的搜集能力,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保障公民行使监督权、表达权、参与权、知情权,关注网络热点,察清舆论走向,转变工作态度与作风,实现人政和谐境界。同时健全应急信息发布机制,发挥应急响应机制的作用,塑造公平政府形象,提升民众的信任度。此外持续健全新媒体管理平台,提升公民认知水平,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提高监督效率,规范反腐举报流程,使网络监督健康良性运行。进一步转变行政理念,建立电子政务,运行和更新政府公信力建设平台,谨言慎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公开政务信息,政务人员在工作中要坚守法行政、廉洁行政、求真务实的底线,为公众处理公共事物办好事办实事,促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合法有效的约束政府公信力,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建立问责机制,发挥公众媒体监督公众话语权。优化决策机制将责任一追到底,确保线下与线上服务能够衔接一致,增强信息发布质量,增加公共服务多样性,让公众易于理解,力争公众信息层次需求能够全效实现。

(三)构建网络信用体系

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公民媒介素养,构建社会信誉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面对新媒体的发展,爆炸式信息每天都会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这需要民众具备明断是非的意识和能力,不人云亦云或随波逐流,改变法不责众的错误观点,理性思考和辨别。同时构建网络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信用筛选机制,提升监管力度,规范网络信息表达方式和媒介,形成规范化的绿色网络生态环境。深入完善网络约束和奖惩机制,做到事后追责明确,惩处过分言论网民,同时奖励举报不良现象的群众。防止意见领袖煽动舆论现象的出现或蔓延,保障网络的良性规范化循环发展。全面净化网络环境,采取伦理规范和制度约束相结合方式,以传播正能量信息为光荣,树立客观传播信息的道德标准,加强行业伦理规范,提高公众信息评判水平,提高公众信息评判水平,培民众正确价值取向,宣传讲解政治知识,便于公民去伪存真地理解和获取海量信息,避免简单不理智地胡乱发表负面情绪,营造有道德感、责任感的网络环境。构建基层政府行政伦理,培养公众合理期望,推行行政伦理制度化、法制化,增强信息的公开透明性,使公众做到心中有数。此外,媒体人要强化媒体责任,发扬理性客观、求真务实的风格,深入挖掘新闻背景,提高便民性和亲民性以及主流新闻质量,引导正确舆论价值观构建信任文化新媒介。

总之,基于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政府应该充分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重视社会公众的主体地位,对影响因素进行重构,抓住媒介融合时代赋予的机遇,通过一系列的优化措施,构建政府公信力评价体系。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形成一个信任的社会环境,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韩兆柱,何雷.地方政府信任再生:影响维度、作用机理与策略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6(07):96-100+139.

[2] 吕书鹏.差序政府信任:概念、现状及成因一一基于三次全国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学海,2015(04):148-157.

[3] 王国红,马瑞.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一一多元协同治理的视角[J].湖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70-74.

[4] 杨妍.自媒体时代政府如何应对微博传播中的“塔西佗陷阱”[J].中国行政管理,2012(05):26-29.

[5] 郝玲玲.政治沟通与公民参与:转型期中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基本途径[J].理论探讨,2012(05).

[6] 王向文.政府公信力概念的三个维度:以利益相关者价值网络为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0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19年度校(院)级青年招标项目“全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建设及提升研究”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公信力媒介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