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研究

2019-12-26 03:20王宇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

王宇博

(大连财经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引言: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谈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青年的发展会受到各种社会思想的影响,只有掌握党对青年发展事业的领导权,尊重青年的自然发展规律,才能确保青年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帮助青年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1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内涵及当代价值

1.1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义政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看待青年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青年问题,积极开展青年工作的政策原则。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所构成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青年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最终产物,共青团的工作既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又要考虑青年的实际特点,对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学习,需要深刻、全面的理解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精神实质与基本内涵,推动我国青年工作的蓬勃发展。

1.2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对青年的素养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一些腐朽错误的思想对青年的价值观念形成巨大冲击,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能够对错误思想进行纠正,对青年的工作实践给出正确的评判标准,广大青年必须明确自己的任务与使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推动我国的改革深入发展。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对青年自身具有价值导向意义。新一代青年一定要明确自身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运用自己的才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追求新鲜事物,通过新技能来迎接新挑战,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指引下,树立崇高理想、踏踏实实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创新始终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而青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所以创新一定要体现在新一代青年身上,通过高素质多元化的人才来促进科技的进步。通过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能够培育与爱护青年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使我国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占据不败之地。

2 新时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实践意义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我国形成了独具的中国特色。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同时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价值。通过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学习,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从年龄优势还是知识优势,都将成为社会的栋梁,通过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传播,能够使大学生更加明确共青团的工作方向,经过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不断更新,学生们可以从中汲取能量,掌握党的核心发展目标;通过对共青团工作的合理规划,运用新鲜的方式与渠道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能够把准时代的脉搏,认清自身的发展方向,敢于创新、敢于奋斗,主动参与到祖国的建设与维护中来。另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能够让大学生敢于践行时代精神,树立正确三观,敢于接受挑战,在梦想的推动下努力前行。最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挫折观,敢于挑战自我,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都始终坚信能够战胜困难。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只有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在未来成为撑起国家的中坚力量,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引导下,当代大学生才能够全方位发展,成就自我,努力成长为全面型人才。

3 培养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主要途径

3.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培养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座谈会中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高校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进新进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以及亲和力,有针对性地将思想政治工作推向新台阶。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培养要在自我实现与发展的过程中完成,不仅要对以往的思想进行规范性矫正,还要对未来的发展目标与路径进行合理性规划,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来支撑人才队伍的培养,凸显大学的鲜亮底色,在各学科的建设中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地位,形成其他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同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3.2 构建双向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一定要坚持价值导向与理论导向相统一,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价值实现与学生自身价值创造相结合,大批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与获得感,引导学生实现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构建“认知、认同、内化、践行”的闭环,形成双向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新时代大学生与其他群体有所不同,在思想认识、价值选择等方面存在独立性与多样性,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时效性,必须采用精准化的培养模式,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特点与不同需求,有侧重性的开展人才培养,实现对大学生的有效凝聚。

3.3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新时代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培育马克思主义者应具备的精神品质,在实践中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正确引导学生将党和国家的要求与自身的理想信念相结合,将学生的知识背景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积累经验、提高素质、增长才干。高校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培养不仅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教育规律,更要树立起大思政的工作格局,以协同创新为理念,积极探索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实践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逐步深化与理解,最终实现自身价值。

3.4 拓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培养的时空范围

在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继承的过程中,要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注入世界视野中,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与使命赋予一定的社会责任,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以历史文化维度来审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积极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国际视野与时代担当,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合在一起,将深厚的文化积淀植根内心,以德修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青年的素质与本领会直接影响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广大青年一定要注重学习、善于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与生活方式,勇于创新创造,在服务群众、造福人民的实践中不断建功立业。

3.5 建立起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

培养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青年观,首先要求高校党委及团委要树立先进的思想理念,重视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正确指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校领导要进行认真规划,掌握宏观层面的教育目标,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等组成导师团,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学习与形成建立保障。另外要对大学生的考核制定量化与细化的标准,将远大目标与高校的自身发展状况相结合,掌握时代发展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实时更新,促使学生们集中学习、关心党政时事,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紧跟新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6 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先进技术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也要将互联网作为文化信息交流的主阵地,积极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坚决抵制不良思想及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将互联网作为有效的学习途径,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学习中的传播作用,将传统理论教育与新媒体传播相结合,运用新的载体形式,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多元化的网络平台能够实现各类教育资源共享,使大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另外高校也可以利用网络的互动性来及时了解学生们的心理动态,对思想产生偏差的同学给予指导,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提高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效果。

结束语:国家未来的发展在于青年,只有培养优良的新一代青年,才能让我国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在我国不断实践过程中逐渐有了中国特色,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学生践行青年马克思主义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经过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洗礼,广大学生中就会成为懂得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伟大理想的青年马克思者,我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也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不断更新理论,服务与实践。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