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9-12-26 03:20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0期
关键词:红色价值观核心

马 松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 472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自觉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建设全过程。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前沿阵地,是培育大学生正确理论观念的桥梁纽带。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国精神、敬业品质、诚信品格、友善的力量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历久弥新,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极强的价值引领作用。高校要依托本土红色资源优势,将红色文化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培育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红色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当前,学术界对于“红色文化”的概念界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在时间界定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四种观点:一、认为红色文化是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理论体系和开展的文化活动。二、认为红色文化特指1921—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三、认为红色文化是指1921-1979年改革开放前创造的文化。四、认为红色文化应该包括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和相关的文化产物。笔者认为,红色文化应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产生,时间是从1921年红船从嘉兴南湖扬帆起航的那一刻开始,并伴随着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同样,红色文化也应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它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动态发展中互相融入,在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中也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红色文化对于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价值,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天然依托和重要载体,红色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1 直观性

或物化于介质,或渗透于精神,或规范化于制度,红色资源以多种形式真实记录并还原了所在历史时期的现状,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纵观历史,红色资源以纪念馆、博物馆等实地实景形式,以实物、模型或照片等作为载体,再现了中国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其背后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使参观者更为直观的了解其所呈现的历史背景,感受其产生的时代价值及历史意义。

1.2 传承性

红色资源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其所代表的历史意义及蕴含的文化价值,从提升民族自信到坚定民族未来,从抵御战争到抵御全球多元化发展中各式各样消极价值观的影响,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红色时代渐渐远去,红色精神却历久弥新。时代赋予了红色文化强大且丰富的内涵,其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力量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被忘却,反而会在社会的发展中被不断赋予新的生命力。于历史事件的纪念中重温革命精神,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中创造时代价值,红色资源在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中源远流长。

1.3 地方性

红色资源的产生往往与特定的地城和人文密切相连。地城特色确定了红色资源的文化基础,而当地人民群众又在不断的实践中赋其更为深刻的内涵并将之发扬光大。红色资源在其本土化的发展过程中与当地地方文化融为一体,地方文化引导并促进当地红色资源的发展,红色资源影响并推动当地文化的进步,二者良性互动,不可分割。就当代大学教育而言,在学生与学校所在地文化融为一体的过程中,有效利用与开发学校所在地文化资源,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较其他文化资源,红色资源独特时代性和多样性,更能使学生产生时代共鸣感与责任感。因此,以地方红色资源再开发为契机,充分利用学生与学校所在地文化融合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对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2 红色文化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2.1 价值引领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经验的历史积淀,具有鲜明的时代主题,有着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是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和宣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有形或无形载体,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质文化土壤。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思潮下,红色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因此,高校要依托当地红色资源,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保持大学生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的认同感,坚定正确政治立场及方向。

2.2 文化传承

红色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它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又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断实践中得以创新,其文化传承功能是连接中国历史和当代现实的一座桥梁。红色文化又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红色革命遗址和纪念场所。精神文化主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和国家建设发展时期表现出来的乐于奉献、不怕牺牲,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懈奋斗的红色革命精神。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继承了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承载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和建设史的重要文化资源,本身就容易被群众接受和认同。因此,在文化育人方面,高校要主动融入红色文化,充分挖掘其中文化内涵,将弘扬红色精神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在实践中丰富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与时代背景、地域特色相结合,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3 道德示范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其育人功能在当今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愈发突显。红色文化不仅包含自强不息、乐于奉献、保家卫国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包含不惧困难、艰苦奋斗、胸怀理想的革命奋斗精神。红色文化所包含的先进人物和感人故事,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榜样激励和价值标杆,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有重要的示范激励作用。通过红色精神的感染熏陶和红色教育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势必会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道德认知和自觉认同。

3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红色文化融入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将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等思政教育元素主动融入各类课程之中,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交相辉映。具体而言要从教师理念的更新、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到课堂教学和课程实践,毕业论文等各环节,都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让红色文化主动融入新时代大思政的工作格局。

3.2 红色文化融入科研,加强红色理论研究

高校应该利用当地红色资源,进行相关研究,以此为平合,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科研项目,取得一些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之中,充分发挥科研服务教学、促进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成果负责人将研究成果通过融入课程教学、专题讲座等途径输送给学生,深化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与感悟:项目负责人将部分学生纳入科研团队,全程参与老师的科学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竞赛等,形成研究成果项目化,品牌化。随着教师对红色资源研究的不断深入,这本身就是对红色资源一个再学习、再认识的过程,更有助于教师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教书育人中。

3.3 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搭建多元教育平台

红色教育的成效如何必须通过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检验。高校在专业融入红色文化、课堂理论灌输的同时,要主动创新教育形式,开展多层次的红色教育主题活动,将红色文化学习与红色教育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在实践学习活动,体验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精神,深入领悟红色文化价值与内涵。通过实地考察,寻访体验、主题宣讲、主题团日、社会调研等活动,让学生们在与红色文化的亲密接触中感受精神的力量,将第二课堂变成学生的“精神盛宴”,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此外,可在校园内成立专门的“红色社团”,提炼红色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感悟红色文化,继承红色文化中的正确价值观。

3.4 通过网络平台,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渗透

互联网时代,高校在开展实地教育活动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网站等网络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发多种红色教育文化的“微资源”,方便学生能够利用多种途径获取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包括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红歌比赛,红色故事分享以及围绕重大节日开展网络评论互动活动等形式,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特色凝练的表达吸引青年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增强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效果,让红色文化资源覆盖并全面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

4 结语

中国红色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无论是鲜活的英雄故事,还是存留的革命遗址,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者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高校要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在实践中主动将红色教育融入课程教育、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全过程。通过打造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感染力深的红色教育品牌活动,培养大学生养成艰苦奋斗的品质,继承革命优秀传统和红色基因,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提高人才质量。

猜你喜欢
红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红色是什么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