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研究*

2019-12-26 17:28乔鹏亮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9年7期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区域

□ 乔鹏亮

(北部湾大学,广西 钦州 535011)

管理类学生的技能是什么,某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必然不会初始就从事管理工作,2017年对北部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管理类专业毕业后跳槽率比较高,长期稳定于一个岗位的学生比较少,适逢地方性本科院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因此,需要对地方性本科院校管理类学生的培养要求和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本文以北部湾大学的转型发展为例进行讨论。

1 应用型大学的专业趋向

1.1 工学结合、突出特色的专业方向

应用型高校的特色化要体现在对所处区域发展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北部湾大学结合国家对地方性本科院校发展定位提出打造海洋类特色,并以服务于北部湾地区产业发展为己任,以海洋类、航海类专业为特点,以石化、机械类等与港口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为服务地方的切入口,以港口商贸、对外交流等类型的专业为相关补充,形成了服务区域发展的特色化专业与一般性专业结合的服务链条,在此过程中按照李志强等(2019)相关学者研究[1],加强了过程评价等相关关系。

1.2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培养形式

李晏墅(2014)[2]认为,“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一场‘逆向革命’。过去,先设学科,再选专业,最后就业,而现在,要先明确学生就业方向。”应用型大学要体现出应用的特点就要求与企业紧密合作,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生要走出去,企业要请进来,实现办学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因此,必须广泛采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形式完成与市场的对接,培养来即能战,战即能胜的实用型人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还要制定相关标准,如专业认证标准、企业用人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等[3],从而达到企业和社会的预期。

1.3 大批量与小批量的协作

应用型的培养要形成订单式以完成大批量的人才培养要求,同时也会形成规模化的优势,但部分专业如管理类专业的培养难以形成订单化和规模化,主要在于企业的岗位不会有过多的同质化需求,因此,需要形成大批量培养与小批量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在以订单式培养的前提下灵活设置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订单制主要围绕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也必须围绕专业能力提升包括社会实践在内的综合素质养成[4],以实现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和学生的个体化发展。

2 管理类学生的应用型素质要求

2.1 成就企业家为终极目标

从上述分析看出,管理类专业由于自身的特点难以形成订单式培养,因此,需要深入探讨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素质养成。从国内的实践来看,经济管理学院培养的学生服务面比较广,大多数是进入企业工作,而优秀的毕业生更多出现于创业的成功或者协同创业方面,因此,应该将地方性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定位为培养区域性企业家,为区域发展培养一批有潜力、最终能够充分参与并影响区域社会发展的人才,不仅仅是能够完成任务的执行和日常经营的人才。此外,由于地方性院校学生在就业时难以与层次较高学校竞争,因此也要求从创新创业方面培养人才,形成差异化的培养思路。

2.2 培养应用能力

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应用性如何表现,在经济发展和经营形势变化下的应用能力是否发生了变化等问题是人才培养必须首要湹清的。

通过几届北部湾大学举办的招聘会,用人单位对于管理类学生的要求首先是沟通和表达能力,其次才是专业能力,需要学生具备基本专业能力,在工作中希望学生在完成基本工作情况下具备管理规划和方案策划能力,因此,管理类学生的应用能力应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沟通能力。沟通不仅是日常讲话能力,还包括专业能力的表达和与专业人员的沟通。二是规划能力。管理类专业如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有许多规划类的能力要求,学生的规划能力也是在入职之后才体现出来,因此需要提前训练,在校期间就应该掌握本专业的策划思想、规划方法等,为实现学生校内外能力的有效衔接,学生在校时就应该有机会参加各类学科竞赛[5],一方面巩固学业成绩,另一方面对接社会需要,近年来,不仅教育主管部门,各类行业企业的竞赛活动也十分多,使更多学生有机会参赛,提升了学生素质的整体性。

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性如何体现也是学生培养中的关键问题,当前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是以逃课为代价,以经营杂货店为主要方式,而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目前的创业以轻资产、网络化为主要方向,对学生来讲这些形式也能够最小化创业的成本,因此,结合招生就业处的各种创业培训要引导学生跳出传统创业业态,多学习《创新中国》等创业的思维和答辩的思路。在人才培养中则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心态、培养新时期的创业思维等,在创业创新培养中要抓住一个方向,深入分析方向中的创业机会和创业路径,使学生建立专业能力和知识的能力。

经济发展和经营形势变化下的应用能力也应该发生了变化,因此,要对立对经济形势和社会变化的敏感性,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中要以经济形势为案例应用背景,要有针对性分析形势发展规模,建立对国内外环境发展的认识,尽可能以区域化案例分析为主培养学生的本地化思维,以经济形势变化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2.3 具备经营管理能力

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宏观创造性,而经营管理能力则属于微观层面的专业化水平。彭小辉(2013)[6]对学生能力进行了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同样是造机器,应用型大学的学生不仅要像高职院校的学生,会使用和修理机器,还要掌握机器设计原理,具备研发和改良机器的能力。对于管理类学生来讲,创新创业能力是发展潜力,是宏观层面,而经营管理则是入职需求,是微观层面。地方性院校经管类学生的微观能力既要与高职类学生有所区分,能够“具备研发和改良机器”的能力,也必须要与更高层次的学生区分,必须在学校专业的保证下实现专业特色化、区域特色化和能力特色化,以“使用和修理机器为起点,追求研发和改良机器”,最终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

2.4 能够融入区域经济发展

地方性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要求之一便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因此,管理类学生必须能够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具备融入能力,学生需要理解区域发展现状、理解行业和企业发展水平,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清醒的认识,能够提前接触企业并建立在区域发展基础上考虑自己的创业发展道路。

3 管理类专业人才创新创业培养途径

3.1 教师的应用性培养

学生的应用性需要教师的应用性作为前提和保障,管理类专业教师的应用性则要与地方行业企业接触,在科研交流等方面积极沟通,要了解和掌握区域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并以挂职锻炼、横向研究等多种形式参与。光明日报(2014.9.19日)撰文提出:转型应用型大学是“逆向革命”:先明确就业方向再设专业。对于教师来讲,则要先了解区域需求形势,使自身先达到应用性要求再开展应用性教学,即教师先转型,学生再转型,推动学校最终转型。因此,教师应该朝以下方向努力:第一,培养转型思路,理清个人转型方向。教师的科研和教学都有较强的个体性,因此,教师要理清自己的发展方向,将自身的发展与区域社会发展一致化,如在科研方向,经管类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应该轻模型构建而重问题导向,轻理论推导而重对策创建,以现实发展作为科研目标;在教学中,要以区域案例为载体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要以创新思维训练代替机械题海练习。第二,参与转型实践。教师的参与应该努力完成学校规定的挂职要求,而且从挂职中学习知识,了解现状。此外,还应该关注并参与区域政府组织的各种活动,以组织参与自主参与相结合,最终实现自身的应用型转变。

3.2 教学管理与考核的灵活性

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北部湾大学经管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幅减少,平均每位教师的授课课程为1~2门,教师的时间得到了释放,教学效果也得以提升,采取了同行评教、学生评教、教学督导、二级部门考核等几大环节,在与学生的座谈中也同样反应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质量得到了提升,即绝大多数教师都是愿意且追求更好教学效果,为转型发展奠定了师资基础。应用型需要大量的企业化实践和与企业交流,而北部湾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周期为两年,时有企业上门而方案不允许等情况,各种请示和报告转移为教学异动,最终体现在二级学院的考核层面,使教学过程少了灵活性,不利于转型发展,因此,应试选择更多信任教师,信任二级学院的管理,在同样可以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灵活管理与考核,为转型和发展培养良好的环境。

3.3 搭建地方行业企业发展平台

创新创业需要环境支持,地方性院校管理类学生的创业更需要紧紧围绕地方特色开展,因此,需要在人才培养同时与地方结合,当前钦州地方经济发展一般,几大企业构成了钦州发展的支柱,为更好营造创业条件,可以建立地方企业发展平台,学校与地方政府建立企业学校信息库,在设立筛选标准基础上完成地方企业目录平台,完善企业经营信息和经营事件,开放学生登录。这样可以使学生能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企业,能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也使学生能够分辨创业机会,同时也能提升企业知名度,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院校需要围绕区域发展做文章,以服务地方为前提,实现产教融合,经管类专业的应用型能力随区域发展和经济形势而不同,在人才培养中要识别经管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培养企业家为目标,以互联网思维和区域社会发展为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创业思维、重视教师的应用型培养、日常教学管理和考核的灵活性和搭建与地方融合的行业企业平台,管理类专业的转型发展一定可以走出一条新道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应用型转型区域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分割区域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区域发展篇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