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网络治理观及其实践探究

2019-12-27 13:51
文化学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网络安全总书记

马 丽

一、习近平网络治理观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治理的相关论述,并没有从一般意义上对其进行界定,而是在重要讲话、媒体报道、理论学习等对涉及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看法和观点。通过系统地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系列讲话,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概述习近平的网络治理观。

(一)以实现网络强国为战略目标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目前还停留在网络大国的阶段,将我国建设成网络强国,是我们要达成的目标。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次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建设一个强大的互联网国家”的目标,描绘了建设网络强国的蓝图。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国作为网络大国在互联网潮流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表达了我国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阐述了我国为实现网络强国要遵循的要素,即要发展技术、提供信息服务、夯实信息基础、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发展网络文化、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等等;将建设网络强国与我国“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相结合,使建设网络强国成为中国梦的重要方面。在第二届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国际视野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这一目标的路径,即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合作开放、构建良好秩序;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第六次集体学习会议,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为我国建设一个强大的网络国家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和世界的形势出发,从各方考虑,在我国网络发展、网络安全、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强国这一战略地位,具有深刻的责任意识与全局意识。

(二)以保障网络安全为精神内核

习近平总书记将网络安全置于全新高度,提出网络安全是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1]。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首次会议上升华了“网络安全”的主题,从人民信息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论述了网络安全是关系到人民的安全、国家的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国家安全观概念,其中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网络安全进行了论述: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网络安全观,就是保障网络安全的正确的方法,构建安全的网络环境。网络安全观是发展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措施。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快速增长,威胁网络信息的网络安全事件愈演愈烈,严重地损害了公民的个人利益和人身安全。我们要依靠人民构筑网络安全防线,认清网络安全的本质。我们要保障网络安全,就要提升网络技术,所有网络安全的本质就是科技之间的抗衡。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从信息建设、网络态势感知、网络安全攻防能力提升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保障网络安全。

(三)以实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愿景

在网络治理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网络同世界各个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承担起高度的责任担当,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在2014年11月19日的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及了互联网发展的现状:“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2]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与世界各国一起努力,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共同建立一个和平、安全、开放和合作的网络空间。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讨论了如何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网络国际治理的四项原则: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合作开放、构建良好秩序。在“四项原则”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点主张”:加强网络建设、促进网络互通、打造网络交流平台、促进网络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构建网络体系。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对网络空间命运体进行论述,习近平总书记讲道,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互联网企业,只要遵循制度法规,我国网络开放的大门绝对会敞开欢迎。

习近平的“网络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内容和新思想,更是国际战略视角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二、习近平网络治理观的基本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网络治理观是新形势下网络治理的新要求和新发展,除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观点,同时又有自己严密的逻辑体系和鲜明的特征。

(一)鲜明的时代性

习近平总书记网络治理观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网络治理思想,这些思想不是停滞的,而是与时俱进的。习近平的网络治理思想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他从2014年起至今对网络治理观进行了不断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含义,充分体现了思想的时代性与变革性。

(二)人民的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治理观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方向。习近平的网络治理观以人民为主体的特征总结起来就是:网络发展为了人民是网络治理的目标,要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让网络造福人民;网络治理的战略是网络发展要依靠人民,无论是把握核心技术、发展网络文化还是清朗网络空间,都要依靠人民群众,构筑起网络发展路径。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了习近平网络治理的全过程,充分展现了习近平网络治理的生机与活力。

(三)理论的实践性

理论的作用是指导实践,如果理论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指导实践的发展,那么理论是没有意义的。习近平的网络治理观不仅仅是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一思路发展的过程中给了它“实践性”的特点,以指导中国的网络发展和推动中国网络实践发展。习近平在网络治理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网络治理实践。

三、习近平网络治理观的践行要求

实践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理论的提出也是为了指导实践。习近平的网络空间治理观勾画了我们治理网络空间的路线和方向,我们必须顺应网络发展的形势,以习近平的网络治理观为指引,进一步完善我国网络治理手段,推进我国网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培养创新人才,把握核心技术

互联网规模即使规模再大,如果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的手里,我们在核心技术方面就会变得不堪一击。面对核心技术受制于他人这一隐患,习近平提出要培养创新人才,把握核心技术,在技术上先发制人。

在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我们要发展核心技术,既不能依赖国外的技术,也不能完全关起门来研究。我们在发展技术的时候要自立自强,靠优秀的人才研发、发展先进的技术。在之后的多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互联网事业,就要汇聚优秀的人才。人才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如果没有一流的人才,就不会促进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互联网就不可能立足于互联网发展的道路上。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树立开放的人才观、加大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和评价制度。只有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留住人才,发挥其作用,我们才可以在发展互联网核心技术上向前进一大步。

(二)完善法律体系,确保依法治网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虽然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是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现实中的我们要让网络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就政府层面而言,要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互联网立法是网络治理的基础,我们要让互联网健康平稳地发展,就要加强对网络的依法管理,在全国制定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网络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立法的过程中要充分听取民意,利用各种方式收集信息,聆听大众对网络立法的意见。网络主体要遵守制定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运行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要立法者制定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网民的行为,互联网用户在上网的过程中,也要遵守法律,不触碰法律的道德底线,做一个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的网民。

(三)发展网络文化,促进国际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网络发展要坚持自主与开放相统一:自主就是我们要自主创新核心科技;开放就是要坚持打开中国的大门,在发展互联网的过程中与其他国家加强国际合作。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们的网络事业应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拓展海外事业,为我们的互联网发展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在“走出去”的基础上我们要坚持“引进来”的理念,只要是能够遵从我国互联网法律法规的企业我们都要欢迎,让国际互联网社会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四、结语

习近平的网络治理思路是基于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的,是站在我国网络安全的战略高度上对我国网络发展进行探析,深刻阐明了网络治理的战略地位、精神内核、美好愿景等。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内国际两个视野、法律保障和人民群众两个角度对网络治理的路径进行了论述,推动了我国网络治理实践的发展。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网络安全总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新量子通信线路保障网络安全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习总书记“下团组”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