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互动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沈阳市为例

2019-12-27 13:51姜玉原姜宇飞
文化学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沈阳市沈阳大学

孙 雷 姜玉原 姜宇飞

大学和城市相互影响共荣共生的案例比比皆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没有围墙、校门,校区就分布在城市街道中。在我国,被誉为“世界之最”的广州大学城内入驻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暨南大学等10余所大学,为广州市人才集聚、知识创新、社会制度优化、产业布局调整等提供智力支持与服务。努力挖掘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互动发展的契合点,查找在互动发展与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有助于让大学在城市文化的建构和城市精神的塑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有效指导大学办学定位,进一步优化大学文化服务城市发展的职能,培育富有城市个性化特色的大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经验启示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主要环境要素、科学研究的核心导向要素、社会服务的突出显示要素、文化传承的基础依托要素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展示要素的总和,是体现一所大学独有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的无形资产。

城市文化是现代工业化发展和社会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它通常也被称为“都市文化”。广义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城市文化是指生活在城市社会组织中的人们的知识水平、精神信仰、行为艺术、道德标准、法律制约、风俗习惯,以及所有城市社会所养成的任何能力和习惯,它是“城市人”的生活状态、行为方式、精神品质和城市风貌的一般形式。

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交融相合在国外高校中深受重视。以美国为例,大多数美国大学都没有围墙。比如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都较为看重自身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城市文化的互融互通。除外在形式方面的表现,国外高校也非常重视服务和回馈社会。(1)孙雷,饶锦波.中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比较及借鉴[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1):89-95.很多知名高校强调,大学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场所,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强烈的服务社会意识和造福人类的责任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就是:“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可见其大学文化在社会责任感方面表现的层次之高、境界之深。提到大学与社会、城市的密切合作,就不能不提美国斯坦福大学所在的硅谷。与其说斯坦福坐落于硅谷,不如说硅谷始于斯坦福。20世纪40年代,斯坦福大学校长将校园一隅以远低于市价的价格租给或是卖给公司建厂,交换条件就是这些公司发展壮大后招聘新人时,要优先考虑斯坦福的学生。正是高校、企业的这种密切合作,当地政府为扶持双方发展,还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根据当时社会的发展需求,校方重点在化学、物理和电子工程等领域向企业推荐毕业生。经多年互动发展,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和电子工程等专业,成为了其最著名的学科,享誉世界。

中国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之间的互动历史相对较短。以我国一线城市的发展轨迹来看,其中都留下了大学与其相辅发展的印记。大学在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发挥着向城市输送各类专业人才和高新技术的职能。因此,许多城市都把高等教育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前提。2010 年,当时南方科技大学还未落地,深圳市就已倾入近100亿元巨资助其解决各类建设问题。南方科技大学可以说是在广东省及深圳市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的。无独有偶,在上海市政府“科教兴市”的战略背景之下,市政府积极倡导的“创智天地”和“三区联动”等政策,将上海当地高校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由此可见,城市能够造就大学的气质,大学又能赋予城市文化更强的生命力。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大学与城市的互动表征、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以及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互促互进等视角来研究大学与城市的关系、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大学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例如,梅尔在《The University as ALocalSource of Expertise》文章中,阐述了大学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果推动城市的发展,并且还将荷兰与英国进行对比,论述了知识在大学与城市互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库珀罗伯森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大学城规划思路,强调校园边界与城市之间的互动融合关系,提出把新规划的公共设施与校园生活交错融合。我国学者对大学与城市文化关系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最早见于1995年薛蓉发表的《高等教育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认为高等教育参与城市文化建设具有高层次性、导向性和双重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主要形式。2003年6月开始启动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在此阶段,我国大学也逐渐进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等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2003年开始,学界逐步出现了一批关于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知网以“大学文化”+“城市文化”为关键词查阅相关文献,得到一些关于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互动研究的文献,主要侧重对大学文化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对结合实际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应的对策成果较少。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沈阳市城市文化凝练与该地区所在大学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力求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城市文化与大学文化的互动发展提供理论及现实参考。

二、沈阳市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互动分析

(一)沈阳市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互动相得益彰

城市和一流大学都具有高度开放、创新驱动等特点,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世界范围内,依托一流大学实施创新驱动的案例不胜枚举,并表现出诸多发展趋势及相关互动模式。美国的“硅谷模式”,德国慕尼黑科学园,英国剑桥科学工业园,中国的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等,无一不是大学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典范。(2)孙雷.论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4):89-90.

沈阳市是辽宁省省会、副省级市,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早在7200年前就有沈阳先民繁衍生息,迄今已建城2300多年。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于此,皇太极建盛京城,并在此建立中国清朝,这是沈阳历史的转折点,从小小的军事卫所一跃变为清代两京之一盛京皇城。沈阳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有多元融合的民族文化、有时代造就的工业文化。高校作为沈阳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学文化在沈阳城市文化发展建设过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的出台,提出“两步走”实现振兴发展目标以及“五大发展战略”一系列创新理念和举措,为高校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难得机遇。在沈阳开启全面振兴新征程的背景下,2017年沈阳市和东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东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使东北大学能够全面参与到新时代沈阳振兴发展中去,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创新。合作协议围绕沈阳的战略需求,以一流大学建设为引领强化知识创新,以沈阳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核心推动技术创新,以成果转化示范区建设为纽带促进科技成果熟化转化,以大学科技园建设为平台汇聚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构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紧密衔接的创新生态体系,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助力一流大学内涵建设,形成“名城带名校、名校促名城”的互动发展新格局,城市文化与大学文化在合作中共荣共生。

(二)沈阳市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之不足

1.大学文化纳入城市文化发展建设顶层设计尚有欠缺

城市文化是与城市的经济、政治领域并列的范畴,是城市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方面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的综合展现,需要进行长期的、统一的、持续的积淀和建设。以《沈阳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当中有16处提到文化,“盛京大剧院、沈阳艺术大厦等文化设施投入使用,第十二届全运会等重大赛事在沈举办。”等等。在2018年沈阳市重点工作安排中提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办好2018中国国际合唱节。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启动建设北大营抗战遗址纪念馆等十大重点文化项目。”从中,我们能够看到沈阳市对城市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相对较高,但对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层面重视程度相对偏弱,城市精神凝练稍显不足。报告提到大学4处,分别为“建立市长与大学校长、科研院所长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复制中关村‘6+4’政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不断深化”“推广东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经验,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支持驻沈高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3)沈阳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shenyang.gov.cn/zwgk/system/2018/01/30/010203928.shtml.在2018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学2处,分别为“4所高校启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完善普惠性政策,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在辽宁就业创业,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更大空间”从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与城市的互动更多的停留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沟通与合作,尚未将大学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统筹规划、系统部署。在“2018年度沈阳市社会科学立项课题指南”88项参考题目中,没有关于大学的研究课题,凸显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互动相对薄弱。

2.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资源的挖掘还不充分

坐落于沈阳市的大学有东北大学、辽宁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总共48所,分散在沈阳市东西南北中各处,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特别有影响力的大学集群。同时,经过调研发现,沈阳高校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对城市文化资源的利用并不充分,具有城市标签和城市特色的大学展馆、纪念馆较少,并且尚未纳入城市文化建设的体系当中、在沈阳市文化网尚未发现集中展示等内容。现沈阳只有为数不多的像东北大学图书馆、沈阳药科大学图书馆、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沈阳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沈阳建筑大学校史博物馆等定期向社会对外开放;另一方面,沈阳区域内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新乐文化、辽瓷文化、锡伯族文化)等优秀历史文化缺乏挖掘不够,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组织和展示不够充分。

当前,沈阳地区大学的校园文化缺乏对城市特色文化的培育,对地域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也稍显不足。虽然目前部分大学对地方传统文化传承越来越重视,比如,沈阳师范大学的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其中包括诸多种类的古生物化石。辽宁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展示了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几千年发展的轨迹和成就。沈阳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展示了各种类型的火炮。辽宁大学自然博物馆藏为辽宁省内的无脊椎动物、昆虫类、鱼类、两栖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标本和部分植物标本近2万多份。个例较为突出,但整体效应尚未形成。因此,这些具有区域或学科特色的博物馆、展馆应纳入城市发展统一规划、给予政策支持和扶持,使其发挥应有的文化教育作用。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许多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物质文化,迫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被夷为平地,如果能恰当保存和展示,将成为城市的重要标签和记忆。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文化建设时应充分注重城市文化记忆地保护与传承。

3.人才培养的沟通与对接尚有较大空间

大学与城市在地缘上的同一性,资源和“产品”的互补性,决定了两者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中,人是关键。人是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应高度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城市对人的关注和投入决定着人才的归属感和参与感。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对接上海市住房保障政策,加强教师住房保障,不断缓解引进人才和青年教师的住房压力;持续推进学校附属幼儿园、小学、中学基础教育条件改善。从2017年开始,杭州、西安、成都等城市就相继推出了人才引进政策。2018年开年至今,已有超35个城市发布了40多次人才吸引政策。沈阳市2017年启动了“引老乡回家乡、引校友回沈阳、引战友回驻地”三引三回活动,策划实施一系列人才项目对接活动,全面落实一揽子促进振兴的政策措施。2017年8月,《沈阳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了沈阳市人才新政24条的59个实施细则,为城市文化和城市品质的提升迈出了根本性的、长期性的关键一步。

从实际情况看,大学与所在城市在供需方面还存在着错位现象。大学的人才培养是具有周期性的。当城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催生新的需求,大学再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际已经滞后,导致专业设置或培养模式与城市需求相脱节。应提高大学对所在城市社会问题和发展需求的关注度和前瞻性研究、建立城市发展需求面向大学的信息反馈机制。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适应城市发展需求也要把握好“度”,避免出现盲目迎合需求而违反自身发展规律的情况。沈阳高校的人才培养与沈城文化发展的供给需求契合度不高,各高校围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沈阳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作用,但仍不平衡。

三、沈阳市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发展的对策分析

城市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特性,随着城市发展而与时俱进。大学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积极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融入城市文化的建设精髓。

(一)大学发展规划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将大学发展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有机融合,是促进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互动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很多城市都把高等教育发展作为城市发展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比如,上海市政府启动“科教兴市”战略,提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带动杨浦区从老工业基地成功转型、形成“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的创新创业氛围和环境。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将大学文化主动融入城市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决定着大学的生存环境,影响着大学的形象、精神风貌和整体实力。城市文化要更多立足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际,给予思想和学术更多的自由、空间和支持,以此来提升文化互动的主动性,使大学文化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在空间布局上,大学或大学城选址应与周边产业布局、文化区位相融合、相协调。以广东大学城规划为例,选址最初,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商讨研究而定。选址的小谷围岛四面环珠江,与会展中心所在的琶洲岛隔江相望,具有天然的相对独立性。小谷围岛文物古迹众多,是广州“艺术村”的所在地。(4)解密:广州大学城为何当年选址小谷围?[N].南方都市报,2016-09-20.城市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选址位于广州的南拓轴上,这里离市区较近,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实现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互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文化区位方面来看,大学城外围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岭南园林文化,同时,还兼具会展中心等现代文化。城市文化建设的推进过程中还应建立有效的资源整合思路和机制。以地铁站命名为例,上海市政协委员曾提出:“途径大学地铁站点应尽可能以大学命名”,指出:“大学无疑是上海最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城市文化内涵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宣传这个城市的大学,形成文化集群效应。”(5)李广军.大学城打造广州最理想居住区[N].南方日报,2013-10-17.沈阳市已开通的地铁2号线覆盖了几所大学并以大学命名站名,如师范大学站、航空航天大学站等,未来规划的地铁线路也应借鉴并发挥这一经验,并注意站名以大学的规范称呼来命名,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进一步推广有区域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建设范畴。以东北大学为例,因张学良曾出任东北大学校长,学校则积极推进与张氏帅府博物馆的合作,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并通过校史剧等新颖形式进行文化挖掘与传播。对大学特色文化资源,应依托沈阳市文化网或微信等平台整合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和传播、利用。沈阳的城市文化和其中各大学文化之间的互动不可或缺,深刻理解并挖掘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并利用城市文化资源推进大学文化在沈阳的地域优越感、归属感,对于建设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都有积极作用。

(二)大学发展规划要注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大学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人才的培养、学科的设置、科学的研究,都离不开关于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很多高校都立足区域把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战略作为必然职责贯彻到实际工作当中。高校主要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两大类研究成果,都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自然科学研究主要侧重相关理论和技术的转移、转化,为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则更侧重理论研究,应当为促进城市经济文化发展出谋划策,发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北京大学“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未来的目标和任务中,明确提出了要“增强服务效能”,要把握“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海洋强国”等战略机遇,超前谋划、争取承接大型国家战略项目。清华大学“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六章“社会服务”指出:“深化校地合作,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重点,深入系统地研究和制定校地合作发展战略。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为更好地发挥清华大学服务社会职能,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作出积极贡献。”中山大学“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中大国际创新谷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服务广东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海交通大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进一步推进校际校企合作,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加强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协同共进;着力强化校地合作,以更加积极的行动融入其中。”

(三)搭建政产学研用良性沟通互动平台和机制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实践的物质单位,反映着人类文明的现实水平。美国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明确指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文明是创造与控制的奇妙综合,是扬与抑、张与驰奇异的综合体。”大学和城市在发展中的互动,有助于大学将其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付诸于实践进行检验,不仅可以推动城市发展,而且还将在互动中获取城市的相关支持与重视。

大学与城市亦可共建校地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大学要积极加强与所在城市文化组织、企事业单位等联系,广泛吸收行业、企业优质资源参与教学科研活动,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城市相关部门可围绕城市文化建设目标,设立研发课题,面向大学征集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实现大学科研与城市发展有效对接。地方政府应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鼓励大学以技术转让、技术合作等形式与地方企事业展开合作,引导支持大学和当地企业联合建设科技园、“科技孵化器”等项目,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模式落地,促进成果转化。我国大学与城市的关系在进入 21 世纪后已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政治互动,而是走向经济、文化、科技、旅游等全面互动。如北京市2016年启动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和大学生创业板。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中关村股权交易服务集团联手打造,并得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海淀区人民政府四家协建单位的大力支持。(6)杜燕.北京启动大学生创业板挂牌企业享中关村各项扶持政策[N].中国新闻网,2016-06-30.《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一流开放大学建设的意见》提出:建设一流开放大学,应进一步对标最高标准、深化综合改革、加快转型发展,进一步优化完善开放大学建设模式。支持开放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与社会各方的广泛深度合作,建立开放联动、融通共享机制,把大学办在社会之中。探索实行宽进严出、弹性修学、学分互认,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实现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之间的学分转换。支持开放大学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面向社会大众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发、集聚与供给模式,拓展学习资源配送和市民学习智慧服务。

鉴于此,沈阳市应积极吸收北京、上海等地的先进经验,为大学的发展提供生存空间和物质保障,城市的发展和文化氛围影响着大学的对外形象和精神风貌;反之,大学通过知识和文化传播,辐射和带动地方城市文明的发展,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转化,为城市提供智力支持,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沈阳市沈阳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
沈阳远洋公馆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最小和最大
Study on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English idioms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LiteraryTechniquesEmployedtoDevelop Celie'sCharacterinThe Color Pur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