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2019-12-31 09:10樊兴军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文言文有效性策略

樊兴军

[摘 要]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机械单调的低效教学行为并不鲜见。文言文教学需要紧扣课标要求,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处理好“言”和“文”的关系,在背景介绍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反复朗读中增进学生理解感悟,在方法指导中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在对照比较中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策略;有效性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在课堂教学中,因学生生活语境缺失、文言知识生涩等因素,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便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手段上,不断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由于文言文自身具有比较难理解的特点,部分教师只要进入文言文教学,总习惯于追求公式化、程序化,突出表现就是过分说教讲解,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把文言文教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这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一成不变,把每篇文言文中逐字逐句的解释作为教学重点,把对字词句的理解、翻译作为教学目标追求。结果,持有这种教学理念的教师在上课时,以讲解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为能事,对文章的内容、表达等多实行一带而过的策略。这些老师的教学,看上去点点滴滴都是“真知”,课堂上又能够脱口而出、如数家珍,实际上是教师的老一套,与“满堂灌”没有什么区别。在这样的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去记忆那些枯燥的文言文知识点,真正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欣赏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都缺失了。还有,教师的教学方法缺少灵活性。一些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竟然直接把字词句的意思和翻译采用串讲模式照搬给学生,老师强调间或重点板书没完没了,学生紧张不停地抄录;部分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结果只是帮助自己更多地呈现文言知识点,对学生的辅助反而是负面的,不堪更多内容的抄录。如此教学文言文,乍一看教师讲的知识点面面俱到,但实际上因为提不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效果低下,无法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二)学生方面

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是不变的,但一些教师牢牢控制课堂话语权,学生只有被动学习的份。如此,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以下几种不给力的情形:其一,由于文言文与现在的中学生存在时间、空间,特别是语言习惯上的差异,学生学习文言文时,难以理解的语意、情感,造成学习不顺畅,而且仅凭一己之力无法深入学习,对学习文言文产生畏难情绪,最终导致对文言文学习失去兴趣。其二,由于学生没有基础国学知识的积累,导致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在文言文学习中还是不懂那些特殊的文言语法现象,对为数众多的词类活用也觉得难以把握,这样一来,在完成翻译等文言文学习内容时,难免感到力不从心,只好勉为其难、望文生义地去做。其三,由于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比较多的是记录跟进,目的是考试时获得比较好的成绩,无形中忽略了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掌握,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缘木求鱼,在记录之外,把翻译资料、参考书或者老师在上课时的翻译讲解当成学习法宝,用机械记忆兜底,结果,一旦遇到课文以外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就茫然无措,手忙脚乱还找不到正确的理解之路。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在背景介绍中培养学习兴趣

任何一篇流传至今的文言文,都不会孤立地存在着。因此,学习文言文时,想要欣赏并准确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仅仅从与字词句相关的知识注释来理解显然只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至少还需要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去了解作者及所处的时代,还有文章所涉及的风俗传统等。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教学为例,这篇古文的创作背景是: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与孙绰、谢安等四十一名文人雅士举行了集会,参会者各抒怀抱、吟诗作对,最后大家决定将聚会中创作的诗文抄录成集,并推举王羲之为文集写一篇序文,记录这次风雅集会,随后王羲之便写下了这篇《兰亭集序》。这样,通过背景介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课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发力。当然,在文言文课文背景知识的介绍中,教师可以从激趣的角度出发,适当地添加一些与课文内容、主题及表达等相关的趣闻、轶事、传说等方面的知识,作为引子吸引学生进入文言文的學习,进而真切感受文章的情感,真正理解作者的表达。

(二)在反复朗读中增进理解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学习文言文中,学生熟读成诵,既是字词句知识信息大量储备的过程,又是综合处理信息、内化情感体验的过程,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反复朗读上,是学习文言文的自然之道。之所以强调反复朗读,是因为在文言文学习中,一般需要经历五个阶段:一是把字音读正确;二是把句子读清楚;三是读出句子的语气;四是把文章内容读懂;五是读出文章的感情。其中读出句子的语气很重要,文言文中句式的改变也就相应地改变了语气,因此读好句子的语气是文言文朗读中由“言”过渡到“文”的关键阶段。

(三)在方法指导中提升自学能力

文言文学习,常见的结合页下注释、用好工具书等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但真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需要结合具体学习情境,创设一些别致有趣的学习方法。比如,尝试一些文言文写作,借以破译文言文表达上的秘妙。常见的做法可以有以下几种:一是模拟对对子。对课是蒙学中的一种,其实是以文言的口头运用为基础的,但现在的中学生缺失这方面的训练,因此,可以借助这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包括对联在内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随时随地地对对子,有意无意之间就完成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句方面尤其是对偶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二是模仿写古诗。从古人作诗的习惯看,在学习古诗文之后,练习仿写那些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古诗,符合文言文学习的认知性规律。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仿写要选择一些便于学生仿写的经典句式,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相似经历及心情等,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进行仿写,以促进学生对表达方法的深入体会。三是转写古文。这是一种逆向操作,把现代文转写成文言文。其关键的一些做法是,把白话文中的双音节词尽量变成单音节词,多用虚词,能省略的尽量省略,学习写一些特殊句式,多写短句子及短文章。这些方法都包含着在实践中自主学习的意味,磨练和提升的正是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

(四)在对照比较中拓展思维空间

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高中生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在对照中比较就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思考,进而获得深入透彻的理解,达到拓宽思维空间的目的。如学习《鸿门宴》,课文中有“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这里的樊哙在众人面前大吃生猪肉,项王不但不责备他的不文明,居然还称赞他是壮士,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对此,只要引入辛弃疾《破阵子》中的“八百里分麾下炙”,比较理解其中的用意,就能够明白,课文这样写,源于中国人历来提倡男人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认为这是一种豪壮之举,所以项王称赞当众吃生肉的樊哙为壮士。这样的对照比较,不仅让学生弄明白了《鸿门宴》中人物的行为举止,而且让学生的思维在由果溯因的经历中获得提升。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处理好“言”和“文”的关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完成对文言文基本词汇、句式的积累与掌握,以反复朗读为基础,勤奋学习,在文言文丰富的语言世界里自由地呼吸吐纳,涵养心灵,走向智慧人生。

责任编辑 周正旺

猜你喜欢
文言文有效性策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