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0-01-01 01:25李春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思想

李春艳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成都 6111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是新时代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017年12月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提出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1 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1.1 实施“课程思政”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思政课作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肩负着系统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使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之中,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政功能,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解决“工具性”、“单向度”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这是新时代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问题。

1.2 推进“课程思政”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内在需要

“三全育人”要求各学科的教师不仅作为“经师”,教授学生知识技能,更要成为“人师”,成为学生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情感困惑的倾听者和解答者。高校教学中80%以上的教师是在从事专业课的教学,80%以上的课程是专业课程,80%以上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在专业学习中度过的。各学科教师要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学科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1]

1.3 推进“课程思政”是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中。艺术院校由于办学特色,肩负培养社会主义优秀艺术人才的重任,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学校教育。由于专业特点,很多学生存在重视专业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精于“艺”,而“德”不够。“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之中,改变过去专业课只讲专业,实现知识传授与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使其培养的艺术人才德艺双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2]

2 艺术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以来存在的问题

2.1 思政教育内容的单一性

艺术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尤其是面对00后的学生,在社会多元价值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下,他们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由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等问题,艺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主要聚焦本专业,在作品创作、课堂教学等方面过于集中于专业和作品本身,没有深入分析创作背景、精神内涵文化价值,学生的认知更多停留在技能知识目标上,同时和思政教育结合点相对单一,尤其是设计类、动漫类专业和思政结合点更是少之又少。根据目前“课程思政”实施情况,大部分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还主要是老师的一种自发行为,没有形成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同时课堂上所挖掘的思政元素也非常有限,基本依赖于教师个人的德育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德育意识和用“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努力把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与教学方式上的可接受性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3]

2.2 思政教育方式的局限性

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当下,作为艺术高职院校的学生,更重视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由于学生“重专业,轻文化”,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特殊的专业情感。专业交流多,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心理健康及生活状态关心少。思政教育工作长期以来一直依赖于单一的思政课程来解决问题,辐射范围也有限,因艺术院校学生大多对公共课不感兴趣,再加上传统授课方式的局限性,难以对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因此,当前艺术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与思想引导、专业教学与职业素养难以实现有机融合。

3 艺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探索

3.1 建立长效机制,树立立体化 “课程思政”理念,做好以机制为导向的协同发展

坚持部门协同。建立由党委主导,学科引领,教务部门落实,团委组织学生参与,教师有效执行,学生反馈体验的机制,凝聚起“课程思政”合力。充分发挥工作机构职能,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划拨专项经费保障工作开展,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支持;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坚持课程协同。维护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建立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三位一体”思政教学体系。[4]

坚持师生协同。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专题网站,教师将教学方法、感悟和体会上传至“教学随记案例库”;学生汲取教师讲授的影响最深的一句良言、一段故事、一个道理和一些感悟,上传至“学习随感案例库”。

3.2 将“课程思政”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制度保障

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强化“课程思政”内容,教学大纲编制应增设价值情感目标,为“课程思政”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其中,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全面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要求。另外,在确定素质目标时,需特别体现“课程育人”的要求,将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些元素融入其中。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实现度。

(1)加强制度设计与完善。把思想政治工作和“课程思政”制度建设作为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政策内容,把全员育人理念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发展战略之中,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常态化工作机制。

(2)将“课程思政”实施情况作为听课、学评教和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将“课程思政”的内涵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

3.3 凝练“思政元素”,各专业课程深入挖掘其中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思政元素”

艺术学科的文化属性是艺术院校创新思政课程的特色和优势,在实施“课程思政”中具有一定天然优势,应努力挖掘每科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比如我院在戏剧系、舞蹈系、音乐系等系部教学中排演红色文化主题文艺作品,广大师生在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演出过程中,感知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浸润式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在舞台上升华了灵魂。在川剧系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思想偏差和学习的困惑入手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学艺先学做人。在分析剧目中的具体人物是,进行仁义礼智信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另外,设计系和动漫系的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以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为契机,组织学生学习并参与公益主题如爱岗敬业、保护环境、弘扬传统文化等主题海报的设计与比赛。同时在带领学生外出写生期间,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和人文历史完成相关的调研报告。

3.4 改进培养模式,推进课程育人立体化

(1)提升思政课程的实效性

针对目前高校思政课存在“水课”的现象,要努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线上线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结合艺术学生特点和需求,形成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外、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网络教学等交叉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思政课程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另外,运用PC互联网,建立“课程思政”专题网站,成为“课程思政”学习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发设计“课程思政”微信小程序,成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整合,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入脑、入耳、入心。

(2)强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跳出专业看专业

课程设计是一门科学,讲究方法和技巧。在课程思政中要对一门专业课进行转化,让它变成现在意义上的课程思政。

设计课程思政不能陷在专业中出不来,可以先确定一个制高点,拓展课程视野,揭示专业和课程对人类国家和个人的意义,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做课程思政,先做整体设计,梳理课程主干,确定思政主题,以此为焦点,形成贯穿整个课程的脉络,然后再来处理专业知识点,就方便而且顺利多了。通常考虑循序而进才能取得预期,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在我校心理学教学中,有一个关于婚姻和爱情的专题,爱情密码为何要转为情礼之间?大学生需要掌握异性交往中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但情感不只是个体的心理,还涉及社会价值观和个体责任心。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发乎情,止乎礼”。这六个字对今天大学生处理异性交往很有意义。两情相悦,自然表达,无需压抑。在异性交往和相处有边界,有节制,不能轻率从事。这个“礼”指的不是礼貌或礼仪,而是价值规范。传统的礼也需要与时俱进,但异性相处中需要自控和自律的思路是超越时代的,今天的大学生应该了解。所以把爱情密码转为情礼之间,就是要告诉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尊重对方承担责任,这就是爱情密码这一章节的主旋律。主旋律明确之后课程的思政焦点也因此确立,于是课程的哪些章节可以用来立德树人,就一目了然了。

另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沉、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我们要把爱国主义作为艺术创作的主旋律,也要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也不是要上成思政课,而是在专业课程设计中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以我院为例:在影视表演专业传递“德艺双馨”,的理念,在相关课程及作品创作中纳入经典诗文,通过解读创作背景,核心价值观引领,引导学生“学戏先学会做人”。可以在音乐系声乐教学中开展“中国红色经典”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除了对声乐知识进行专业指导,更重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人物的情感,感知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把家国情怀自然渗入课程方方面面,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3)开拓实践课程的维度

艺术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外校实践基地以及演出实践的机会,使“课程思政”实现从课堂到实践的延伸,做到知行合一。要把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把握时事热点,聚焦主流思潮,在校外演出、志愿者服务、专题节目展演中,努力挖掘思政元素和专业创作结合起来。目前我院设计系、动漫系、戏剧系舞美专业每年都有外出写生的实践课,可以引导学生在写生过程中通过实地调查和探访,了解为美国特色资源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了解这些地区在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特色发展道路探索、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升级转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传统建筑和自然之美的审美与欣赏、当地群众体育和民族体育开展等方面的情况。将专业写生和“课程思政”紧密结合起来,浸润式地深化学生服务社会的精神和实践的能力。[5]

(4)科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多元化评价

专业课教师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更是决定课堂主渠道是否起到价值引领作用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有必要对专业课教师进行主体性评价,以此检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需要科学评判课程思政具体实施过程中思政元素是否挖掘充分、提炼得当,从教学观点中分析课程思政元素是否有效承载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价值,依据教学活动检验课程思政元素是否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进行过程性评价。另外,还需着力健全课程思政教学的绩效性评价。有效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需要把效能、效率、满意度和可持续性指标纳入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环节。

(5)知行合一,主动学习,自我成长

课程思政的设计要把重点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发现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增强“四个自信”,以此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创新能力。

如何拉近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需要设计。结合专业教学布置学生开展微调查,认识社会现状,认同国家制度建设成效。用生活的事实和专业知识相结合,教书育人效果会更好。[6]

总之,课程思政本质上属于跨学科课程,对专业教师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要立足学生,要呼应国家,加强自身学习,增强课程设计能力,实现课程建设与自身提高的同步进展。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