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春秋谷梁传》的论说艺术

2020-01-01 01:25慕鸿程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气势齐桓公礼乐

慕鸿程

(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榆林 719000)

《春秋谷梁传》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榖梁传》,其作者是战国时期的谷梁赤,相传他是子夏的弟子,所以《春秋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儒家经典之一。《谷梁传》体现了尊王思想,倡导礼乐教化,仁德之治,并强调宗法情谊,以其独特的论说风格在中国古典文学库中占据着佼佼者的地位。文本基于文化研究理论,对《春秋谷梁传》的论说艺术进行讨论,能给研究者带来新的思路,也能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1 平和正统的论说风格

《春秋谷梁传》是为解说《春秋》而做的传,它采用的是儒家思想对《春秋》做解,它的思想基础是正统的儒家思想,这也就奠定了它在阐发《春秋》大义之时所采用的方式一定是平和方正的。也正是这种论述风格才让《春秋谷梁传》的论说风格显现出婉转又正统的特点。

1.1 《谷梁传》中的心性道义

古典的论说著作一般都会从物质利益的角度来解读战争和国家关系,但是《春秋谷梁传》一反常态,它没有仅仅从物质利益的角度来对《春秋》进行解读,而是从心性道义的角度来进行解读。所谓心性道义,就是人的本质,也就是仁德的思想。在《春秋谷梁传•昭公四年》中,齐国攻打吴国,却拘捕了庆封,因为庆封逃到了吴国,吴王予之封地。到了九月,鲁国把这块封地给取了。《谷梁传》中提到说为什么用“取”不用“灭”,这是因为“内大恶,讳也”,说明了这场战役的非正义性。也说明在《谷梁传》的认知里,战争需要有正义性,否则即便是胜利了,也是罪恶的。它倡导对任何事情的论述都不能以利益和物质来衡量,而是需要用心性道法来衡量,这是《谷梁传》内在的文化系统,更是其论说风格中婉转感性的部分。

1.2 深入浅出的论说逻辑

《春秋谷梁传》的论说逻辑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微言大义”。首先,它的论说态度是平缓的,在论说的时候也做到了深入浅出,这就给读者营造了便利,假使你读《春秋》时尚未明晰意思,在读了《春秋谷梁传》之后,就能明白了。我们以隐公元年发生的一件事为例:“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焉成之?言君之不取为公也。君之不取为公何也?将以让桓也。”在这段叙述里,我们会发现它的论述是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完成的,这种问答的方式最容易促使读者思考,而且其中的问答也并非强行设置,首先问“为什么对鲁隐公不写即位呢?”,回答是为了成全鲁隐公的志向。接下来读者一定有疑惑,作者继续问道“怎么成全他的志向?”原来是为了显示鲁隐公不谋求君位,是为了显示他公道。[1]这种论说逻辑层层递进,让论述更加有张力,让读者读起来也更明确,所以深入浅出的论说逻辑构成了《春秋谷梁传》叙述理性的部分。

2 正统明厉的论说气势

对于《春秋谷梁传》的论说气势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春秋谷梁传》的论说气势是正统明厉的。因为作者本人是子夏的弟子,儒家思想是他的思想基础,整个著作贯穿了一种正统的气息。而其明确严厉的气势则可能来自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因此作者在对《春秋》做解的时候有一种类似法官的威严。

2.1 问答结构的批判气势

问答式结构能够给读者以层层递进的理解之感,深入浅出,也有利于读者去理解著作本身。但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看,这种问答式结构更加适合批判语句的出现。例如,“伯姬归于纪,此其如专行之辞何也?曰非专行也。吾伯姬归于纪,故志之也。其不言使,何也?逆之道微,无足道焉尔。”作者通过一系列的问答结构来进行批判,批判的行云流水,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但是这种批判更像是从道德制高点上对其进行反思和分析,所以更见其批判的凌厉。

2.2 “也”字的气势转折

如果说问答结构的批判气势过于强烈,那么“也”字的使用就能起到气势缓和的作用。我们以僖公元年的一篇为例:“救不言次,言次非救也。非救而曰救,何也?遂齐侯之意也。是齐侯与?齐侯也。何用见其是齐侯也?曹无师,曹师者曹伯也。”该段叙述的是“作壁上观”的故事,作者的论述中心就是齐桓公的行为是不值得称赞的,通过一系列的问答语句,直指其行为的过失,而“也”字的出现则把激昂的批判情绪巧妙的转到了“轻蔑”的情绪,所以“也”字的使用虽然没有加强批判气势,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却让这种批判有另一种气势,更加符合作者作为正统儒家思想继承者的特点。[2]

3 特点鲜明的论说形象塑造

在《春秋谷梁传》中,关于论说形象的塑造十分关键。因为论说形象关系到论说内容是否能够引起读者共鸣,论说观点是否能够说服读者,《春秋谷梁传》中关于论说形象的塑造,不仅让自己的论说系统更加完善,也让自己的论说体系更加合理。

3.1 孔子形象的塑造

《春秋谷梁传》中对于孔子形象塑造的论述,主要选取定公十年的一个例子。在这则论述中,孔子作为相,参与了颊谷之会。在谷梁赤的论述里,他着重塑造了孔子的形象。齐人的鼓噪,孔子的沉着,这种对比描写把当时的紧张气氛完美的渲染出来。再到之后,孔子当机立断,果决地命司马行刑,孔子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最后,作者非常客观的说道“虽有文事,必有武备”。我们在很多国学选文中都不常看到这一篇,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有人认为孔子的形象应该是庄重的,而这篇论述却败坏了孔子的形象,但是这一篇的论述成就却是没有办法掩盖的,因为它非常符合中国文化的论述思维,在一开始的时候不会提出观点,而是一系列的陈述和引导,让你去思考什么才是观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孔子的形象参与其中就是为了引导读者去思考,到最后观点亮出的时候,读者往往会有柳暗花明之感。

3.2 以人物为中心的白描叙述手法

《春秋谷梁传》与《春秋左氏传》进行对比,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左氏传》竭尽全力追求文学性,但是《谷梁传》则采取的是一种白描的手法,这种特点在人物塑造上最为明显。例如,哀公十三年有这样一段内容,吴国征服越国后,成为东南无与匹敌的强国,遂北上中原与诸国争霸。吴王夫差趁齐景公死后想要趁机讨伐齐国,后以吴王夫差的胜利告终。在《春秋谷梁传》中记录如下,“王,尊称也。子,卑称也。辞尊称而居卑称,以会乎诸侯,以尊天王。吴王夫差曰:“好冠来!”孔子曰:“大矣哉!夫差未能言冠而欲冠也。”楚公子申帅师伐陈。于越入吴。”[3]在这段叙事里,我们看出《春秋谷梁传》人物塑造能力非常强,通过一句话,就让吴王的形象深入人心,他是朴实的,这跟他的经历有关,也更加能让读者相信,他就是一个朴素的人。这样的人物塑造,虽然不是论说主体,但是却从一个侧面让论说变得更加合情合理。

3.3 论说与说明融为一体

《春秋谷梁传》的另一个特色就是把论说和说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春秋谷梁传》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章论说的是礼乐制度。这是因为它强调礼乐教化,主张仁德之治,以说明论述礼乐是《谷梁传》又一特点。值得一提的是,《春秋谷梁传》中关于礼乐教化的说明文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说明文,它的叙述还是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的。例如在《春秋》中有这样的记载,“秋,蒐于红”,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同样的内容在《左氏传》中也只用了一句话来记载。而在《春秋谷梁传》中,却这样记载,“正也。因蒐猎以习……是以知古之贵仁义而贱勇力也。”我们通过《春秋谷梁传》能发现它记载的礼是关于秋蒐和射猎,但是它最终的论说指向却不仅仅是礼乐之事,而是人心,它的任何一个论述都没有脱离人性道法。所以在艺术表达上,我们认为这一类论说平和中正,代表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把论说与说明融为一体,形成了《春秋谷梁传》富有特点的论说体系。

4 《春秋谷梁传》的语言特色

晋代的荀崧谈及《春秋谷梁传》时曾经有这样的论述,“文清义约,诸所发明。”荀崧的这八个字概括了《春秋谷梁传》的语言特色,而且荀崧对《春秋谷梁传》的评价之高可以从他的另一个论断中看出,他认为《左氏》和《公羊》中没有记载的,或者记载不充分的,在《春秋谷梁传》中都有补充和订正。清代钟文烝认为,“《谷梁》有二体”,这其中的二体可以细分为“详而畅者”和“简而古者”。[4]并且认为,《春秋谷梁传》的语言风格既与《论语》、《礼记》类似,也与《易经》相同。可见,关于《春秋谷梁传》的语言风格,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4.1 表层的词清意婉

在《春秋谷梁传》的记载中,僖公四年齐国派兵攻打楚国,理由是楚国没有按时进献菁茅。楚国派屈完与齐桓公交涉,屈完质问齐国为何对楚国用兵,齐桓公的理由是楚国没有按时进贡,导致周王朝不能祭祀。在这一部分里,最开始的时候说“楚无大夫,其曰屈完何也?以其来会桓,成之为大夫也。”实际上表达的是对屈完的尊重,因此说《春秋谷梁传》的语言是非常清丽的,它的尊重溢于言表,使读者一读便知。而在屈完对齐桓公进行质问的时候,他的用词是“大国之以兵向楚,何也?”实际上屈完这是在指责齐桓公以大欺小,但是屈完的用词是“大国”和“向楚”,整个句子中没有任何的批评之词,但是却让人能够读出其真正含义,它的表意是十分委婉的,但是其内部含义却又十分明晰。不仅让屈完的意思表达分明,也让齐桓公不会窘迫,符合齐桓公与屈完的身份。[5]

4.2 深层次之下的气峻雄奇

《春秋谷梁传》的表层语言清丽婉转,却依旧没能影响其深层次的峻拔和雄奇。仍然以僖公四年的这篇文章为例,屈完的问话虽然是婉转的,但他的态度是义正词严的。这其中不乏对齐桓公大欺小的指责,而这种指责也正符合当时的正义立场。而齐桓公的回答也更加有理有据,其一是贡品不至,其二则是昭王南征未归。屈完的回答首先解释了贡品不至的原因,还反问作为小国的楚国怎么可能不给齐进贡呢?至于昭王未归的问题,也并不能成为齐桓公用兵的理由,昭王南征问之于长江,既然齐桓公想要昭王,那么去长江找昭王便是。从字面来看,幽默气息让人忍俊不禁,但是从深层次却能看出屈完的坚定和辩论的锋芒。[6]因此,可以看出《春秋谷梁传》中的语言其深层次的内涵是雄起的辩论和峻傲的气势。

4.3 超越同时代其他古典的语言造诣

《春秋左氏传》中僖公四年的这段历史记录中,管仲的回答,先就地理位置进行论述,表明对楚的征讨乃是先人所定,四海之内如有违逆,我国均可以征讨。随后又表明了自己的正义理由,加之你们的昭王久而不归,所以用兵理由非常充分。相比之下《谷梁传》的叙述显得更加有气势,楚国站在正义的制高点上对齐国进行审判,不仅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也弘扬了《谷梁传》中的正义气节,《春秋左氏传》中却完全没有把这种“正义”表现出来。[7]对于当时尊礼守法的春秋战国来说,是非常不良的一种论述风格,可见《春秋谷梁传》的语言造诣是非常优秀的。

结语:《春秋谷梁传》的论说艺术需要分层次的解读,在论说风格上,其问答形式极大的提高了著作本身的论说逻辑性,不仅让论说体系更加完整,也能增强论说内容的层次感,不会给读者造成理解障碍。其有关于心性道义的感性内涵大大丰富了《谷梁传》中的叙事情感,这也为其对礼乐教法的论述提供了方式,这种直指心性道义的叙事特点,让《谷梁传》无论是在叙述历史事件还是礼乐制度上都呈现出非常高超的艺术水准。在论说气势上,《谷梁传》把气度融入到文字当中,既有对统治者的批判,也有对符合道义立法之人的褒奖,在论说文字中,既有磅礴的批判,也有冷静的分析。而这些论说技巧,再与论说人物形象相结合,就更加让《春秋谷梁传》在后世的论说著作中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气势齐桓公礼乐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咏鸡
让句子有气势
齐桓公遇委蛇
齐桓公大败山戎
齐桓公:交际中的人格魅力
齐桓公:缘何能成为“五霸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