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翻译中的语境文化因素分析

2020-01-01 01:25李海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翻译者英美原文

李海静

(武警指挥学院训练管理系,天津 300250)

对于同一篇文学作品来说,作者、译者以及读者之间的语境是很难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的,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政治立场、历史思想、民族文化意识等都对文学翻译有着直接的影响。面对不同文化环境下的文学作品,需要考虑到语境文化因素的影响,并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以呈现出独具角度的翻译作品。

1 语境文化

语境文化是语言所处的环境,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客观因素,主要体现在社会的上层建筑、物质基础等方面。语境文化能够影响人们的用语习惯,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表达思想情感,都会受到语境文化的影响。一个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语境文化的影响,在高语境环境下,作者往往只通过只言片语就将要表达的内涵有效表达出去,内涵比文字更加丰富。而在低语境环境中,作者通常需要将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文字详细描述,才能够表达出去。中国是典型的高语境国家,因为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习俗,人们彼此之间的熟悉感较强。而英美国家是属于中低语境文化国家,因此其更注重工业发展,强调的是个性、个人感受、自由,心灵及精神上的交流不多,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详细的语言表达清楚意思。中西语境方面存在的不同,也是导致英美文学翻译过程中出现译文与原文有差距的原因[1]。

2 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语境文化的差异,为翻译者带来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准确地翻译出英美文学作品,就必须要了解英美文学原文所处的语境文化环境,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也才能够让我国读者了解原汁原味的英美文学作品。在实际过程中,中西语境文化的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语言思维的差异

我国的文化倾向于含蓄和内敛,西方的文化倾向于开放和直接。在文学的表达方面,我国文学常见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借景抒情,人物的思想情感、心境波澜等都可以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心情跃然纸上,简单的文字就包含了作者的心境与情感。而英美文学作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句子的结构,在心理描写上也会采用大段陈述的方式,并不能够通过间断的文字来表达情感,必须要将内容铺排,交代清楚,“树形结构”思维较为明显[2]。

2.2 环境与信仰的差异

在环境方面,我国地大物博,自古以来就是农业较为发达,且对土地有着较为深厚的情感。而英美国家多数都对海洋有着浓厚的情感,且很多作品都是以海洋作为背景的,如《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等。在宗教信仰方面,我国宗教多以佛教、道教为主,理念中投胎转世、三生三世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西方国家则信奉的是基督耶稣,天堂、地狱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不同宗教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禁忌也是不同的,最为典型的是数字方面的认知,我国较为忌讳“4”,意通“死”,而西方较为忌讳“13”和星期五,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3]。

2.3 礼仪与习惯的差异

受到不同历史传统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东西方的礼仪与生活习惯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在我国,礼仪和习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含蓄保守、尊卑有序,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很多日常的习惯都是以食物为主题或是切入点,食物上以米、面、粥、蔬菜为主。而西方的礼仪方式非常直接、奔放、直率,见面通常以拥抱、握手或是亲吻为主,食物上以面包、牛奶、牛肉为主[4]。

综合上述内容来看,在英美文学的翻译过程中,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翻译者必须要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和研究,既要保留作者的风格与技巧,同时也能够让我国读者在自己的语境文化中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3 语境文化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

基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语境文化对英美文学翻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

3.1 西方语境文化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

每一部英美文学作品都与作者本身所处的语境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英美文学作品同处在一个大的语境文化下,但是不同地域作者的语境文化又有着一定的区别,表达方式和习惯上也有着一定的不同。在英美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只有对作者所处的语境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才能够更好地了解作品的精髓,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及其情感的宣泄。与此同时,翻译者不但要掌握英美文学作者本身所处的语境文化,同时还要避免本身所处的语境文化对翻译内容的影响,不能够站在自己的语境文化角度来对作品进行解读,而是要站在作者的立场来对作品进行解读和翻译[5]。

3.2 读者语境文化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

在一部作品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不仅要保留作者原来的立场、精神内核、作品风格等,还需要让那些与作者身处不同语境文化的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品的魅力以及文学的魅力。如果一味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进行翻译,那么很容易导致翻译出来的作品读者看不懂,无法感受到作品所传达出的精神文化内涵和情感。如:莎士比亚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具备英美语言直白风格的内容,比如Don’t gild the lily.原文直译是“不要给百合花镀金”,但是翻译过来的内容会让我国的读者一头雾水,不能够理解给百合花镀金是什么意思。如果翻译者能够将其转化为“画蛇添足”,那么读者就很快能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且原文的隐藏含义也正是如此[6]。

4 基于语境文化的英美文学翻译途径

为了更好地翻译出英美文学作品,展现出英美文学作品的内涵,需要翻译者基于语境文化的差异来对英美文学进行合理翻译,呈现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4.1 加强对文化差异的关注度

不同地区的文化会深入影响到内部人民的价值观,因此,在英美文学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作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纽带与桥梁,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尽量减少不同文化之间的歧义性内容,为作品内涵的传播打下良好基础。因此,翻译者只具备外语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较好的文化素养,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对文化进行转化,能够对不同的语境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同时,翻译者需要加强对语境文化差异的关注度,积极吸纳最新的理念和价值观,并将两种文化的最新理念和价值观进行互通与互化,深入解读中西方语境文化,理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化象征,在必要的时候做出详细的阐述和揭示,避免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产生歧义[7]。

4.2 归化与异化的统一

归化和异化都是英美文学翻译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到的方式,归化强调的是翻译的内容与读者的语境文化以及阅读习惯统一,注重的是以读者的感受和角度为中心,与读者的语境文化高度吻合,读者可以很容易就明白作品。而异化是指尊重原文,翻译的内容大部分向原文靠拢,更多地表达出作者想要传达的内容,这种方式很容易导致作品与读者语境文化之间差异的加大,带来一定的理解难度。这两种方式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翻译方式,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并不强调“二者只能选其一”。笔者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当要将二者进行有机统一,形成优势互补,平衡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保证在异化的同时不妨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归化的同时也不能够失去原文的内涵与风格。比如:对于一部作品来说,在语言上可以选择归化翻译方式,在文化上可以选择异化翻译方式。

4.3 伸缩法翻译策略

英美作者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写作的实际需求对语言进行灵活应用,很多时候需要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才能够明白该词语的意思。一个熟悉的词语用到了一个新的语境下,其含义就会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词语含义的伸缩性,这种性质也使得语言文化的灵活性发展。在作品翻译的过程中,伸缩翻译法主要包括概括法、具象法等,其中概括法主要是指对作品原文的含义进行概括,并将词语的内涵尽量缩小,并将其精神含义外扩,将作品的内涵高度还原。具象法是将作品原文中较为抽象的词语进行具象化,将其内涵扩大,但是词语的具体意义缩小。这样的翻译方式能够将不同的语境文化进行适当协调,既尊重原文的实际含义,又考虑到了读者的亲身感受。

4.4 分合法翻译策略

分合法翻译方式主要是指对作品原文的语言结构进行适当拆分和重组,对其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可以拆分的地方根据实际翻译需求进行拆分,可以合并的地方根据翻译需求进行合并,这样能够有效避免不同语境文化之间语言、句式等方面的差异,保留原文含义的基础上,最大化地考虑到读者的语境文化和阅读习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英文直接翻译过来的内容会很别扭,甚至无法了解其内涵,因此,采用分合法来将英文的长句变短句、将长段落变成小段落,通过重组的方式来加强读者的直观感受。如:The leopard can’t change its spots.直译为豹子改变不了它的斑纹,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翻译成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5 英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语境补偿措施

在掌握了一定的翻译方法后,还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语境文化的补偿,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翻译作品的内涵。

5.1 根据译入语的语境文化进行补偿

任何一种语言都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如果想要获得良好的翻译效果,就必须要对原语言以及译入语言进行深入了解,掌握读者对语境文化的认知水平。如果读者对原语言的语境文化并不熟悉,那么翻译人员就需要将原文的语境文化等价替换成为译入语言的语境文化,用读者熟悉的语境文化来表达原文的内涵,这样也能够让读者对作品的内容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比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曾出现过这样一句话“How sharper than a serpent's tooth is to have a thankless child”,原文的表述方式直译过来是“有一个不会感恩的孩子,比毒蛇的牙齿还要锋利”,这样的译文对于我国读者来说并不直观,难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内涵与深意。如果将它翻译成“逆子无情,甚于蛇蝎”,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翻译的效果,让我国读者一下子就感受到文章的内涵[8]。

5.2 语境文化的信息妥协

在翻译的过程中,语境文化的信息妥协是为了能够避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争执,做出适当的妥协与让步。虽然为了让语境文化更加符合读者的需求而做出适当的让步,但是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舍弃原语境文化的内涵和语言习惯,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来体现出作者所传达的情感。由于不同语境文化之间有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在遣词造句、句式结构、行文结构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程度的语言矛盾性,所以,为了能够缓解不同文化间的矛盾性,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出适当的语境文化妥协。比如:Take honour from me and my life is undone.这句话按照中国的语言习惯和语境文化来翻译,可以将其翻译成“吾誉若失,吾生休已”,相较于原文的表达方式,与我国语境文化更加相符的翻译方式更能让读者所接受,并直观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5.3 虚实互化的语境文化信息补偿

英语文化结构与汉语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在翻译的过程中,虚实转换是必要的,能够让两种语言的语义更加相近。英语语言与汉语一样,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引申义、泛指意义的词语,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特别是受到圣经文化的影响、历史特定时期人物与事件的影响,使得一些词语、人名等都具有相对应的引申义。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来对其进行翻译,就会导致读者难以理解其特定的内涵,所以翻译的过程中要将“实述虚化”,避开特定的文化背景,翻译出作品实际的内涵。此外,英美文学作品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句子等,这些内容如果直译出来,读者也是不明就里,无法直观且深入地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含义,所以,在面对一些抽象内容的时候,要将内容“虚述实化”,在最大程度还原语境内容的同时,适当“冲破”原文的结构,适当发挥出想象力,通过同义词、近义词的表达,将翻译出的内容更加贴近原文的意思,将抽象的原文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深切理解。比如艾略特的《荒原》,其中典故较多、意向丰富,晦涩难懂,跳跃性较大,高度抽象化,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以其艺术特征和西方人文精神为基点,以中国人民的理解方式为根本,对抽象内容进行适当的转化[9]。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美文化与我国文化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在语言思维、环境、信仰、礼仪、习惯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这也就导致英美语境文化与我国语境文化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进而使得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化具备较强的西方文化特色。面对语境文化的差异,翻译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正视语境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正确的翻译方式,保证翻译的内容贴切原文又能够满足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需求。

猜你喜欢
翻译者英美原文
诠释学翻译理论研究
张英美:授人以渔共同致富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论翻译者的能动性
翻译者学术经历与翻译质量关系的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英美常见表达